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育華,肖 青
(上饒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上饒334109)
受傳統教學思維的影響,我國很多高職英語教學課堂中,教師采用“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策略,并不注重與學生的互動,忽略課堂趣味性的開發,教學質量難以得到真正提升。筆者認為,在高職系列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創設一些新穎、獨特的教學模式,注重調動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主動性,讓課堂的教學效果得到真正提升。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具體教學方法的應用。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讓學生置身于趣味十足的課堂中,能夠提升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大大提升課堂的教學質量”。他的話闡述了一個哲理,即:教師應善于構建趣味性十足的課堂,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英語學習的趣味。
例如“jump”“run”等行為動詞,是高職生體育課程中,慣用的口語交流詞匯,很多教師在英語課堂上講解上述詞匯的使用方法時,往往采用理論闡述法,課堂陷入“沉重”的理論“jump”“run”等行為動詞講解氛圍,嚴重缺乏趣味性。筆者在教授上述詞匯的應用時,便應用了“趣味游戲教學法”,構建起趣味多元的課堂情景。
首先,我按照一般的思路,對“jump”“run”等行為動詞的使用進行了理論講解。其次,我突然轉變授課流程,引入“木頭人”的游戲,并闡述規則:大家表演“jump”或“run”,嘴中喊出“I can jump”或“I can run”,當老師說“stop”時,無論你是什么姿勢,都不能動,如果違規了,就要把“I can…”的句子重新讀一遍。由于木頭人的游戲規則與學生們兒時玩耍的“跳房子”規則十分類似,瞬間大家的“童趣”被激發起來,班上的氣氛頓時活躍,大家紛紛舉手,表示愿意嘗試游戲。
接下來的教學過程顯得十分完美,大家“自主動手”,將班上的桌椅移到一邊,構建起了“木頭人”的游戲場景,按照規則展開了游戲。游戲中,已成人的大學生們仿佛回到了兒時,歡笑充溢著課堂。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游戲使大學生體驗到“學、玩一體化”的樂趣,英語學習不再是枯燥的課堂理論講解,成為了一種享受,教學質量自然得到顯著提升。
讓學生學會英語口語應用,掌握熟練的口語技能,應是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然而,很多英語教師在進行口語對話教學時,往往采用“帶讀-跟讀”的方式進行,長此以往,閱讀教學變成了“模仿教學”,課堂的趣味性完全喪失。筆者認為,在高職高專英語口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模擬一些真正的演繹場景,鼓勵學生“從臺下走到臺上”,以“一對一”“一對多”等表演方式,完成口語對話交際,培養口語交際的實戰能力。
例如筆者在一次對本校14 計算機3 班進行口語教學時,發現該班新編入一名學生,于是,我立即構思出表演情景。首先,我緩緩走到該名同學身邊,率先打開話匣:“Boys and girls,he is our new classmate……”。其次,我與新同學互相認識“Welcome to our school”,我和新同學的無縫交流,頓時將班上其他同學的口語對話興趣激發起來。緊接著,我提出了“face to face”交流會的形式,要求全班同學展開面對面的自我演繹交流,將班上裝扮成“記者招待會”的場景,讓新來的同學坐在中間用英語口語對大家進行自我介紹,其他的同學則扮成記者用口語詢問一些新生的基本情況。整個課堂演繹氛圍異常濃厚,有的同學扮演記者,有的同學扮演速記員,大家各司其職,圓滿地完成了口語交際訓練。
高職英語課堂,不應僅僅局限在教室內,更應拓展至教室外,構建開放課堂場景,實施動態、多元的溝通教學,以此提升教學的趣味性。丹麥語言學家斯帕森曾說過:“外語學習就像學游泳一樣,必須讓學生沉浸在水中,充分體會到游泳的樂趣,他們才能在自由自在的快樂享受中獲得學習的情趣,提升學習的效率。”筆者認為,構建開放的教學情景,對提升學習的學習情趣,有著積極的意義。
例如筆者在教授“Lie on your back. Put your feet together”這一句型時,便將課堂移動到塑膠田徑場,創設了開放、互動的自由口語學習情景。在具體的教學中,我根據句型表述的含義,一邊做動作,一邊用口語將句子大聲閱讀出來,構建“戶外瘋狂英語課堂”,同學們的激情被我瞬間點燃,大家也一起跟著邊做、邊說,整個教學氛圍異常活躍。在上述開放、活躍的教學環境中,個個神采飛揚,不僅玩得開心,而且練得起勁,話匣被完全打開。
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設更為多元化、趣味性更為十足的教學情景,讓學生通過英語學習,真正做到想說、常說、會寫,充分鍛煉他們的英語綜合素養,培養他們的應用實用技能。
[1] 劉金蘭.試論影響英語口語教學效果的相關因素[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