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愛蘭
(如皋市第二中學,江蘇如皋,226500)
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我們基于心理學的視角,對音樂教學開展了相對系統的研究。在研究的起始階段,我們立足于摸準學生的歌唱心理,并試圖通過對歌唱心理的把握并結合相關心理學理論,為音樂教學提供更為科學的指導。
高中學習階段被稱之為學齡晚段。到了高中階段,學生的身體、心理發展已經相對成熟,而這對歌唱學習有著較大的影響。
根據我們對有關理論的學習與研究,對音樂學習而言,高中學生在歌唱中的心理活動涉及信息的輸入與輸出、思維的不同形式和智能的強弱不同等,而這些分別與信息加工理論、認知發展理論和多元智能理論相關。同時,高中學生在歌唱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對于歌唱本身也有著或明或暗的影響。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果忽略了學生的這些心理因素,那我們的歌唱教學就只可能停留在經驗的階段,而這樣導致的結果則是我們在面對學生在歌唱中遇到的問題時,會憑經驗而不是從學生歌唱心理的角度去施加影響,從而有可能造成努力方向的偏離。
同時,如果我們注意觀察教學細節,也會發現在歌唱中需要注意研究學生的心理。如我們可能遇到歌唱情況一直不佳的學生,也有可能遇到平常歌唱水平不錯但某一次失去水準的學生,也會遇到平常歌唱水平一般但某一次突然大有改觀的學生。這些情形背后其實都存在著明顯的心理因素,但由于我們沒有從心理角度研究學生的習慣,因而這些因素就往往被我們忽略了。根據我國音樂教育心理專家鄭茂平等人的研究,學生在歌唱過程中有著大量的心理過程。如學生在唱一首已知演唱者的歌曲時,常常會通過表象去構建歌唱者的表情與聲音;而對于一首未知歌唱者的歌曲,學生則會通過想象的方法去構建想象表象,以促進自己對歌曲更為形象的理解。由此可見,哪怕是從最為細節的表象加工的角度去看待歌唱教學,高中生的心理也大有可以研究的地方。
我們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獻法、調查法和談話法。我們曾經通過調查法對高一年級四個班二百多名學生進行了調查研究,調查主要從這樣的幾個方面進行:一是學生對歌唱的態度,二是學生對歌唱的理解,三是學生對歌唱過程中遇到困難的自我分析等。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對歌唱的態度一般,特別熱愛的學生不到10%,但有53.6%的學生表示自己喜歡唱歌。這一調查結果與第二個調查內容是一致的,即學生對歌唱的認識主要停留在“唱”的理解上,即認為歌唱就是唱歌,其比例達到73.4%。高中學生的情感比較豐富,很多時候把歌唱理解成唱歌,并愿意通過唱歌這種方式來表達內心的一種情感。對于第三項調查內容,其結果值得我們重視與研究,因為有將近35%的學生認為自己在歌唱上存在困難,有近50%的學生有想唱但不愿在眾人面前單獨唱的想法,另有將近30%的學生認為自己不擅長唱歌(甚至有學生在口頭調查中表示自己不是唱歌的料)。而知道五線譜這一概念的學生所占比例不到一半,真正懂得五線譜且能根據樂譜進行歌唱的學生極少。
通過對這一調查結果的分析,我們認為歌唱教學中的心理研究要重點放在兩個方面:一是根據不同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結合歌唱內容的具體特點去設計最切合學生需要的教學方式;二是要研究并及時化解學生歌唱中的消極心理因素,充分發掘學生的歌唱潛力,以培養最為基本的歌唱素養。
基于學生的歌唱心理去設計恰當的教學方式,我們認為首先選擇的歌唱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心理預期。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教師對高中學生教唱流行歌曲,則學生會直接表現出喜歡的情緒(情緒就是心理因素);而如果我們試圖教學生唱經典革命歌曲,學生就會表現出不喜歡。這個時候我們的選擇不是放棄歌唱內容,而可以通過相應的情境創設,讓學生的心理活動與歌曲背后的情境相一致,這時就能讓學生產生心理預期,減少抵觸情緒。其次要研究不同階段學生的心理,如高一年級的學生對高中生活可能會有不適,而高三學生對緊張的學習生活可能會感覺有心理壓力,在這種情況下,音樂老師要善于從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出發,分別用積極的或舒緩的歌曲,來調節學生的心理。
對于學生在歌唱中表現出來的困難,我們可以按一定的心理思路對這部分學生的懼唱心理進行矯正。如,第一步可以在學生合唱時注意聽這些學生的歌唱特點,重點在于發現優點;第二步可以從整體上進行指導,即針對這些學生但不讓他們感覺到具有明確的針對性,這樣就可以讓他們自然接受到一種歌唱上的指導。例如我們可以根據行為心理學中的感知理論,對音樂感知能力較弱的學生進行指導,以培養他們辨別調式的能力和對音樂的感知能力。
根據曹理教授的觀點,高中學生在接受音樂教育時,應當逐步從感知性學習擴展到概念性學習,而這與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的觀點也是一致的。就歌唱教學而言,筆者結合自身的課題研究,提出了對學生進行教學指導的三個重點:調式調性、節奏感、審美能力。而教學方式則以合唱為主,獨唱為輔。如在《祖國頌》的教學中,我們一方面可以通過輕緩的背景音樂為學生鋪設一個輕快的歌唱情境;另一方面可將這首喬羽作詞、劉熾作曲的歌曲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去感知其歌唱特點。當學生發現這是一部單樂章、復三部曲式的混聲合唱曲時,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它的結構。這種方式看起來與音樂無關,其實卻是基于上面所提及的高中學生在符號學習中所需要的圖示心理而實施的。教師只要點撥到位,對于學生理解歌唱是有質的提升的。事實上,對于一部分帶有懼唱心理但符號識別能力特別強的學生而言,這樣的教學方式具有明顯的因材施教的作用。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也容易領會調式、調性,能夠輕松地感知到歌曲的節奏,并在其中欣賞到美。
[1] 吳躍躍,廉穎華.小學生音樂學習心理調查報告[J].中國音樂教育,2007(2).
[2] 張素紅.岫巖農村中學生音樂學習心理障礙分析及其對策[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