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欣
(廣西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廣西桂林,541004)
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往往都會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等做一個綜合考慮和整體規劃,依據學生情況安排教學環節。但是,大致相似的備課過程卻往往出現不同的課堂教學效果,有的課堂學生興致盎然,積極踴躍;有的課堂學生懨懨欲睡,毫無興趣。前者我們習慣上稱之為優質課,也就是有效課堂。執教者習慣考慮課堂是否有效的問題,“你的課堂設計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你的教學是否有利于課堂的生成”,這往往是教師最為關心的問題。
“水往低處流”,是因為地勢有高低,存在“地勢差”。兩個人之間的交流也往往會因為所掌握信息量的不同而存在“信息差”。學習欲望的產生來源于未知,教師要了解學生已經知道的和還未知道的信息,制造“信息差”,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習得能力,這才是有效課堂的關鍵。
我們不可能脫離語言文字、脫離文本開展語文教學,因此,教師必須對執教的文本有足夠的認識。教材中選擇的作品基本上是詩歌、小說、散文等文學類文本,對這些作品的誦讀與品味最能體現語文學科的味道和特性。筆者認為,文學類文本的知識不僅簡單地包含詞語句子、語法修辭、篇章結構,還包含作品的內容大意、作者的寫作意圖及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等等。這些我們能夠從作品中捕捉到的、稍加歸納整合即可收獲的知識,都應該屬于教學內容的范疇。
文本基本知識的教學是我們解讀文本的基礎,離開了它,一切解讀都是空談。在教學難度較大的文言文時,這一步顯得尤為重要。如在教學《陳情表》《報任安書》等文章時,筆者總是要用一到兩節課的時間讓學生找出不懂的字詞和句子,掃清閱讀中的文字障礙,將文言文知識落實到位。用一定的時間解決學生與文本之間存在的“信息差”,雖然這樣的安排略顯單調,但卻為后面的解讀打下了牢固的基礎。但如果將教學的主要精力都集中于此,語文課堂對學生來講便不會有吸引力,畢竟老舊、固有的知識無法抗拒眼下這個知識更新速度快、信息多元化的時代。教師也應該努力尋找新鮮的“信息差”,比如在教學《〈雷雨〉節選》時,學生感覺對人物之間的情感,尤其是侍萍與周樸園之間的情感很難把握,筆者注意到了課文選段與原劇本間的差異:
魯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是平的相貌有一天也會老得連你都不認識了。 周樸園不覺地望望柜臺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周樸園 (忽然嚴厲地)你來干什么?
(選自高中第四冊《雷雨》)
魯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是平的相貌有一天也會老得連你都不認識了。
周樸園 你——侍萍? 周樸園不覺地望望柜臺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魯侍萍 樸園,你找侍萍嗎?侍萍在這兒。
周樸園 (忽然嚴厲地)你來干什么?
(選自《雷雨》劇本原文)
課堂上,筆者把這兩段有差異的對話呈現給學生,學生的興趣被瞬間點燃,筆者接著引導學生分析和理解人物隱藏在語言背后的真實情感,為學生個性化解讀打下基礎。
文學作品只有經過讀者的詮釋,它的價值才能得以體現。作品塑造的藝術形象,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都能夠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者的個性化解讀使得作品充滿生機和活力。
學生年輕幼稚,生活和情感經歷不夠豐富,但教師也應該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尊重學生的個性解讀,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思考問題,在讀、聽、說、思考的過程中體會文本的魅力及作者的情感。這樣學生的審美能力才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
學生之間有很大的審美差異,如果任由學生自由發揮,那么課堂會陷入到無序雜亂的狀態,導致教學低效甚至無效。學生的能力培養一方面需要自己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逐步摸索形成,另一方面也需要仰仗教師適時的點撥。因此,教師應該憑借自己深厚的語文素養和對文本的感悟、見解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
