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雪晨,苗希婷,王潔玉
(廣西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廣西南寧,530023)
黨的十八大報告通篇閃耀創新的思想光輝,其中55次出現“創新”一詞,報告中指出了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創新人才等。創新是中華民族進步的靈魂。大學精神的本質特征之一就是創新精神。
現代大學起源于中世紀歐洲的一些城市。在當時神學專制的背景下,大學突破教會對教育的壟斷,要求自治,提倡學術自由,形成了最初的大學精神。文藝復興時期,大學精神在重視人性與主張平等自由的大背景之下得到進一步發揚,西方大學從教學與科研實踐中得到了進步的經驗。進入近代以來,大學與社會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發展日趨綜合化。蔡元培開創了大學精神在中國高校的實踐,他在北大進行教育改革,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之義”的辦學方針,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學精神深入人心。
精神是一種深層次相對穩定的實質所在,是人們進行心理及文化活動的支柱。大學精神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是大學在長時間內形成并將繼續發展,能反映大學歷史文化傳統、特征面貌的一種精神狀態和為大學所有成員內心所認同的價值。大學精神是大學的本質所在,是大學的靈魂,也是大學存在和發展的基石。
經過多年的發展,大學精神有著豐富的內涵,其主要包含六方面的本質特征,分別是:創新精神、批判精神、科學精神、人文精神、自由精神和社會關懷精神。其中創新精神使大學能在整個社會有機體中保證自身的地位,是大學發展的生命力,也是大學精神的本質特征。
文化的傳承需要通過一種既定的方式繼承,然后發展下去。教育本身就是保留文化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是人類社會先進經驗得以繼承并發展的關鍵環節。大學的教育通過對各種文化進行篩選、整理,從而確定教育的內容,實現文化的再生。大學的創新精神,一是體現在科學研究方面,它鼓勵在科學的領域不斷開拓,取得大量有價值的、突破性的成果,培養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發明家;二是體現在社會發展方面,大學通過新觀念、新制度、新思想改造社會并推動著社會的進步;三是體現在人才培養方面,它把為祖國培養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人才作為自己的最根本任務[1];四是體現在大學自身方面,一批批教育家、學者等根據社會的發展不斷更新大學理念,改變大學的發展模式,完善大學制度,努力使大學成為時代精神的體現者和引領者。
大學文化,指在大學這一特定的社會空間內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師生及員工不斷傳承并形成的共同認同的大學價值觀念,以及這些價值觀念在物質和觀念形態上的具體化。大學文化體現了一所大學最具特色、最富有典型意義、最明顯的學校精神和品牌。大學文化與大學精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且大學精神在大學文化建設當中起著主導的核心作用,主要體現在:
大學文化主要包括大學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2]。其中,精神文化即大學精神的培育是深層次的大學文化,是大學內在的理性文化,是大學文化的靈魂、精髓和核心,是建設大學文化的終極目標。
大學文化建設所進行的種種活動,都成為大學精神的重要依托和有效載體。大學文化建設是對大學精神的倡導,是對大學精神的實踐。如果沒有大學文化建設,只談大學精神,是理想主義,是虛幻而不切合實際的。
大學精神猶如一根主線貫穿在大學文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中,引領大學文化建設的發展。缺乏大學精神的指導和支撐,大學文化建設就會散亂,只能是低層次的,沒有系統性和繼承性。大學精神隱含在大學文化建設之中,它不僅是大學文化建設的實質和根本,也是大學文化存在的價值意義。
大學文化建設的載體,即大學文化的外在表現形態、理念展示與建設大學文化的所有方法和途徑的總和。在構建大學文化的過程中,要依托不同的載體,主要包括校園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特色人文景觀建設。
校園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是大學文化建設的基礎。校園首先應具有整潔、幽雅、和諧的環境,其次要有完備齊全的圖書情報資料、科學儀器設備和健全的文體活動設施,這樣才能服務于廣大師生的各種活動,使他們充分感受到學校的文化氛圍。
大學的校史、校徽、校訓、校歌、文體活動等特色人文景觀,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是校園文化建設最重要的部分。學校的創立、發展總會伴隨著時代的變遷、優秀學者和人物的出現,為國家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和獲得榮譽,是校園本身發生的變化。校徽、校訓、校歌及各種校慶活動等也會隨著學校的歷史發展而逐漸成為學校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并積淀為成為重要的精神文化遺產。校徽就是一所大學的標志,讓人一望即知;校訓則是大學精神的集中體現。此外,文體活動在弘揚大學文化中也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是大學校園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文化組織形式。
錢學森在一次談話里提到“中國大學缺乏創新精神”,大學在加強文化建設時應重視創新精神的體現,也就是說每個學校都有其個性化色彩,避免千校一面。例如大學的校訓,不少大學的校訓極為相似,“求實”“創新”“團結”“勤奮”“博學”等成為大學校訓的核心關鍵詞。據不完全統計,在112所“211”大學的校訓中,“求實”出現了30次,“創新”出現了28次,“團結”出現了18次,“勤奮”出現了16次,“博學”出現了13次。其中有41所大學的校訓中出現了這5個關鍵詞中的任何一個或者更多[3]。學校要辦出特色,不單單指教學和辦學上有特色,在大學精神、大學文化建設上也應該獨具特色。
大學文化建設要有創新精神,可以從思路創新、發展模式創新、資源獲取方式及服務方式創新等多方面著手。在現代大學中,傳統的學生群體性的文體活動,如舞會、文藝晚會、歌曲大賽、體育比賽等,已經難以達到吸引更多師生參與的效果,以創意取勝是目前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的總體思路。有了開闊的思路還要確定鮮明的主題,必須改變過去傳統的活動方案式,而應提倡“主題活動”式。所謂主題活動,是指圍繞著一個鮮明的主題,提出所有要解決的相關課題,運用多種多樣的手段去解決問題,在整個實施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整體效應。在新時期,我們既要加快大學文化的市場化進程,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又要大力發展各類文化市場,努力獲取各類資源。同時,應加強大學之間的聯系,尤其是與當地文化藝術團體的聯系,不斷提升大學的文化品位。
[1] 劉寶存.何謂大學精神[J].高教探索,2001(3).
[2] 周文宣,武傳君.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精神培育[J].大學教育科學,2008(1).
[3] 金語.追尋“校訓”的本義與意義[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