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如貴
(如皋市搬經鎮搬經小學,江蘇如皋,226561)
小學語文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兩個方面,工具性指的是學生對語文知識尤其是基礎性的字詞句篇章的運用,而人文性指的是學生通過基于文字的閱讀或寫作,達成內心的某種意旨。一般的評價體系更多重視學生的語文知識的積累,而這個積累過程與認知發展是密切相關的,而情感又是人文性的一個重要因素。這樣來看,認知發展與情感似乎就是分別屬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兩方面的內容,兩者似乎缺少了交集。筆者以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認知發展與情感發育是密切相關的,認知發展受到情感因素的影響。這也就給小學語文教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從認知發展的角度談小學語文的情感教學。
情境創設是新課程改革以來大力倡導的教學策略。之所以強調小學語文要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是因為語文知識的生成不能局限為教師的機械講授,尤其是不帶思想感情的機械傳授。即使從工具性與人文性兩個角度分別闡述,也可以發現人文性固然離不開情境的創設,而工具性實際上也與情境密切相關。有經驗的教師在小學低年級教漢字的結構時,會結合具體的情境進行教學,如教“雷”字時將其演繹成“田地上在下雨”,這就將學生的思維放到了具體的生活情境當中,學生所構建出的“雷”字自然也就具有了生動的含義。
因此情境教學自然是必需的,而在筆者看來,小學一線的語文教師應當能夠進一步看出情境創設的意義與必要性。這對于課程改革以來大量出現的只知其然(如何創設情境)而不知其所以然(為什么要創設情境)的現象來說,是一種科學且強有力的矯正。其實,情境創設與認知發展是密切相關的,學生的語文學習無疑是認知發展的一種表現形式,而情境在其中的作用則可以這樣理解:有了好的情境,學生的認知更容易打開,教學效果趨向高效。
那么,情感在其中有什么樣的作用呢?顯然,良好的情境首先表現為對學生情感的一種激發與激活,也就是說只有能夠有效激活學生情感的情境,才可以稱得上是真正有效的情境。譬如上面提到的“雷”字的教學,有的教師通過視頻呈現出一幅閃電下雨的畫面,這是一種情境創設;也有教師先播放閃電與打雷的聲音,然后再呈現打雷下雨的畫面,這也是一種情境創設。從學生認知發展的角度來看,應當說后者更符合學生的好奇心,也利于構建學習生字的情境。
由此可見,情感是能夠促進認知發展的,在情境創設的過程中,只有基于激發情感的角度設計教學,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筆者以為,這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情境創設的應有含義。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強調人文性,是因為語文作為傳統文化與優秀文化的一種有效傳承方式,其必須承擔人類文化流傳的功能。從情感的角度來看,語文很大程度上擔負著傳承民族感情、傳承世界文化的作用,顯然,這又將認知發展與情感發展聯系在了一起。筆者以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當在促進學生認知發展的同時,重視學生情感的豐富。
問題是一節課的核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思維很多時候都是靠問題的提出打開的,因此問題的提出與解決常常是一個促進學生認知發展的過程,自然也是一種主要形式。而在此過程中如果能夠再豐富學生的情感,那就更是一個相對完美的教學過程了。在《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蘇教版三年級下冊)一節課的教學中,筆者首先問學生:你們知道駱駝長什么樣嗎?如果你是只小駱駝,你會喜歡自己嗎?這兩個問題的提出,讓學生順利進入情境(因為絕大多數學生都喜歡駱駝的模樣,而這個問題的回答又無形當中讓學生產生了親近語文學習的心理)。第二個問題則讓更多的學生產生了一種心理“斗爭”,是該喜歡還是不該喜歡呢?這個時候筆者沒有讓學生通讀課文,而是將課文的第一自然段通過幻燈片投影出來讓學生閱讀。讀后讓學生思考:如果你是小駱駝,你聽了小紅馬的話會有什么想法呢?然后再用幻燈片投影出第二自然中的第一句,并且提出問題:如果現在你是小駱駝的媽媽,你會怎么辦呢?在這個問題的驅動之下再讓學生去讀課文,便會讓學生的閱讀過程更加豐富與有趣,理解也更加深刻。
分析以上教學過程可以看出,教師實際上是設計了一個問題解決(也類似于探究)的過程。而這系列問題都會驅動學生思考并讓學生將自己的答案與教材中的描述進行對比,從而產生更深刻的認識。尤其是學生認識到小駱駝的媽媽是通過帶領小駱駝去切身體驗自身的優勢時,學生都意識到了小駱駝的腳掌、睫毛和肉疙瘩都是有用的,而且小駱駝媽媽所采用的方法也是值得學習的。這是一種情感的豐富,是一種將情感深刻植根于學生內心的教學方法。
小學語文的教學是豐富多彩的,因為小學生的思維是充滿樂趣的。教師不能將小學語文教成機械的背誦、默寫。語文一定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學生有些字寫錯了沒關系,因為他們很快會改過來,而如果錯失了情感培養的時機,以后就很難找到良好的時機。
在這樣的思想指引下,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堅持認知與情感共進。認知的發展既是指基本語文知識的積累,更是指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是學生能夠通過人文視角理解事物能力的提升,而在其中情感因素不可或缺。只有有了情感的參與,學生的認知發展才是完全的,才是健康的;而也只有有了認知的發展,學生的情感發育也才是完整的、有益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這個人的閱讀史。只有在閱讀中滲透情感的發展,在情境發展的過程中用閱讀的方式去進行,那學生才可能在小學階段奠定堅實的人文基礎。
無論是課文的閱讀,還是課外的閱讀,讓學生走在認知發展與情感發育的軌道上,學生的精神世界才會得到提升。值得強調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的關鍵是教師,教學理念的落實不能僅僅落在教學反思或者教學論文上,也應當落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在課堂上快樂了、幸福了,他們的精神才有可能成長。那種囿于應試的范疇內,成天背誦默寫的語文教學,是與精神發育沾不上邊的,與其說是教育,倒不如說是摧殘。之前“語文無效教學論”以及“語文無效教學批判”的聲音言猶在耳,今天我們提出在認知發展的過程中豐富學生的情感發展,某種程度上講,就是對這一批判的回答。
[1] 連秀霞.基于兒童立場 構建有效課堂[J].教育教學論壇,2014(34).
[2] 史軍勝.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審美構建[J].學周刊,2014(23).
[3] 施茂枝.語文新課程:關注兒童生命成長——小學閱讀教學游戲化的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