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桂新
(惠州學院教育科學系,廣東惠州,516007)
教育愛的基本要素,是教育愛的具體表現形式。教育愛是教育工作者在本能和道德約束之外,對祖國、民族、教育事業以及學生發展的精神向往和行動智慧,這決定了利他與公平是教育愛所不可缺少的核心要素。由于“所有形式的愛常常包含著共同的基本要素: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1],因此教育愛的基本要素同樣應包含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筆者認為,了解應包括于關心和尊重之中,因為無了解即無關心和尊重,了解可以還原為關心或尊重;利他即是為他者負責,因此利他可以歸類于弗洛姆所說的責任。根據簡約性原則,可以認為,教育愛的基本要素包括:關心、責任、尊重和公平。在教育發展過程中,這幾個要素的體現常常彼此交叉和融合,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其中的某一方面會成為主流。
關心是愛的基本要素。教育中的愛也不能缺少關心,有關心的教育才是有愛的教育,也才是教育的本真所在。教育中的關心不僅是教師對學生的關心,還包括以政府為代表的所有利益主體和利益代理人,從教育的途徑總體上關注并致力于改變所有人的生存狀況。[2]所以,無論從宏觀上還是從微觀上來看,教育本身即是關心的直接體現。
首先,教師的關心與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對學生的關心是教育活動展開的前提,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在教育活動中,教師不僅是一個教育者,更是一個關心者。諾丁斯甚至認為關心是教師這個職業的基本特點。她認為一個人進入了教師職業,首先就是進入了一種關心關系。關心先于、重于做事與技能,這是教師職業與其他職業最大的區別。[3]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一方面取決于所學課程知識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取決于教師對學生的關心所產生的向師性。教師對學生的關心是對全體學生生命整體的關心,而不僅僅表現在對某個學生生命中某個成分的關心。在教育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教師自認為十分關心學生的成長,但學生卻感受不到教師的關心,或者是埋怨教師關心得不夠,關心得不好,這是因為教師的關心是殘缺的、片面的關心,只關心了學生生命中的部分屬性,不了解學生的所需所求,是一種一廂情愿的“強迫性”關心。教師關心學生,應該努力成為學生精神上的朋友,關注學生的精神成長、關心學生的心理需求、豐富學生的情感、鍛煉學生的意志、維護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批判意識,進而提升學生的生命價值、形成健全的人格。
其次,政府的關心與教育優先發展。從歷史上看,世界各國的教育發展主要有三種模式,即后行模式、并行模式和先行模式。教育發展模式的不同體現了國家對教育的關心和重視程度的不同,在政府行為上,先行模式體現著國家對教育的高度重視。中國教育的發展模式從教育后行逐步過渡到教育先行,充分體現了中國政府對教育發展的日益關心和重視。在改革開放之初,“經濟要上、教育要讓”的口號一度風行,所以我國奉行的是“一公交、二財貿、剩下多少是文教”的做法。這種做法導致中國教育長期落后。直到鄧小平突破了中國教育“要等”“要讓”的思維定勢,率先提出了“教育先行”的思想,并在黨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上確認和落實這一思想,教育才由后行到先行。這既是教育發展模式的轉變和飛躍,也是黨和政府對教育關心的真正體現。政府作為社會資源的整合者和管理者,作為政策和制度的安排者和實施者,是教育關心最大的責任主體和義務主體,應該具有從經濟和制度等諸方面向教育傾斜的主動意識,應該關注并致力于改變所有人的生存狀態,進而提高整個社會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質。
責任也是愛的基本要素之一。如果沒有責任,關心就沒有著落,所謂的愛就顯得虛假。有責任的愛,才會讓人覺得安穩可靠,才能令人沉醉其中。教育愛是精神境界的愛,責任在教育愛中尤其不可或缺。
教育事業的艱巨性、長效性,決定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完善需要更多的責任。教育中的責任實際上是各層次教育主體的教育精神、教育自覺、教育意志在各種教育活動中的體現,我們主要分析以下三個方面:教育研究中的責任、教育決策中的責任、教育實踐中的責任。
