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翠
(鄭州師范學院,河南鄭州,450044)
人們認知能力的發展,尤其是隱喻思維的發展提升了人們抽象和概括事物的能力,從而促進了語言和詞匯的習得與發展。胡壯麟指出:“語言符號的多義性和新鮮感得益于隱喻的創造。”詞匯是構成語言的若干要素之一,與人們的認知與思維緊密相連。多義詞是語言普遍存在的現象,各種意義間的聯系不是隨意的,而是通過既定的語義引涵機制發展的。隱喻作為一種認知工具和思維模式,是一詞多義現象產生的重要理據。國內外學者對隱喻認知與詞匯習得的關系做了大量相關研究。Low指出學習者有必要培養隱喻意識,以促進詞匯學習。Aclennan提倡在外語課堂教學中重視隱喻理論的傳授,并進一步指出掌握一些隱喻模式可以簡化詞匯的習得過程。Lazar等指出鼓勵學生把詞匯按一定的隱喻模式歸類,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擴大詞匯量的技能。Aintzane Doiz通過對傳統、以翻譯為基礎的記憶方法和基于對目標表達系統解釋的認知方法對學生新詞表達的理解和記憶率的比較,指出隱喻認知方法對詞匯理解和記憶的較好效果,同時認為在二語詞匯習得過程中,對單詞的多義性理解應重視語言文化輸入對隱喻認知能力的培養。
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發展,語言的象似觀逐漸取代了語言任意說對語言形式和所指意義之間的解釋。語言在語音、語形、結構層面與所指意義之間存在象似性關系,象似性是以相似性為認知基礎的。這種理據性的關系是基于人們的認知方式、認知規律和概念結構與語言符號發生聯系的。語言符號與其所指之間的象似性是以某一點的象似性關系為聯系的。王寅指出象似點是人類認知世界的基礎,是隱喻形成的理據。20世紀80年代以來,lakoff和Johnson等語言學家提出了隱喻認知理論,并提出語言的本質是隱喻這一重要觀點,從而將隱喻研究從傳統的修辭學研究推向認知研究的新領域。隱喻逐漸被認為是無意識的認知思維模式,普遍存在于全世界的文化和語言中。因此,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現象,更是人類語言中普遍存在的思維方式,是人類的認知現象,具有重要的認知功能。
Taylor認為隨著對語言符號象似性和隱喻思維認識的不斷深入,在語言教學上形成了語義本體觀教學法(the semantics-based approach),注重語言形式與所指意義存在種種對應相似的理據性現象,強調人的經驗結構和認知方式與語言形式之間的內在聯系與意義形成的關聯,加深了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對傳統上被劃歸為慣用法的語言現象做了很好的理據性解釋。如英語詞素和構詞的理據性的分析就體現了語言教學的隱喻觀。
一詞多義現象屬于語義范疇,普遍存在于各種語言中,長期以來備受語言學家、文學家和哲學家的關注。一般來說,一個詞在首次出現時只有一個原型詞義,但是隨著人類經濟性動因、交際動因、認知動因的需要,人們不再任意創造新詞匯來表達新生事物或抽象概念,而是利用隱喻認知從詞匯的已知概念向未知概念映射,所以形成了語言中意義的多義化。詞義的多義化主要通過范疇中原型意義的延伸及分裂來實現。在詞義范疇擴展的過程中,新成員的衍生、己有成員的分裂主要是在基本詞匯原型意義的基礎上通過轉喻和隱喻來實現的,是人類認知范疇概念化的結果,隱喻性思維是一詞多義發生的重要理據。在隱喻發生過程中,基于源喻和目標喻之間的共享屬性,以實喻虛自由發射。映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視角切換造成了意義網絡的錯綜復雜,以及各個詞項之間出現意義互不聯系的現象。如由在詞匯衍生過程中man一詞派生而來的新詞匯有manly、manlike、manhood等,復合詞也有很多,如superman、horseman、postman等。gay一詞在詞義的分裂過程中由最初單義詞快樂,經過隱喻和委婉的用法分裂為男性同性戀者,還有英語中一些表示身體部位和顏色的詞匯等。類似經過原型分裂的詞匯還有漢語中的“同志”和“小姐”,它們在詞義引申中意義發生了變化。
隱喻認知意識(metaphoric competence)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對詞匯的學習建立在理解、分析、內化和對隱喻語言辨認的基礎之上,以及注意隱喻語言表達及其背后的認知機制。首先,在二語教學中,應加強對基本層次范疇詞匯的講解和分析,運用構詞法、聯想法和搭配法對基本層次范疇詞匯進行深度加工,幫助學習者在基本層次范疇詞匯的基礎上建立由原型意義向邊緣意義延伸的語義網絡。其次,采用概念隱喻教學法使學生了解現實和語言之間存在“認知”這一中介,這一中介是語言的基礎。人類在對客觀世界認知加工的基礎上形成了概念結構,語言形式與客觀現實、經驗結構和認知方式之間存在映照相似現象,語言形式和所指意義之間存在對應性相似關系。大量的隱喻語言并不是任意構成的,而且許多概念隱喻根植于身體體驗。所以,概念隱喻與它們的語言表現形式并不是任意的,多義詞的各個意義也不是任意的。如mouth、eye、head在最開始時指身體的器官,經過類比推理和聯想,這些經驗圖式被映射到其他事物上,就有了新的表達法。如the mouth of a tunnel,the eye of the soul,the head of the school等,可見大部分多義詞的意義都是有關聯的,語言是具有理據性的。最后,注重培養學生語言文化的學習。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隱喻認知作為普遍的語言現象,是文化的產物與反映。Macletman指出,外語學習者應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語言隱喻與概念隱喻的一致性與差異性。在擴大外語文化輸入的同時,加強對隱喻概念體系的講解,使學習者了解隱喻是建構、體現特定文化的內在機制,使學生根據相關隱喻知識能夠比較容易地識別常規隱喻,并且能夠聯想到相似的隱喻表達方式,以此來拓展詞匯意義,擴大詞匯量。
二語詞匯學習是一種“理解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語言輸入只有在語言學習者的體驗、感知、身體運動及對物質和社會經歷的基礎上,在已有知識和輸入的新知識相互作用的情況下,才有可能轉化為可理解輸入。隱喻認知是意義引申發展的重要機制,是文化的產物與反映。
[1] Lazar G.Using figurative language to expand students’vocabulary[J].EL Journal,1996(6): 43-53.
[2] Low G.On Teaching Metaphor [J].Applied linguistics,1998(2):125-147.
[3] Maclennan C.metaphor and prototypes in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grammar and vocabulary[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94(1):97-110.
[4] 王寅.認知語言學概論語義理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