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劉兵
(如皋市外國語學校,江蘇如皋,226500)
質疑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提出問題并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探究的能力。小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要想找到解決方法,就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而帶動學生進行深入思考的最佳方式是質疑。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提出問題無法保證學生一定能夠有效地掌握數學知識,但是如果學生不具備一定的質疑能力,那么學生一定不會取得更大的進步。小學是學生接觸數學的初級階段,這個時候的學生思維具有很大的創造性,教師不能在這個階段扼殺學生的質疑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新課改中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使學生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中掌握數學知識。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由于認知和理解能力有限,對很多知識都是有一定的質疑意識的。教師要重視學生這種潛在的質疑意識,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讓學生在質疑的帶動下對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愛因斯坦認為,提出問題的過程甚至比解決問題的過程還要重要。由此可以看出,質疑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本文中,筆者結合實際教學經驗,簡要分析質疑能力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的作用。
傳統小學數學教學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學生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課堂往往由教師主導,學生的思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投身于課堂活動,與教師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從而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教師在學生提出問題的過程中,還能充分了解學生的困難和問題,并可以作及時的指導,幫助學生明確接下來的學習方向和目標。
比如在教學《數與數之間的比較》時,筆者為學生設置了這樣的問題情境——有一袋水果,其中蘋果20個,香蕉16個,橘子4個。筆者問:“蘋果比香蕉多幾個?誰能像老師一樣提出類似的問題來考考其他同學?”學生回答道:“香蕉比橘子多幾個?蘋果比橘子多幾個?”這樣的提問為學生提供了參考,能夠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熱情。這樣的互動也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小學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學生很容易厭學,認為數學知識的學習是枯燥無趣的。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讓學生主動地去探究問題、尋找答案,在問題解決后學生會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這使得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會更感興趣,在質疑習慣影響下會對新知識有更深入的思考,從而使學習效率和質量得到提高。
例如,在教學完《用百分數來解決應用題》這一課后,筆者為學生設置了這樣一道習題:一個班級的總人數在30人以內,男生的人數只有女生人數的20%,能否計算出這個班級一共有多少男生和女生?這個問題是學生身邊的情境,有的學生立馬表示:“題中給的條件不完整,無法解答。”還有的學生則提出:“既然已知男生的人數只有女生人數的20%,那么能不能根據這個條件進行解答呢?”……學生在一個個問題中開始了熱烈的討論。這樣的問題既能夠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要求學生只能按照某種固定的思維進行學習,這樣固定的思維模式在某種程度上能夠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但是卻限制了學生個體思維的形成。縱觀古今中外成功的數學人士,他們都是具有一定質疑能力,并且有著獨特個體思維的人。小學生還處于接觸數學知識的初級階段,思維具有創造性和可塑性,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自由開放的空間,鼓勵學生不斷進行質疑,促進學生個體思維的形成。
在教學《可能性》這節課時,筆者通過“猜硬幣”游戲讓學生體驗不確定性,從而引入本課研究的內容:可能性。新授部分筆者安排了“摸球”游戲,讓學生上臺摸球,四人小組合作裝球,讓學生充分經歷“動手操作、充分體驗、提出猜想、自主驗證、獲取知識、感受成功”的過程,使學生體驗到:在都是黃球的袋子里摸球,一定能摸到黃球;在有藍球、黃球的袋子里摸球可能摸到黃球,也可能摸到藍球;在只有白球和藍球的袋子里摸球,不可能摸到黃球。這讓學生深刻地體會了“一定”“可能”和“不可能”之間的區別。 快要下課的時候,小單(化名)同學一本正經地說:“老師,我在家里做過一個試驗,我在口袋里放了6個藍球和1個白球,可是我摸了7次,摸到的都是藍球。”筆者首先表揚了他敢于質疑的精神,對于學生提出的這個問題該怎樣解決呢?筆者略微沉思,心想:再多的語言都抵不過實際操作,干脆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做。于是,筆者在口袋里放了6個藍球和1個白球,請一組學生來摸,大家在下面說摸到的結果:第一個藍的,第二個藍的,第三個藍的,第四個藍的,第五個藍的,第六個白的,第七個藍的,第八個藍的,一共摸了8次,7次藍色的,1次白色的。筆者笑著問:“你們發現了什么?”有學生說:“藍色摸到的次數多,白色只有1次。”筆者問:“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這個口袋里藍色的球數量多,白色的球數量少。”筆者走到小單同學面前說:“小單同學,你想想,當時你摸了7次,一個白球都沒摸到。那你如果繼續摸會不會摸到白球呢?”他沉默不語。旁邊的學生說:“應該會的。”“如果你繼續摸下去,摸出的還一定是藍球嗎?有沒有可能會摸到白球?你摸了7次都是藍球,如果你摸20次、100次呢,有可能摸到白球了嗎?”筆者繼續說道。“會的,因為里面有白球,總會有一次會摸到的”,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對啊,摸了7次,次數太少了,而你又正好沒有摸到,只要你再摸下去,會摸到白球的。”筆者補充道:“因為藍球的個數多,所以摸到的次數就多,白球只有一個,所以就很難摸到。因此,你說的這種情況我們就可以說摸到藍球的可能性比較大,可能性還有大小的呢。”
筆者為學生的主動質疑而高興,他們再也不會把教師總結時說的“你今天學習了什么,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要問”當作一句空話了,相信在以后的學習中他們會提出更多更有價值的問題,會學得更主動、更快樂。
總之,小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對于激發其學習興趣,發揮其主體地位和促進其個體思維的形成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從一點一滴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以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
[1] 馬金英.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J].讀寫算,2014(13).
[2] 張銘.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