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剛
(揚州市江都區進修學校附屬小學,江蘇揚州,225000)
創新是一個國家、民族進步的動力,是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創新的三大基本要素是觀察、思考和探究,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其實就是培養學生科學觀察事物的方式、科學探究的思維和創新精神與能力,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在長期實踐中逐漸培養起來的。小學科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啟蒙學科,它為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品質和嚴謹的科學研究習慣提供了重要途徑。長期以來,我們的小學科學教學偏重知識點的記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教學效果相對較差,使學生的思維趨同,偏離了科學教學的本質。結合自身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小學科學教學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好奇心往往是探究的開始,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它使得學生保持積極、愉快的心境,能夠主動參與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巧設懸疑,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獨立思考,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知識去探求未知、奇妙的科學世界,并能有所創新。從學生身邊發現有效的教學素材,并進行改造創新,可以點燃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在教學《摩擦力》一課時,上課伊始,筆者就設置了一個疑問:誰知道老師最關心同學的哪個方面?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有說成績的,有說健康的,有說紀律的……而筆者的回答是——我最關心的是你們的玩。學生一下就愣住了,感到很好奇。這時,筆者拿出了一個氣球,吹滿了氣后在衣服上來回摩擦,結果奇跡出現了:不管把氣球放在身體哪個地方,氣球就像被粘住了一樣掉不下來。學生一個個摩拳擦掌,都要親自試試。筆者把氣球分給學生,讓他們進行親身體驗,學生發現自己也可以像教師一樣把氣球“粘”在自己身上,他們的臉上寫滿了自豪和喜悅。筆者順勢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氣球會“粘”在衣服上,為什么不在衣服上摩擦,就“粘”不住。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一個個興致盎然,熱烈地討論著、思考著,然后由學生代表表述討論結果。此時,筆者正式引入本節課的主題——摩擦力。
本節課從日常所見的“粘”氣球游戲出發,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致,再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通過學生的做和思來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習慣,使學生不斷碰撞出創新思維的火花,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質。
觀察是科學探究的開始,是創造性思維的源頭。牛頓不觀察蘋果落地就不會發現萬有引力,達爾文不觀察大量的動植物化石就不會有《物種起源》。在小學科學課上“看到了”不等于“觀察到了”。所以,第一要培養學生觀察的持久性,在讓學生看好課本上圖片、現象的同時,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耐心地觀察,以形成持之以恒的科學態度。第二要培養學生觀察的敏銳性。創造性思維往往稍縱即逝,因此需要培養學生捕捉細微現象的科學觀察能力,對課本內外的諸類現象保持“高度警惕”。第三要培養學生觀察的全面性。科學現象的成因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因素的綜合。這就需要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感觀進行科學觀察的能力,比如對植物的觀察,不僅要觀察植物的形狀、顏色、氣味,還要觀察它們成長的土壤、溫度、陽光等。第四要培養學生觀察的目的性。活潑好動、興趣轉移快、注意力不集中是小學生的一大特點。比如在加熱實驗中,他們易對火焰感興趣而不注意觀察加熱物體的變化,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時刻吸引學生,讓學生帶著具體的問題去觀察。
首先,創設問題情境。科學課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探討問題的過程,但由于每個人思維和邏輯的差異,不少學生不能直接發現、提出問題。此時,教師應充分利用實物、實驗、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維。例如利用實物進行展示,雖然現行科學教材已經提供了較多的文字介紹和插圖,但沒有任何一種知識的接受和問題思考能比實物研究來得快。[2]在研究植物時,可以讓學生實現采集各類植物的葉片;在研究動物時,可以讓學生課前捕捉蝸牛、蝗蟲和螞蟻。其次,創設問題懸念。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新奇的事物和知識較易接受,因此,教師可在課堂上創設一些新奇而有懸念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如在教學《新奇的不倒翁》一課時,教師可利用部分道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取一個雞蛋放在課桌上,問學生接下來會發生什么,然后再拿出一個不倒翁企鵝放在課桌上,問學生下面會發生什么。當企鵝搖晃不倒時,學生自然產生了問題意識和探究欲望。
探究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在學生具備良好的觀察能力和問題意識后,常常會出現另一問題:無意義提問過多,思考不能切中知識重點。這會給課堂進度和教學效果帶來消極影響。[3]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問題創新意識的培養。首先,做好示范,把握問題關鍵進行探究。這就要求教師需站到學生角度去思考和提問,整體上可分為三大原則和三大步驟。三大原則包括抓主要矛盾、假設條件提問和逆向思維提問。三大步驟包括是什么、為什么、如何做,引導學生層層遞進探究。其次,引導學生質疑,提升探究價值。在重點、難點的教學中,教師可先鼓勵學生進行自我思考、自我探究、自我解答和自我創新,尋找問題的根源所在,然后再將問題和現象還原到生活中來,將探究能力的培養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首先,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心靈的啟導者。小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這就是創造性思維的“種子”,而“種子”能否生根發芽,取決于“陽光雨露”,也就是適宜的課堂氛圍。因此,教師應轉變角色,化嚴謹為寬松,化對立為平等,由知識的管理者轉變為學習的合作者。其次,開展多元教學活動。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多種活動,如校園動植物觀察、天氣觀察、汽車模型制作等。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內開展交流、討論、反思,并提出新的問題。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又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科學素養。
總之,創造是科學進步的階梯,因此,小學科學課教學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品質,這是基礎;二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問題意識,這是關鍵;三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這是目的;最終形成創造性思維,這是靈魂。此外,創造性思維的達成,還需科學課教師不斷提升自我素養,轉變自身角色,不斷改善教學條件,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發展。
[1] 周振宇.淺談小學科學課創新教育[J].教育探索,2002(7).
[2] 謝鐵漢.關于小學科學課的教學法研究[J].教育探索,2004(2).
[3] 王萍.小學科學課中探究性教學模式之運用[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