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衛蘭
(啟東市啟隆鄉學校,江蘇啟東,226000)
個性化閱讀主要是指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受自己注意力、興趣、經驗以及課文特點、教師指導、拓展方法等的影響,自主地對文本進行感性理解、探究而產生的獨特見解。從定義上可知,個性化閱讀具有如下特點:自主性、體驗性、差異性和創造性。很多一線教師深深意識到個性化閱讀的重要性,但在實施個性化閱讀時容易走進誤區,主要表現為:簡單認為個性化閱讀就是放任自流,是“新、奇、特”,“捧殺”學生,過于追求表面的“熱鬧”等。那么,如何走出發展誤區,讓個性化閱讀真正促進學生個性張揚呢?
課前預習在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中尤為重要。學生通過課前閱讀,提前了解文本內容,為課堂教學奠定基礎。小學生年齡小,很少會主動去預習新課內容,教師必須在課堂中滲透課前預習,并引導學生在預習時提出問題。只有這樣,學生的個性才會得到發展。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恐龍》這一課時,教師布置了預習任務,并要求學生在第二天的課堂上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一個問題。在預習任務的驅動下,學生主動進行預習,學習效果倍增。在第二天的語文課中,大多學生都能提出問題。有學生問“恐龍為什么從地球上消失了”,有學生問“恐龍有哪幾種分類”,有學生問“恐龍長得那么大,會吃人嗎”,等等。從學生的提問中可以看出,學生圓滿完成預習任務,并在思維不受束縛的情況下提出個性問題。而當學生提出這些問題后,教師再利用言語調動學生深入閱讀,共同尋找問題的答案,即可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每個人的生活經歷、情感世界等都有所不同,因而學生閱讀同一文本時也會產生不同的閱讀體驗。作為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師,為了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必須組織體驗閱讀,促進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文本。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而朗讀能夠促進學生語感的培養與提升。因此,在個性化閱讀課堂中,教師要注重開展個性朗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啟發。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但愿人長久》這一課時,教師在上課時給予學生個性朗讀機會,讓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朗讀方式朗讀課文,促進感悟。課堂中,有學生大聲朗讀,有學生小聲默讀;有學生帶著感情朗讀,試圖走進文本,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特別是在讀到“無情的月亮啊,你為什么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呢”時,有的學生聲音非常緩慢而低沉,有的學生則大聲朗讀,表現出埋怨之意,而有的學生則飽含感情地朗讀,試圖讀出那一股埋怨之意。學生的朗讀風格各異、各有不同。因此,在學生朗讀時,教師應更新觀念,不應以“統一標準”壓抑學生的個性,而應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個性朗讀,促進感悟。
小學生生活經驗不多,對于很多文本中的內容都沒有親身體驗過。因此,為了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促進學生體會文本,教師可以以情境為載體,創設問題和活動情境,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讓學生自主體驗。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鞋匠的兒子》這一課時,教師以問題情境調動學生入境體驗,體會文本的情感。
師:一個鞋匠的兒子會有什么特別之處呢?大家想不想認識一下鞋匠的兒子?
(接下來,教師就引導學生入境想象)
師:你認為作者為什么要描寫鞋匠的兒子?一個鞋匠的兒子為什么能夠成為一個國家的總統?如果你是那名鞋匠,你會如何培養自己的兒子?
在此,問題情境有效引導學生閱讀文本、體會文本。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頭腦里產生的疑問越多,他們對課堂上講解的知識和教材的興趣就越高?!币虼?,在個性化閱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敢于質疑,打開學生個性發展的大門。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誰的本領大》這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探討:通過閱讀課文,你覺得能分出誰的本領大嗎?如果你是小裁判,你會判誰輸誰贏?能給出結果嗎?又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會走路的樹》這一課時,教師提出問題,刺激學生深入思考:真的有會走路的樹嗎?會走路的樹究竟是指什么?這一閱讀文本的題目容易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因為學生根本沒有見過樹走路,況且樹沒有腿,怎么能走路呢。因此,語文教師巧妙利用學生的矛盾心理,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質疑,然后展開個性閱讀,強化體驗,得出個性見解。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有些作者往往會“留白”。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留白”,引導學生去填充、去想象。當學生在閱讀時感覺到與自己的理解有偏差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反問,或是利用反問活躍學生思維,促進精彩課堂生成。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江雪》這一課時,教師針對詩句“獨釣寒江雪”設計問題,激起課堂“浪花”。
師:從詩句中可以看出,當時天氣非常寒冷,還下著雪。大家想一下,這位老人真的是為釣魚嗎?
(學生眼睛里透露出疑惑)
生1:可能這位老人喜歡雪,正在樂滋滋地邊欣賞雪天美景,邊享受釣魚樂趣呢。
生2:我覺得這位老人肯定非常孤獨,下那么大的雪來釣魚,可知其孤獨的程度。
生3:也許老人期盼春天的到來吧。嚴寒的冬天來了,春天也應該不遠了吧。所以,我覺得他釣的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春天,而不是魚。
……
教師及時表揚學生的個性見解,以促進其他學生更積極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展開課外閱讀有助于學生視野的開闊和閱讀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必須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外閱讀環境,以提升學生的個性閱讀能力。首先,為學生打造課外閱讀文化。文化熏陶的作用不可小覷,教師可以利用教室中的墻面進行整體設計。例如,在教室兩邊的墻面掛上名人名言和頭像,以激發學生去閱讀該作者的書籍;教室后面的宣傳墻定期更新書籍故事,讓學生“嘗鮮”,進而主動閱讀。其次,在班級內定期開展讀書活動。例如,讀書分享交流會,讓學生與同學分享讀后感受;好書推介會,讓學生介紹自己看過的書籍給同學,調動其他學生的閱讀興趣。再次,教師從學生角度思考,為學生推薦一些好的讀物,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進行拓展閱讀,促進自己閱讀能力的提高。最后,教師定期指導學生的閱讀方法,以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例如,在讀的時候多問幾個為什么,遇到不懂的可以查字典,利用多種方法交叉閱讀,如精讀、泛讀、快速讀等。
總之,在進行個性化閱讀時,教師要注重引導,做好“放任”與“監管”的工作。當學生提出個性見解時,應及時表揚,但不應“捧殺”,應遵循適度原則。教師只有準確定位個性化閱讀,才能真正利用個性化閱讀讓學生張揚個性。
[1] 馬學思.如何實施小學語文的個性化閱讀[J].學園,2013(36).
[2] 戴樹琴.例談評價在個性化閱讀中的影響[J].小學教學設計,2010(25).
[3] 戴雅琛.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淺探[J].小學教學參考,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