教育研究中的責任。教育研究是研究者、決策者主動探索教育規律、發現教育問題、提出教育策略的認識活動。教育研究對教育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和決策咨詢價值,因此教育研究中的責任主要表現為研究的創新性與獨立性,也就是能夠追求真理、實事求是、堅持科學嚴謹的學術立場。首先,教育研究是一個提出問題的過程。提出的必須是一個對過去具有診斷性、對現實具有指導性、對未來具有預測性的真問題。提出一個具有獨立性、創新性的真問題就是對教育負責的表現,反之,在教育研究領域存在的從眾、趨炎附勢等做法造成教育研究的媚俗和奴性,就是對教育責任的嚴重背離。教育研究也是一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研究中科學、嚴謹、認真負責的態度非常重要,這既是對自己的研究成果負責,更是對教育改革和發展負責。
教育決策中的責任。教育決策可分為宏觀決策和微觀決策,教育決策中的責任主要涉及誰來負責、為誰負責以及負什么樣的責任等問題。誰來負責,也就是決策者在教育決策中,能夠具有責任意識,不推卸責任,勇于承擔責任,具有危機感和使命感,把教育當成一回事,把受教育者當成一回事,真正承擔起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在教育的決策中對誰負責,其實是不言自明的,但其中也存在大量為了經濟利益、政治利益而犧牲教育利益,視教育對象的發展為兒戲的不科學、不理性的決策。因此,“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始終是教育決策中應遵守的第一原則。負什么樣的責任,是教育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問題,科學合理的教育決策應體現教育發展的規律、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一方面能夠促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一方面能夠促使學生身心愉悅地接受教育。
教育實踐中的責任。教育實踐中的責任更多地體現在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要求教師具有堅定的教育信念,能夠深刻認識和自覺履行教育責任,能夠本著教育精神去教育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性和差異性,讓學生的人格在愛的沐浴中健康健全地發展。
教育愛蘊含著關心、責任,同時也離不開尊重。如果沒有尊重,責任就會蛻變成為控制、支配、占有,關心就會因沒有節制而扭曲、變態。如果我們將關心看作教育愛的軀體,那么尊重與責任則是教育愛的兩翼,正如德里達所說,“尊重和責任這兩大概念齊頭并進,并執拗地彼此呼應”[4]。教育中的尊重是對教育對象的權利、空間、人格等的全面支持與呵護。
尊重與教育目的。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教育目的是不同的,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演變。在我國古代的夏商周時期,學校教育的目的是“皆所以明人倫也”。到了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的封建社會,教育目的在于培養“建國君民”的統治人才,“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在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近代社會則規定教育的宗旨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不斷探索,社會主義教育目的最終被確定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可以發現,在不同的教育形態中,教育目的是不同的,但大體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把教育對象當作政治統治或經濟發展工具的教育目的,另一種則是促進教育對象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這是教育質的規定性,因此培養人應該是教育的唯一目的和最高目的,這也是尊重在教育中的最好體現。反之,教育目的如果是培養統治階級所需要的統治人才,教育對象就成為政治的工具;如果是培養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勞動力,教育對象則又成為經濟的工具。無論政治工具還是經濟工具,都是教育者不夠尊重教育對象的表現,教育對象的人格與尊嚴也就無跡可尋。
尊重與教育過程。教育過程是一個內容比較龐雜的概念,我們這里只討論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尊重的缺失與體現,具體可從尊重學生人格和尊重學生創造兩個側面談起。教育學中關于師生關系的界定主要有三種:一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我—他”關系,二是以兒童為中心的兒童“絕對自由”的師生關系,三是布貝爾所主張的師生之間對話式的“我—你”關系。以教師為中心的“我—他”關系已被認定為是對學生不尊重的表現,因為學生作為有獨立人格的個體,在教育過程中具有主體性,是教育過程中學的主體,而“我—他”型的師生關系以教師為中心,是對學生的操縱和控制,談不上對學生的尊重。以兒童為中心的兒童“絕對自由”,又使對學生的尊重淪為放縱,犯了矯枉過正的錯誤。只有師生之間對話式的“我—你”關系,才將學生看作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既不控制,也不放縱,而是給予應有的尊重。師生之間的“我—你”關系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就是對學生創造性的尊重。即在教育中不能按照教師固有的思維模式去塑造學生,不能抹殺學生的個性,應該對學生創造潛能的開發給予足夠的尊敬與重視。
