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春梅
(上海市青浦區第二中學,上海,201700)
作為一名一線的普通高中數學教師,筆者經常會有兩方面的困惑。第一類困惑來自自身。數學是什么?我們為什么要學習數學?作為一名普通高中數學教師,應該如何去教數學?如何制訂教學目標才能既完成教學任務又吸引學生興趣?另一類困惑來自外界與學生。“華人學生悖論”:中國教學環境落后,如大班教學,教師中心,傳統的講授法,教學內容繁多、節奏快,習題艱深,高壓力的考試,但這樣的環境卻培養了成績優于西方同齡人的學生;TIMSS和PISA提出的“東亞現象”:東亞學生的數學成績優異,名列前茅。但同時,東亞學生在數學信念、態度、情緒方面的表現有時候是倒數的。[1]有很多教師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地教授數學,卻不能真正吸引學生,是我們的教學內容枯燥,還是我們的教學手段出了問題?
以上種種問題的產生歸根究底是數學教師的教育觀出了問題。數學教育觀就是人們對數學教育的內容、方法、目標、作用等的看法。[2]教師的數學教育觀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決定著他的教學行為,同時也影響著學生的數學觀與數學學習的動機和表現。
數學教師常見的教學理念:數學就是解題;數學就是解題技巧的掌握和應用;數學就是用一大套法則公式去解題;數學是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這些觀點在很多高中數學教師中所占據的比例不小,它們既不符合當今中國社會對數學教育的認識,也不符合學生的知識建構過程。這些觀點帶來的是枯燥、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學生感受不到數學的魅力,只能在題海中埋頭苦學,逐漸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變成“高分低能”甚至“低分低能”。這嚴重背離了“培養有知識、有能力、會學習、能應用、全面發展的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1]
數學教育觀轉變的核心內容是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學行為。教師應該與時俱進,提高與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從而推動課堂教學行為的轉變。
1.教學理念的轉變。“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尊師重教的傳統,但同時這種觀念也限制了我們的課堂。因為尊重,所以學生都聽教師的,課堂慢慢地演變成教師的一言堂,學生只能被動接受。21世紀以來,上海的二期課改進行得如火如荼,它的核心就是要改變以往學生被動適應課堂的局面,建立起促進每一位學生發展的現代課程體系。
現在的教師也的確注意到了這一點,在各級各類公開課上,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得到很好的體現,但是這種指導思想并沒有貫徹到日常教學中。反省一下筆者這些年的教學生活,公開課“作秀”味道嚴重。這是因為教師還沒有把“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理念融入自己的教育觀。其實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就是從學生的知識水平出發設計教學活動,尋找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有目的地發展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和數學實際應用能力。但也要注意,教師雖不是主體,但其主導作用不可忽視,任何淡化教師作用的數學教育觀都是不對的。
2.教育目標的轉變。高考是指揮棒:高考考什么,我們的課堂就教什么;高考什么考得多,我們的課堂就什么練得多。二期課改指出一切以學生為本。我們的教育目標不是高考,而是學生本身。
數學教育應首先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與創造才能,這是數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教師在課堂上不要吝惜時間給學生思考,有些創造性的問題并不是能馬上得到答案的,這時候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其次,數學教育還要注重培養學生數學實際應用的能力。現在的數學課堂很多時候是在構建空中樓閣,學生只是學會了做數學題,但是不能用數學思想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教師要讓數學走入學生的實際生活當中,適時引入一些實際案例,突出數學建模,強化數學實際應用。筆者在進行概率教學時引入了世界杯的主題:設計守門員撲點球的數學模型,并計算撲住點球的概率;世界杯小組抽簽問題等。這引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拉近了學生和數學的距離,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學手段的轉變。現代的教學課堂不再是一根粉筆唱主角了,多媒體的介入使教學手段變得豐富多彩。PPT、幾何畫板、Flash等多種軟件的使用讓課堂生動具體,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把抽象的數學問題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但很多教師包括筆者自己有的時候只是為了使用多媒體而使用多媒體,只是把板書的內容用多媒體來展示,電腦與黑板無異,這樣做其實毫無意義。數學教師應當盡可能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一方面某些章節如立體幾何、空間向量、解析幾何、函數等抽象的內容用多媒體展示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多媒體既然是輔助教學手段,就不能喧賓奪主,不能成為課堂的主角。
4.評價角度的轉變。學生本身沒有好與壞、高與低之分。但是教師、學生、家長甚至是社會都會對學生乃至一個學校有好壞的劃分標準,而現階段主流的標準依然是成績。成績的好壞只是評價的一個標準,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是多元化、多角度的。
(1)全方位評價學生。學生應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學校只從智育的角度進行評價就有失偏頗。普通中學學生內部成績差距較大,與外校相比存在集體差距,如果只從單方面評價學生是有失公平的,這樣也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普通中學的學生學習方面能力可能一般,但是其他方面并不一定就落后,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更優秀。因此,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評價才是對學生整體素質的公平評價。
(2)以形成性評價代替分數評價。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習過程中的活動與事件的評價。傳統數學教學“重結果輕過程”,其弊端常常是以分數來評價學生,這樣就割裂了學習知識與發展智力的內在聯系。形成性評價有助于學生找到自己的優缺點,從而幫助學生真正取得進步,也能夠促進學生科學思想方法的形成,讓學生樹立科學的學習方法與態度。
[1] 張奠宙,李士锜,李俊.數學教育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劉仁義.論數學觀、數學教育觀與數學教育改革[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5(2).
[3] 馬岷興.對中學數學教學觀轉變的幾點建議——從“一元二次方程課堂教學設計”征稿談起[J].數學教育學報,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