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慶能
(桂林市桂林理工大學,廣西桂林,541004)
心理壓力是由個體在生活適應過程中的一種身心緊張狀態,由于環境要求與自身應對能力不平衡而來;這種緊張狀態傾向于通過非特異的心理和生理反應表現出來。[1]輔導員與學生相處的時間長,接觸的機會多,是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組織者和教育者,輔導員工作在高校人才培養和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現代社會當中,大學生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進而演變成心理問題。高校輔導員作為學生德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應積極參與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中來,做好大學生身心發展的引導者和疏導者,幫助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研究表明,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適度的心理壓力可以成為促進學生活動的精神動力,可以引起學生的積極反應,使學生有自己的人生目標,有助于學生更加健康的成長。反之,過大的心理壓力則可能引起學生生理上、心理上、行為上的消極反應。大學生心理壓力過大的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焦慮、壓抑是個體對當前或預計到對自尊心有潛在威脅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種類似于擔憂的反應傾向。一般情況下,個體在面對困難或有危險的任務時,會產生焦慮或壓抑等情緒,這種情緒的發生通常并不構成疾病,而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狀態。只有當這種情緒持續超過一定的時間范圍時才會產生相反的作用,進而妨礙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在校大學生由于心理壓力過大,容易產生莫名其妙的焦慮、抑郁、不安等情緒。他們對學習不滿意,感到疲憊,經常有受挫感、無助感,而且缺乏安全感,等等。有些學生面對情感問題不知道如何處理,產生心理壓力;也有的學生因失戀而長期精神萎靡不振,甚至輕生。這些學生面對心理壓力不是積極地靠自己的努力去力圖改變現狀,而是表現出漠不關心或無動于衷,或是主動放棄原有的目標,變得意志消沉,不思進取,降低了自身對外界的積極反應能力,陷入萬念俱灰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這樣很容易導致自卑、自暴自棄等不良心理。
自我認知失調主要表現在一些在中學時期學習優秀的學生身上。他們在中學時期是學習尖子,讓家長高興、教師滿意、同學羨慕,這使得他們在心理上有一種優越感。進入大學以后,周圍高手如林,學習成績難免不盡如人意,這種優越感受挫,導致一部分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自己,不能根據學習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另外有一些學生,離開了熟悉的家長、教師和同學,面對新的集體和新的學習、生活方式,感到不適應。他們表現出各種適應困難的癥狀,如感到壓抑、焦慮、惶惑,產生自卑感和失落感,甚至出現神經衰弱的癥狀。而大學生活自主性強的特點,讓一些性格上有缺陷、缺乏基本社交態度與技能的學生產生閉鎖性。他們與教師和同學存在溝通不良、人際關系不協調的問題,甚至陷入人際沖突之中,并因此感到苦悶與憂郁。
以馬斯洛、羅杰斯等人為代表的人本主義關于人的發展理論認為,人天生存在一種發展潛能,人的發展潛能的逐漸現實化和整合的過程,形成了自我不斷完善成熟的各個階段。大學新生剛剛高中畢業,突然由一個熟悉的環境進入到一個自己所不了解的陌生環境,在心理上自然會產生一種距離感。再加上周圍的同學都來自五湖四海,語言、生活、行為習慣以及愛好興趣等各不同,他們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適應新環境。這個過程是正是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過程。在適應周圍環境的同時,大學生的自我意識也在逐步增強,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他們并沒有形成關于自己的穩固形象,自我意識還不夠穩定。他們經常會遇到一系列自我意識的矛盾與混亂,表現為“理想我”與“現實我”的矛盾,渴望獨立與受約束之間的矛盾,等等。如果不能正確處理這些矛盾,完成自我意識的建構,他們會表現出各種心理問題。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認知和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進入大學以后,學習方式發生轉變,從高中階段的被動學習轉為主動的學習,這需要學生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而一些學生沒能及時轉變學習方式,確立學習目標,導致缺乏學習動機,沒有學習興趣,表現為學習上得過且過,不求進取,等等。除此之外,一些學生的心理壓力來自預期和現實之間的落差。進入大學的學生都是全國各地的優秀學生,可謂是精英云集,學習上的競爭必然十分激烈。部分原先在高中時的優秀生變成了普通學生,甚至是差生。這部分學生面臨進入大學之初的預期目標和現實之間的差距,而且這個差距可能不斷地被拉大。當這個差距達到了一定程度必然產生心理上的斷裂,隨之帶來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而這些心理問題得不到合理地解決,會進一步影響學生的學業成績,進而導致少數學生多次掛科、留級甚至遭到退學的處理。