有了關心、責任和尊重,也就有了普遍意義上的愛。但是教育愛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愛、教育事業中的愛和具有教育性質的愛,僅有關心、責任和尊重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另一個基本要素,即公平。教育作為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一項建于尊重基礎上的對下一代關心、負責的事業,公平問題始終是教育愛所無法繞開的關鍵。教育愛中若沒有了公平,那就與父母對孩子的偏愛、溺愛無異,根本談不上理性和智慧。
“在現代社會,教育公正不只是教師行為的倫理規則,而且是整個教育的基本倫理原則。它規范的不應只是教師,而是涉及整個教育領域,尤其是教育制度和教育過程?!保?]的確,教育中的公平體現在教育制度、教育過程、教育政策、教育法規、教育管理等教育的各個層面。但是,正如愛可以表現為道德又超越道德一樣,教育中的公平可以歸屬于教育的基本倫理原則,但又不能僅僅將其歸入教育倫理的范疇。當我們把公平作為教育倫理原則要求教育工作者時,我們實際上把公平蛻化成一個說教性的倫理概念,而任何說教對于教育工作者生發公平理念、產生公平行為都是無力的。只有將公平作為教育愛的基本要素,才能使教育與人類終極關懷、心靈需要產生根本的聯系,才能使教育達到真善美的境界。教育中的公平體現在教育的諸多層面,我們擬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擇其要者而論之。
宏觀層面主要表現為教育政策的公平。教育政策是國家政府制定的關于教育的各種“發展戰略”“方針”“規劃”“綱領”“決議”等,其中包含著對教育利益的權威性分配,分配得是否正當、合理,是否平等地考慮了各方面的利益,就是公平問題,所以教育政策的公平關鍵是政策內容的公平。正如公平可以表述為“處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一樣,教育政策的公平就是對教育利益分配的“合情合理”。“所謂合‘情’,是指符合民眾的意愿;所謂合‘理’,是指符合教育的目的及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否符合民意,決定教育公平的實施是否具有穩定的精神價值;是否符合目的性、規律性,決定教育公平的實施是否具有發展的價值?!保?]在教育政策中,反映公平最為普遍和突出的問題包括受教育權利機會保障政策、教育投入政策和教育資源供給與配置政策等幾個方面。教育政策公平是教育政策優越性的表現,也是政府和政黨層面教育愛的體現。
微觀層面主要表現為教學過程的公平。教學過程的公平集中體現為教師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掌握著大量有形或無形的教育資源,所以教師是教學過程這一微觀教育領域內資源的分配者。實踐證明,教師是否公平已成為學生評判教師是否優秀的重要尺度。教師對學生的公平,不僅體現在教師分配有形的教育資源上,如提問、講解、獎懲等,也體現在教師分配無形的教育資源上,如對待學生的態度和期望等。如果說教育愛中的關心、責任、尊重對教師來說還比較容易做到的話,那么公平對于教師來說則不僅是師德的規范,更是師者精神和師者能力的考驗。
綜上,我們考證了教育愛的基本要素:關心、責任、尊重與公平。實際上,關心、責任、尊重和公平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在成熟的愛中才能找到這四者交融的形態,教育愛是這四者的交融。因此,在教育實踐中這四者也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交叉和融合,共同促進教育的發展,共同營造學生的幸福生活。
[1]〔美〕埃里?!じヂ迥?愛的藝術[M].劉福堂,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6:12.
[2]梁明偉.教育關懷:新時期我國教育價值取向的轉型[J].當代教育科學,2005(23):3-5.
[3]侯晶晶.關懷德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6.
[4]〔法〕雅克·德里達.《友愛的政治學》及其他[M].胡繼華,等,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334.
[5]王本陸.教育崇善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131-132.
[6]李慧.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關系再探[J].教育與經濟,2000(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