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艷
(海門市東洲國際學校,江蘇海門,226100)
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觸摸的是詩一樣的文字,譜寫的是詩一樣的樂章。語文課就應該上出語文味,這種語文味其實就是詩意。李吉林老師在《是教師,也是詩人》一文中這樣寫道:“詩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實,教師也在用心血寫詩,而且寫著人們最關注的明天的詩——不過,那不是寫在稿紙上,而是寫在學生的心田里。”那么,怎樣才能在學生心田里寫詩呢?筆者記起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中提出的“三美”主張——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語文課是否也可以通過尋找美來營造出一份詩境呢?
語文課堂的教學語言應該清晰流暢、生動雋永、富有美感,包括開篇的導入、環節的過渡、對學生的評價、課堂的結束語等,要做到準確、生動、激趣、深刻。于漪說:“教師的語言要錘煉、準確生動、流暢優美,像磁石吸鐵一樣,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在導入朱自清的《綠》一文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導入語:“在我眼中,綠是綻出的新芽,透露著生命誕生的欣喜;綠是滿坡的碧草,彌漫著無限的蓬勃和生機;綠還是懸崖峭壁間的松柏,彰顯著頑強和不屈。綠,在朱自清眼中又是什么呢?”這樣的導入運用排比,飽含情感地引出了本課課題。
過渡語應該精練、優美,并能巧妙地串聯前后內容。如在教學《囚綠記》一課時,筆者用了“為什么囚綠,只因對綠愛得深沉,‘愛綠’體現在作者哪些行動上”“對綠的迷戀和喜愛使作者做出了可愛又愚蠢的行為,囚禁綠色后是否讓他真正獲得了滿足和快樂?讀課文9—11小節,找出表現作者心理變化的語句,思考為何會有這些變化”等語句,巧妙完整地把“愛綠—憐綠—悟綠”幾個環節組合了起來。
課堂評價應以鼓勵和肯定為主,但不能一味地稱贊。“回答得真棒”“英雄所見略同”等評價語能讓學生變得更自信,課堂發言會更積極主動;“如果能從多角度來品讀,你的賞析能力會得到更大提高”“再好好讀一讀,你會有更多的發現”等評價語在給予學生肯定的同時,也委婉地指出了其不足,保護了學生的積極性。
課堂結束語應深刻雋永、耐人尋味、給人啟發,也可以采用留白或設疑的方式,以達到“余音繞梁”的效果。在結束《安恩和奶牛》一課時,筆者先借用了米蘭昆德拉的“對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驗,根本的考驗,在于如何對待那些需要他憐憫的動物”這句名言,后又激發學生思考:“讀了這個故事,你從安恩身上學到什么?”學生暢所欲言,有說“孤獨是痛苦的,人和動物都會孤獨,所以我們更應該相互理解、關愛”的,也有說“對于動物,不僅要有物質上的給予,還應該有精神上的關懷”的,可見學生對文意已有了深刻的領悟。
教學環節應該簡明清晰、環環緊扣、富有層次。如在《月跡》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尋月光之跡—賞月跡之美—悟月華之蘊”三個環節,由對內容的整體把握到對語言的賞析,最后到對文章“發現美、領悟美、創造美”主旨的深刻理解,由淺入深,板塊清晰,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再如教學梁衡的《夏》可以從“賞夏之熱烈磅礴”“感夏之緊張急促”兩個重點入手。不同的文章應設計不同的教學環節,根據實際靈活變換,而不是千篇一律。
教學手段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靈活運用,以營造詩意的教學氛圍,提供良好的思維活動場所,使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如使用幻燈片、黑板、多媒體、實物展示臺等。在教學巴金的《繁星》一文時,筆者先播放了張杰的《仰望星空》這首歌,優美的旋律、勵志的歌詞、流行歌手都是很好的激趣點。而課件的背景筆者選擇了星空的圖片,增加了課件的空靈和美感。整堂課詩意氛圍濃厚,調動了學習主體知、情、意等方面的感受,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詩是講究韻律和節奏的,語文教學也是如此,這就需要教師的教學藝術了。教師要把握好教學的節奏,做到動靜結合、快慢交替、收放自如、張弛有度。誦讀、討論、問答、辯論等為“動”,默讀、批注、思考、練習等為“靜”;突破重難點時要“慢”,梳理簡單易懂之處時要“快”;該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時就放手,需要共同攻克難題時就應抓住學生眼球。同時,一節課的容量要適中,重點要突出,講練要結合,教師要積極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求知的熱情。優秀的教師應善于調整,懂得“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的道理,學會適時變化,做到恰到好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使課堂真正打動學生,就應該在解讀文本上下工夫。
在備《囚綠記》一文時,陸蠡詩意的文字、對生命的熱愛及那份堅貞不屈的情懷深深打動了筆者。在深入研讀文本的基礎上,筆者把重點放在體會作者對“綠”的情感和體會被囚禁“綠”的心聲上。前者筆者通過重組抒情色彩濃郁的文字,換用第二人稱,以詩歌的形式呈現,再讓學生朗讀,感受體會作者對常春藤的喜愛和贊美,以及對生命的熱愛和贊美。這樣的重組變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潛藏已久的詩興被激發了,他們全情投入,真摯熱烈地誦讀著,而那份情感在朗讀中自然而然地就被領悟了。
在課堂結束,筆者讓學生采用詩歌的形式用第二人稱直接表現對綠的贊美,再次引發了學生的情感高潮。這次嘗試讓筆者深刻領悟到只要對教材閱讀透徹,善于抓住重點,不斷改變教法,課堂就會有別樣的精彩。
鏈接的內容可以是與作者相關的資料,也可以是寫作背景的介紹,還可以是類似主題的比較等。豐富的內容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加深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和對主旨的把握。如《往事依依》中提到了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筆者便向學生出示了這首詞,并講解了詞義,讓學生去朗讀體會那種愛國情懷。在教學結束時,筆者應用了于漪老師的那段文字,“語文姹紫嫣紅,春色無限:多彩的語言,豐厚的人文,綿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對青春年少的學生而言,能啟心智,長見識,陶冶性情,誘發不盡的遐想”,以此告訴學生要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要通過廣泛的閱讀來豐富情感,陶冶情操。
當然,營造課堂詩境并非易事,教師不僅要有民主的理念,懂得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還要腹有詩書,底蘊深厚,具備詩人的魅力和氣質。此外,教師的教學方法還須靈活豐富,讓學生在各方面得到詩意的熏陶,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潤物細無聲”般的潤澤,讓學生通過學習、積累、感悟,最終收獲詩意情懷。
[1] 方品升.語文教學中話感悟[J].小學教學研究,2008(3).
[2] 周正華.詩意對話 語感共生——談特級教師王崧舟《長相思》的教學[J].小學語文教學,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