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彪,李淑敏
(三亞學院,海南三亞,572022)
人才培養(yǎng)的基礎在教育,教育發(fā)展的關鍵在教師。高等學校是實現(xiàn)我國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重要基地,其教師師德水平直接影響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水平和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因此,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是我國科教興國戰(zhàn)略中的重要一環(huán)。
教師職業(yè)道德(簡稱師德)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wěn)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品質的總和。[1]師德是教師處理自己和他人、集體和社會關系的準繩,是其從業(yè)的行為準則。依據大學的高深性、專門性和前沿性等特點,高校師德建設必須使教師實現(xiàn)自身的突破。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西方的辦學理念與我國傳統(tǒng)師德精髓出現(xiàn)了激烈的碰撞,文化的交融,拓寬了師德的內涵。
1.教師要通過教育活動進行教書育人。[2]高校教師要做到為人師表,特別是工科類的教師,更是要將做事精細的品質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揚出來,傳輸?shù)酱髮W生的腦海里。教師要淡化“長尊”意識,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適時點化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2.教師要積極探索學科領域的前沿。高校教師要帶著適度的懷疑批判精神,突破僵化的知識體系,探索新知識、新技藝。教師在科研過程中,應根據大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將他們帶入科技探索的殿堂,以培育其基礎科研能力。
3.教師要加強社會服務意識。[3]高校教師要走出校園,走上社會,為社會服務。教師的教育成果還體現(xiàn)在學生對社會的服務與貢獻上,因此,教師培養(yǎng)的大學生要具有產研結合能力,要能夠滿足社會生產的需求。
高校教師道德風尚是倫理問題,更是實踐問題。師德師風建設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從總體上說,廣大高校教師仍能堅守道德底線,用自己的行動詮釋教師的意義,推動著良好師德師風的發(fā)展。但客觀來看,我國師德師風建設也出現(xiàn)了一些不和諧的現(xiàn)象。
部分致力于獻身教育科研事業(yè)的青年,迫于生活的壓力,選擇了高壓高薪行業(yè);部分教師忽視“身正為范,教書育人”的職業(yè)底線,無法形成良好的師德師風。例如:忽視教育教學的連貫性,上班只做分內事,下班就消失;上課“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無法在教育方式上突破創(chuàng)新;恪守“師道尊嚴”,與學生保持距離,不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態(tài);等等。
部分高校執(zhí)行的教師評價制度過于簡單化、標準化,且過于注重科研。科研任務已經成了高校教師的“家庭作業(yè)”,部分教師為了順利完成科研任務,剽竊國內外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科研課題申請、職稱評定等盤根錯節(jié)的評價制度,打擊了部分教師科研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抑制了教師科研能力的發(fā)展,使高校教師的職業(yè)信念產生了動搖。
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中,高校教師的趨利性越來越明顯。科研課題的優(yōu)劣不再以學術質量論高低,而是以科研經費的多少為評價標準。研究成果成為了課題的附屬產品,課題研究充滿了營利性思維,這影響了學生對教育科研的正確理解,對學生形成了極為不良的影響。
全球化和網絡化為資源的共享提供了平臺,高校教師大都通過網絡搜索科技信息,交流專業(yè)知識,表達學術見解。但是,這也造成部分高校教師運用自己在本專業(yè)領域的人脈資源,“漢化”國外成熟的科技成果,換取“名利雙收”的短期效益。
我國教育體制在不斷改革:從以師范教育為基礎到多元化教師培育,從精英化教育到大眾化教育,從大學生學費公費到自籌,再到師范生免費政策的宏觀調整……這一系列變化使得高校教師增強了競爭意識、效率意識和法制觀念。但是也有一些教師受西方思想的影響,道德觀念逐漸模糊;矯枉過正的回歸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又固化了部分教師的思想。
我國知識產權制度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本土化到國際化的艱辛過程,但是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仍處于初級階段。相對淡薄的知識產權意識導致部分高校教師引用無度,甚至直接剽竊他人成果。高校教師道德品質的墮落,導致了師德師風建設的“倒車”現(xiàn)象。
高校教師考核制度單一,過分強調教師的全面發(fā)展。高校教師的年終評價內容一般包括學生評教、教學成果、科研成果、同行評價等項目。由于評價項目由學生、教師等個體來完成,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導致部分教師為了好評而改變策略,討好學生。科研經費報銷制度過于繁瑣,高校教師進行科學研究的積極性大減,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師德師風的平衡發(fā)展。
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師德培訓,幫助高校教師改善政治思想、職業(yè)理想和道德、法制觀念等。要對新入職的高校教師進行師德師風建設培訓,增強其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要建立指導教師責任制度,引導新入職教師適應高校教師生活,幫助其梳理職業(yè)規(guī)劃和科研學術思路,做到同事之間的“教學相長”。
我國教育經費投入遠低于發(fā)達國家,因此,我們應繼續(xù)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加大教育投入,逐步鏟除附著在高等教育上的商業(yè)土壤,為高校教師教學和科研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教育回歸公益化,有利于高校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
應逐步健全我國教育法律法規(guī),進行制度化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獎懲制度,為師德師風建設提供法律依據,為高校教師創(chuàng)造寬松的教學科研環(huán)境。還應通過多方位、立體化的淘汰制度,讓高校教師自覺遵守師德師風底線,預防教師腐敗墮落,促進我國高校教師師德師風的建設。
在逐步完善教師評價體系指標的同時應做到因人而異,彈性調整高校教師的教學和科研任務,杜絕一刀切的硬性紅線制度,為高校教師科研提供寬松的環(huán)境,以此來調動高校教師的科研積極性,引導教師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
[1] 韋冬雪.高校師德修養(yǎng)實用教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張建奇,吳京洪.廣東高校教師師德現(xiàn)狀調查與思考[J].大學教育科學,2008(5).
[3] 粟湘福,王東.論高校教師師德建設法治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