大學生處于青春期的末期。隨著生理的成熟,他們對異性的好感也越來越強烈。而且進入大學之后,沒有了教師、父母的嚴厲管制,很多大學生都開始談戀愛。但是大學生雖然在生理上成熟了,但是在心理上并沒有達到戀愛、成家的標準。而且在大學期間,大學生大多缺乏談戀愛的物質基礎。當在戀愛過程中遇到各種問題又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時,長期受個人中心所支配的情感必將失衡,也必然給處于情感中的大學生帶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進入大學以后,學生由父母呵護的中心轉變為獨立生活、學習的個體,可是很多學生不能適應這種角色地位的轉變。現在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出生在“四二一”家庭,即四位老人(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加上兩位父母共同撫養一個孩子。在這種家庭結構中,大學生從小就備受家庭的關愛,是家庭的核心人物。他們習慣性在家庭事務中發表自己的觀點,進行自我判斷和選擇,這培養了他們強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但是與此同時,他們也容易產生浮躁、自私、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只考慮自身的需要,忽略他人的感受。由于被過度保護,他們很少經歷風吹雨打,心理素質比較差,抗挫折能力不強,遇到小小的困難和坎坷時,便難以承受,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當他們進入大學之后,如果不能轉變自己的角色地位,必然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產生心理問題。
進入大學以后,由于學習、生活等成本增加,大部分學生家庭的經濟狀況因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難免形成巨大的心理壓力,造成心理的不平衡。同時,在求職擇業競爭過程中,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由于自己的社交范圍以及家庭背景等原因,容易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這使得部分大學生時常處于緊張、焦慮和壓抑之中,出現自卑感、失落感等。
輔導員要做好大學生心理輔導工作,一是要更新思想觀念。把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集合起來,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輔助手段,鼓勵全校廣大師生全員參與,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對于諸如戀愛、人際交往等比較隱私的問題,不適合通過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干預的,可以采取心理疏導、心理干預等具有親和力的方式幫助學生走出困境。二是要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針對大學生特殊的心理和行為特點,運用心理學和行為科學,開展心理教學和心理知識的普及工作,適時舉辦一些形式多樣的活動,如講座、團隊輔導、心理游戲等。大學生熱衷基于網絡平臺的社交,輔導員可以根據他們這一特點,積極利用QQ、郵件、博客等軟件工具,通過聊天、留言、發表日志等方式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聯系,及時有效地化解學生的心理問題。
高校輔導員大多數年輕人,很多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在年齡上與在校大學生相仿。他們在思想上、行為方式上都和大學生有許多的共同之處。而且輔導員常處于教學的第一線,和學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能夠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動態。因此,輔導員應該利用自身的優勢,積極主動地與學生溝通交流,在日常的生活中和學生打成一片。一旦學生出現心理問題,輔導員可以及時知曉,并發揮與學生情感貼近的優勢,利用其所學的心理知識開導學生,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高校輔導員在平時工作中,要通過正面教育來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和心理素質,使學生具備調適心理狀態、應對心理問題的能力。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堅持不懈地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培養。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幫助學生學會用科學、全面、發展的觀點和方法分析、認識問題,克服認識上的片面和感情上的偏激、固執,學會心理上的自我調節,實事求是地自我評價、自我教育和自我監督,正確對待周圍環境以及生活挫折。二是積極開展心理咨詢。心理咨詢是針對在校學生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心理危機,通過交流、疏導,給予學生及時、有效的幫助,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緩解學生心理問題。三是借助網絡、多媒體資源開展學生心理輔導。輔導員在實際工作中,應該充分發揮網絡、多媒體的資源優勢,為學生排憂解惑,促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達到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目的。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85/200410/3939.html,2004-10-15
[2] 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 胡凱.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4] 崔景貴.90后大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征[J].教育與職業,2008(12).
[5] 張盈,張玲瀟,鞏學敏.“90后”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分析及對策研究[J].創新,2009(12).
[6] 吳悅.試論高校輔導員在危機干預中的作用[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
[7] 曲建武,熊曉梅,張伯威。高校輔導員工作學[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7.
[8] 王運彩.網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
[9] 丁寺良.什么是一流大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