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才偉
(茂名市第八小學,廣東茂名,525000)
課堂教學是數學學科的主要教學活動,而課堂教學效果不高一直是制約學生學習成績不好、數學教學質量不理想的根源之一。體驗性教學策略隨著新課程改革而興起,為解決數學課堂教學提供了一把鑰匙。
體驗,顧名思義是指人在實踐中親身經歷的一種心理活動,包括外部體驗和內心體驗。體驗式教學策略是美國教育家米爾斯切特在《數學構建方法與分析》中提出的一種教學理念。它主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積極創設各種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數學知識、理解數學知識、掌握數學知識,讓學生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成功感,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教學目標。
可見,體驗式教學策略既是一種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貫穿于整個教學全過程的教學方法,更是一種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感官在具體教學情境中去感受,從而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培養能力的學習方式。因此,如果說,數學課堂是知識海洋中的一座島嶼,學生是岸邊將要渡海的求知者,那么體驗式教學策略無疑是連接學生與數學之間的一座橋梁。
通過對2011版《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學習,我們認識到,體驗式教學策略對數學課堂和學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教學意義。
以追求高分數為目標,片面注重知識灌輸的應試式數學教學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有目共睹的。除了考試,學生體會不到數學的學習樂趣,學了數學不會用,在日常生活中甚至連類似于“自己房間的地板需要鋪多少塊80×80cm的瓷磚”這么簡單的問題也無法回答。運用體驗式教學策略,能夠把數學課堂從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中解脫出來,讓學生完成從“背公式、瞎計算”向“用數學”過渡的學習過程。
2011版的《數學課程標準》是進行數學素質教育的“指南針”。這次新課程改革最大的亮點是首次運用“體驗”“經歷”“ 探索”這些過程性目標動詞對教學目標作出了明確的要求。因此,教師應該運用體驗式教學策略,在充分發揮學生主觀學習體驗的基礎上,從著重數學考試成績的提高向關注數學能力培養的轉變,不僅要教數學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去學、如何去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去解決問題。
從元認知教育學我們知道,如果學生只抱著考試的心態學習數學,則永遠只能停留在“知道”的層面。因此,數學課堂的教學任務不能僅僅停留在“背公式、會計算、能畫圖”的層面,在數學知識的傳授和數學方法的把握上應更多地引導學生朝著“是什么”“為什么是這樣”“怎樣用”方向學習,讓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真正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
體驗式教學策略作為一項教學環節,其開展進度與質量直接關系著學生的學習質量。為此,教師應該秉持著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著重解決“讓學生體驗”和“指導學生怎樣體驗”兩大根本性問題,探索一種小學數學體驗性教學模式。
特定的教學情境是一種對教學有促進作用的課堂因素,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習內容的理解、消化、吸收,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因此,教師應該以“大數學課堂”為理念,營造“開放式”課堂氛圍,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為學生創設一個熟悉、形象、真實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進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解決“為什么要學數學”的問題。
首先,錘煉語言,激情描繪情境。例如,在教學《比的認識》時,為了讓學生更直接、有效地理解“比”這個概念,筆者設計了這樣的課堂導入語:“同學們,先跟大家分享一個消息,對于喜歡足球的同學來說,昨晚肯定是一個無眠的夜晚,因為有巴塞羅那VS皇家馬德里的天王山之戰,很高興,我最喜歡的巴薩2∶1擊敗了皇馬。這是一個讓人激動的比分,這個比分看出巴薩的確比皇馬要強,那么這個‘比’和我們這節課將要學習的《比的認識》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呢?我們一起在課本尋找答案。”
其次,科學使用多媒體技術,巧妙創設情境。以《百分數的運用》為例,很多學生都認為學習百分數知識是為了考試,覺得索然無味。所以,課堂上筆者利用多媒體平臺播放了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中的一則消息:“2013年廣東省入境旅游人數達306.31萬人次,增長11.1%。廣東省旅游外匯收入19.57億美元,增長15.8%。國內旅游人數7180.96萬人次,增長13.9%,國內旅游收入1060.84億元,增長16.8%。”這樣把課堂學習內容與學生感興趣的旅游話題相結合,學生頓時興趣盎然。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的學習應在探索、合作、主動的環境下。”為此,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不能只看學生“公式記得牢不牢”“計算準不準確”,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提供親身感受的學習機會,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應用過程,解決“數學是什么”的問題。
一方面,在教學方式上,教師應該從“填鴨式”“灌輸式”向“參與式”“合作式”轉變。例如,在《圖形的變換》課堂上,很多教師都只是在講臺上用七巧板,通過平移、旋轉,向學生展示一種圖形如何從另一種圖形變來。學生都反映這是一個非常“無奈、枯燥無味”的學習過程,教學效果肯定不甚理想。所以,筆者的做法是:首先,每桌發一套七巧板;接著,一個學生指定兩個圖形,同桌就負責使用七巧板來變換。對比“教師做、學生看”的模式,這種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教學方法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吸收。
另一方面,在學習方式上,學生應該從“接受”“模仿”“記憶”向“體驗”“探究”“感悟”轉變。例如習題:小蘭的房間長3.5米,寬3米,高3米,除去地板和4.5的門窗,房間的墻壁和房頂都貼上墻紙,這個房間至少需要多大面積的墻紙?因為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空間邏輯能力不強,在理解字面意思上有一定難度。相反,如果學生根據題意畫圖,就一目了然:這個房間是長方體,門窗不用貼墻紙,地板是鋪瓷磚的,只計算四面墻和房頂的面積即可,這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數學課程標準》還強調:“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明確了數學課堂任務不僅僅是讓學生“知道數學知識是什么”,教師應該開展更多、更新穎的數學活動,善于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去用心體驗。既應該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解決學生“如何運用數學”的問題。
其一,布置體驗式數學作業。作業是對所學知識的再現與深化,因此不能只是簡單的抄寫,而要讓做作業成為學生“二次學習”的體驗過程。例如在學習《統計》后,筆者先讓學生把自己這學期五個單元的數學考試成績繪制成復式折線統計圖。再以同桌為單位,把兩人的成績共同繪制成復式條形統計圖進行比較。最后,筆者鼓勵學生在課后把家里本月的電費、水費、煤氣費……繪制成一個扇形統計圖。這樣,從課堂作業到課后補充作業延伸,學生不但在運用的過程中真切體會到了統計的作用,還掌握了條形、扇形、折線三種統計圖的區分和繪制。
其二,開展體驗式數學活動。學生對公式不熟悉、在計算中經常混用公式,是《圖形的面積》的教學難點之一。為了引導學生正確區分和使用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筆者專門開展了數學第二課堂活動——《找找這些面積公式的異同》。筆者鼓勵學生從自己的思維出發,從這三組公式找出有助于自己記憶的特征:三者相同之處都是“底×高”,三角形、梯形與平行四邊形的不同之處在于“×1/2”,梯形與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不同在于“多了下底”。學生在這開動大腦、運用雙手的對比學習中,既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也滿足了學生進行數學活動的需求。
教學實踐證明,體驗性教學策略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運用是科學的,更是具體可行的。教師應該科學挖掘教材內容,靈活開展教學活動,尊重學生體驗式學習的獨特性與差異性,提高體驗性教學策略的運用效果,從而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1] 劉朝暉.現代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原理方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2] 李敦杰.關于“體驗式”教學形式的研究[J].探索,2009(7).
[3] 蘇娜.小學數學體驗性學習的實踐與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