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中,制造有效“信息差”的最好辦法就是提出有質量的教學問題,尤其是要重視主干問題的提出。主干問題可以是能夠帶領學生深入文本,進行內容理解、語言分析、信息篩選、要點概括、情感體驗等實踐活動的問題,可以是學生閱讀的興趣所在、產生強烈探究欲望的問題,也可以是大家普遍都感到困惑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課前收集,也可以在課堂上討論產生。教師要對這些問題進行判斷和整合,敏銳地捕捉到符合學生興趣點的問題,在適當的時機拋出。這樣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從而減少低效或無效教學的產生。
如筆者在教學《哀江南》一文時,學生閱讀過后覺得這篇文章沒有什么難度。于是,筆者提出了三個問題:(1)是什么讓蘇昆生“哀”?(2)蘇昆為什么因此而“哀”?(3)文章又是怎樣傳遞出“哀”情的?這三個問題是呈遞式的:第一個問題著眼于文本材料,并不困難;第二個問題是在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上,需要學生將文字轉換成語言,并進行再現、聯想和描述,難度加大;第三個問題更是需要學生用心體會文章背后蘊含的深沉情感,這對學生審美方面的要求很高,學生的分析必須有理有據才能真正讓其他學生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這三個問題拋出的時機讓聽課教師有些意外。在交代了本堂課的學習內容、學生自由朗讀之后,聽課教師習慣性地認為筆者還要介紹作者和文章背景之時,筆者出示了問題。事實證明,學生在進入這個思考環節時非常自然且順暢。課后筆者總結,教師完全可以避免一些習慣性的教學套路,在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損耗的情況下,將有限的課堂時間運用到師生的交流討論中去,這樣可促使學生不斷生成新的思維閃光點,不失為一條建設有效課堂的重要策略。
學生具備良好的語文素養很多時候是得益于課外閱讀,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就可以放棄課堂教學的陣地。在課堂上,教師是文化傳承的主要承擔者,學生往往只滿足于知道文本是什么和為什么,對于文本蘊含的文化因素知之甚少。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努力挖掘作品的文化氣息,將作品本身的文化屬性彰顯出來,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文化的傳承。
筆者看到這樣一個《蘭亭集序》的教學案例,教師認為《蘭亭集序》不僅具有文學價值,同時也是流傳千古的書法作品。于是,教師在課堂上憑借《蘭亭集序》復印件,與學生一起從運筆、行距、涂抹等方面感受王羲之提筆成文時的情感起伏,并用毛筆在黑板上很形象地仿寫體現作者情感的關鍵字詞“茂”“痛”“樂也”“悲夫”等。比如“茂”字,左顧右盼,趣味盎然;“樂也”左傾右拽,相映成趣。該文的第四至第十行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足見良辰美景令作者飄然自失。這位教師深知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堂上引入書法欣賞無疑是對學生理解文本的有力推動,更是對學生的文化熏陶,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絕。
筆者在教學《道士塔》時也做過這樣的嘗試,通過對文章前面的學習,學生認識到敦煌出現王道士這樣的悲劇并不是偶然,而是當時“國民愚昧無知,政府腐敗無能,國家積貧積弱”的必然。這個結論是學生從文本中得出來的,也可以說是作者余秋雨要表達的復雜情感,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得到這個結論教學就完成了嗎?學生的情緒剛剛找到一個宣泄口,卻又要將它引向虛無,這當然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于是,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如今,我國國力強大已不容置疑,國民生產總值不斷增長,然而這一些是否可以避免一個世紀前的民族悲劇再次上演呢?”緊接著筆者出示近些年國家文物大量流失的數據,將學生引入新的討論思考:國家是強大了,但是人的思想意識是否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呢?這個反思環節引導學生關注現實,正確看待和思考我們身邊的文化現象,使他們認識到敦煌的悲劇不僅呼喚強盛的中國,更在呼喚我們的民族責任感,身為中國人,只有具有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國家和民族才有希望。筆者話音剛落,學生面孔嚴肅端莊,眼神熱切專注。筆者想,這節課是成功的,因為師生雙方都經歷了一次文化的洗禮和情感的震撼。
有效、有收獲的課堂是教師夢寐以求的教學效果,但區區四十分鐘又是極為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時空里取得好的效果,值得每個教師不斷思索。如果每節語文課能圍繞一到兩個“信息差”組織教學,我們的語文課堂將是有效、有收獲的。
[1] 梁浩.文學類文本閱讀教學的價值定位[J].語文教學通訊,2014(4A).
[2] 唐代興.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設計原則與方法[J].課程·教材·教法,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