韓靜燕
(無錫市第三高級中學,江蘇無錫,214028)
讓高中生對體育運動產生興趣,提升其體育素質的前提是通過理念教學增強學生對健康和審美的雙向認識。因此,將體育教學和文化課學習有機地整合起來,能夠為培養綜合型人才奠定基礎。
協調能力是指人體產生的有目的、可控性、準確性的運動技能,該運動技能所產生的動作軌跡能夠激發感官的審美效果。因此,協調性體現了體育運動在健康和美學中的中樞紐帶作用。高中體育教育中對學生協調性的訓練異于常規體育課堂中的體能練習,更加傾向于采用科學手段對學生已有的協調技能進行合理誘導,使其更加適合于開展科學體育運動,挖掘其在具體體育項目上的最大潛質。高中體育中的技巧訓練和協調性練習相輔相成,技巧水平的提升離不開良好的協調能力。只有個體具備一定的自發協調能力,才能按照體育運動的科學標準展開技巧性訓練。這不僅對身體起到科學保護作用,又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在技巧性體育項目上的天賦,進而增強其對體育項目的熱情,促進其身心的綜合發展。
新時期的教學理念成為我國教育體制的風向標,直接影響了對人才的培養。體育教育作為一項傳統的教學科目,在高中教學體系中成為學生放松身心的寶貴環節,因此受到廣大學生的青睞。大多數師生對體育教育的印象可能相對傳統,潛意識中對傳統固定的教學模式較為認可,這導致我國大多數學校在體育教育中思想觀念落后,教學器材陳舊,尤其在技巧訓練和協調性開發上相對滯后,使得高中畢業后學生在體育運動方面興趣單一,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其未來生活的健康指數。因此,從觀念上打破傳統體育課堂的固定模式,借助現代化教學理念將高中體育課打造成內容豐富的多元化課堂,能夠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啟發學生用全新的視角認識體育。
傳統授課理念下,高中體育課堂大多以器材和學生為課堂的主要元素,嚴重缺乏教師的課堂話語進行科學引導,這導致學生所能得到的體育知識和技能素養完全與教師自身所具備的體育水平脫節。體育課堂上教師只是將器材分配到學生手中,而后進行的訓練項目完全由學生自由發揮,這種隨意的授課方式不僅讓體育課堂失去了其教育價值,更重要的是誤導了學生對技巧及協調能力的認識和練習,使得學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形成了非科學的運動習慣,基本上扼殺了部分學生在體育項目上的興趣。因此,徹底革新體育課授課理念,將科學的授課模式引入到高中體育課堂,構建非單一性新型授課模式必將是新時期體育教學的發展方向。
體育運動的種類繁多,然而在高中課堂中所能呈現的項目類別受制于學校的軟、硬件設施建設。一般說來,大多數學校在體育項目的設置上側重于大眾化、常規化,對于技巧性和協調性的訓練項目缺乏全面性。譬如大多數高中對籃球、排球等項目的設置較多,相比在一些小球類項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網球等技巧與整體協調性訓練的項目上相對欠缺。從小球類運動特性分析,該類項目對學生機能的要求不僅體現在反應速度、身體靈活性及機體技巧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在瞬間需要做出判斷的運動思想及對抗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對小球類運動項目的開發不僅完善了體育教學體系,同時也為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乒乓球運動項目中,教師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必須以基本功練習為重點。由于高中學生對于小球類運動所掌握的技巧還不成熟,動作未定型,因此,對技巧與協調性的訓練必須從基本入門常識開始。乒乓球運動對技巧能力的挖掘作用體現在手感練習上,包括如何控制乒乓球的旋轉、把握球的運動屬性等,在具體課堂內容的設置上務必從熟悉球性開始,切勿急于求成而讓學生進行自由練習。熟悉球性的典型策略就是讓學生能夠收發自如地控制球的運動,可以通過高拋球后采用球拍進行空中接球的方式完成。當學生能夠采用球拍平穩接住下落的球,并且盡可能避免乒乓球在球拍上的反復彈跳后,說明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小球類控制技巧,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整體協調性的提升,因為對小球的控制并非單獨通過手臂完成,而是需要身體各個部分進行合理的配合。可見,小球類運動對技巧和協調能力的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對于體育課堂的任務安排務必按照運動項目的科學標準合理施教,切勿讓學生隨意地進行“打野球”式的運動。只有通過教師的合理誘導,才能在體現出小球類項目在培養學生技巧水平和協調能力方面的優越性,進而體現體育課堂的教育價值。
隨著社會意識形態的不斷轉變,教育領域的觀念也在不斷革新,傳統體育教育的粗放性特征逐漸成為當代體育課堂的主要問題。如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毫無針對性,教學任務缺乏目的性,學校對體育教師的考核機制也不夠完善等,導致高中體育教育成為文化課學習之余的放松時間而已,對身體機能的科學鍛煉毫無體現,某種程度上阻斷了青少年群體在體育技巧及運動素養方面提升的可能。面對知識經濟的到來,體育教育必須以新時期社會意識形態為出發點,改變傳統體育課堂的授課方式,立足校園環境,打造適合新時期教學理念的專業體育平臺,改變粗放的傳統體育教學,有目的、有原則地構建新型技巧性體育課堂,在項目設置和內容編排上盡量做到多元化發展,即體育課堂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因人施教,對于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項目培訓和強度練習。對于教師而言,在施教過程中要承認學生體質和協調潛質的差異性,避免“一刀切”式的教育模式,讓體育課堂向著精細化方向發展。
打造校內專業體育平臺,發揮其對學校體育教育精細化發展的良好引導作用,這種專業平臺可以通過創建校內技巧性運動項目社團,以及階段性地開展富有觀賞性的運動項目等方式實現,讓學生從專業性、藝術性、人文性等角度實現對體育運動的多元化認識,從根本上了解體育運動對人體技巧水平、協調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體育運動的整體發展而實現,其專業、精細化特征是提高技巧和協調能力的首要前提。
體育教學的宗旨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身體機能,包括體質水平和機能水平,其中對學生技巧能力和協調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起到關鍵作用。新時期高中體育課堂對學生技巧水平和協調能力的提升必須通過教學觀念的革新和科學運動項目的開發而完成,其中小球運動項目對學生技巧運動素養的提升有著尤為顯著的作用。此外,立足校內環境,打造精細化體育教學平臺也是全面提升學生運動技巧和協調性的主要途徑。
[1] 熊玲玲.我國高中體育課堂教學審美設計的理論研究[D].西安:西安體育學院,2012.
[2] 仲宇,徐波鋒,王利娥.體育課堂教學技能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1(4).
[3] 鄧國良.新課程視域下的體育有效教學[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