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玉潔
(如皋市外國語學校,江蘇如皋,226500)
小學思想品德教學與教材的關系密切,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做好“研教材”這一功課。那么,以什么樣的視角與理念去研究教材,就成為擺在思品教師面前的問題。如果我們帶著應試的觀念去研究教材,發現的就是一個個的知識點,發現的就是知識點背后的考點。筆者并不是說不要考試這種評價形式,而是說應該注意這一理念所導致的教學的碎片化,即教學只圍繞考點展開,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也只是看考試的分數。筆者以為這樣的教學不利于學生建構出完整且成體系的思想品德知識,更不會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而要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筆者認為關鍵在于以什么樣的視角去看待本教材。
結合當前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小學生品德發展的需要,筆者以為最合實際的視角還是兒童。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就可以發現當前小學思想品德教材其實是非常有趣的,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下面筆者就以江蘇教育出版社的思想品德教材為例,談談自己的一些發現。
對小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教材必須放棄說教的思路,真正從兒童的邏輯出發。可喜的是從手邊的這套教材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特色。所謂兒童邏輯,即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不是從成人的教學目標出發,不是從設定好的教學目標倒推,讓學生按照設計好的教學路線去學習。真正從兒童邏輯出發的教學設計,是以兒童的實際為教學出發點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兒童的思路與邏輯,有效且適時地發揮“教”的作用,將學生的認識逐步引導到教學目標上來的。顯然,兒童視角更尊重學生發展的自主性,其構建起來的教學過程也就更適合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從而也就會有更好的教學效果。
強調從教材中發現兒童邏輯,實際上是為了讓“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小學思想品德的教學中能夠落到實處。其實,除思想品德課外,兒童早已受到家庭、學校、社會多重思想的影響,已經對身邊的人與事物形成了一定的認識。從這個角度講,思想品德教學所要做的不是將教學目標灌輸到學生的思維當中,而是讓學生通過對一系列事物的認識,去發現生活、社會中的品德取向。這樣達成教學目標,其過程是符合兒童認知需要的,是真正從兒童邏輯出發的。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第七課《我的勞動感受》時,有過教學經驗的教師都知道,在學生進行擦玻璃等勞動的時候,他們的內心確實有很多有趣的想法:有的學生任務輕松,因此有種自豪感;有的學生任務重要,因此有種成就感;也有的學生任務繁重,因此有種無助感。這些都是學生的真實想法與感受,因此,筆者認為這個標題是符合小學生特點的,是真正地從兒童的視角來設計的。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所提出的感受遠遠超過教材上的只言片語,需要注意的是,教材此處本來就沒有試圖囊括學生所有的認識,只要教師感知到教材如此編寫的兒童邏輯,那良好的教學過程就有可能發生。
兒童邏輯在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非常重要,因為它一頭連著兒童的過去,一頭連著兒童的未來。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只有高度重視兒童邏輯,才會真正順利與科學。兒童邏輯來自兒童世界的真實事件,從這個角度來看,要想達到“用教材教”的目的就很簡單:基于兒童邏輯,結合教材內容,向兒童的世界拓展就行了。
兒童世界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兒童世界的很多素材其實就是教育的素材,對于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來說,這種感覺應當比其他任何學科都要強烈。教材在體現兒童世界的時候其實是很用心的,但教師要能看出其中的用心,還是需要有兒童視角的。
例如以前教材上的人物名字都是諸如“小明”“小華”之類的,學生一看就知道是假的,而且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年年都會遇到他們。在新教材當中,就避免了這一虛構的世界,而是走進了學生真實的世界(真實的兒童世界中才會存在真實的兒童邏輯)。以三年級下冊的教材為例,在第一課《鄰居家的小伙伴》中有這樣的設計:兩幅分別為兒童一起跳皮筯、打乒乓球的圖片,一段讓學生介紹鄰居中好伙伴的文字,一個“我的好伙伴”的介紹卡片。這樣的設計讓教師感覺特別新鮮,從中可以直接感知到教材編寫者的良苦用心:鄰居是兒童的真實世界,與鄰居的小伙伴相處,則是兒童所希望的生活。教材還有意讓學生介紹“我的好伙伴”,這其實是對兒童世界的探索。因為有最要好的小伙伴,那就意味著有關系一般的小伙伴,甚至還會有存在矛盾的小伙伴,而這就涉及學生的認知與價值判斷的問題。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回答中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從而判斷他們的思想動態。這一設計也很好地連接了下一個教學內容——“他不理我了,該怎么辦”。筆者認為,如果發現不了“我的好伙伴”的教材設計意圖,那么此處教學內容的上下銜接就可能會出現問題。
兒童世界是小學思想品德教學賴以存在的基礎,脫離了兒童世界的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就必然是生硬、機械和僵化的,教學就必然只能以灌輸的形式讓學生死記硬背。因此,這是值得每一個思想品德教師高度重視的問題。
尊重兒童的邏輯,選擇兒童的世界,實際上是對兒童文化的尊重與接納。思想品德的教學是指向學生思想與品德的教學,而思想與品德都是存在于學生內心的,存在于學生感知與思維當中的。這就意味著思想品德的教學更多的是一種感化,而感化需要以文化為基礎。
什么是文化,可能學術界還有爭議,有學者統計,關于文化的理解有幾百種。由此,關于兒童文化的認識也有很多種,但只要取其最根本的理解,即影響學生思維與行動的、內存于學生大腦中的認識,即可以有效地滋潤小學的思想品德教學。在筆者看來,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尊重兒童文化,意味著要接納并分析兒童的言行與認識。小學生的世界是單純的,對許多事情的認識不可能像成人那樣完整或完美,在面對學生與主流價值觀不一致的判斷時,要認識到這種情形是正常的,學生這樣不一致的判斷正彰顯了思想品德教學存在的價值。
尊重兒童文化,還意味著小學思想品德的教學一定要走出應試教育的約束,真正將教學的重心落到研究兒童文化和充盈兒童文化上來,要認識到練習與考試評價往往并不能真正改變學生的內心世界,也并不能真正改變兒童的文化,那只是對教學結果評價的一種方法而已。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的最大價值不在于應試,而在于跟兒童一起,沿著兒童的邏輯,構建一個真正屬于兒童的文化世界。
[1] 康海寧,李化樹.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反思[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2).
[2] 陸云.小學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引入“童年嬉樂課程”[J].基礎教育研究,2012(18).
[3] 吳康寧.中國大陸小學“品德”教學大綱的社會學研究[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