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祥
訓,對于一個單位來說,是其規范典式與行為法則的濃縮體現,可以直觀表現該單位內聚的核心價值與精神特質。就教育考試機構而言,因其行業特殊性,承載考試招生這一公共事務職能的同時,往往吸引社會關注,寄托社會期冀,能否通過類似“訓”這樣的簡潔表達,迅速傳遞工作理念,正面展示機構形象,可謂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因此,全國不少教育考試機構在文化構建的過程中,不約而同地重視訓的價值及其凝練。上海市教育考試院自2012年底開展新一輪文化建設以來,全院重視對院訓凝練的探究與實踐,并在這一過程中逐步統一思想,將院訓提升到了招考文化表達的總領位置。
院訓是凝聚全院智慧、總括院史發展、體現辦院宗旨、明晰工作理念的醒目用語。良好的院訓能夠準確反映單位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核心價值和精神特質,并可以依據于此開展職工思想教育、道德指引、行為養成和素質提升。
上海市教育考試院成立于1995年6月,按上海市教委賦予職責,全面承擔上海市義務教育階段以后的各級各類教育考試招生工作。建院近20年來,一直秉持誠信、公正、務實、創新的工作理念,順應歷次考試招生改革要求,勵精圖治、兢兢業業開展各項工作實務。就工作經驗和社會形象而言,近20年的工作實踐已經形成較為厚重的積淀和鮮明的體現。但是長期以來,上海市教育考試院和許多兄弟單位一樣,將較多精力投放在工作實務的操作上,并未注重、也未形成具有共識的院訓表達。因為沒有簡潔語言的傳遞,使得社會大眾在關注上海市教育考試院的時候,減弱了對該單位工作的現時感受和價值理解。這在某種意義上講,不得不說是上海市教育考試院形象展示的一大缺憾。
2012年底,開始新一輪文化建設之后,全院職工一致認識到院訓凝練的重要意義。院文化建設領導小組將院訓凝練明確為文化構建的第一抓手,列出了院訓凝練的具體方案和操作細則。院文化建設工作小組凝精聚神、集思廣益,多渠道動員院內外各方建言獻策、反復打磨。歷時一年有余,最終形成了較為成熟、較強共識的院訓表達。
自2012年年底至2014年3月,上海市教育考試院重視院訓、開展院訓征集與凝練的主要工作和推進步驟包括:
2012年11月,在由教育部考試中心召集,于湖北襄陽召開的第一屆全國教育考試機構文化建設研討會上,提出重視院訓在文化構建中的重要意義,并且詳細闡述了上海市教育考試院關于院訓凝練的初步構想。
2013年2月,在院2013年工作務虛會上,院領導提出凝練院訓的基本方案,組織全院中層干部就如何凝練院訓展開討論,形成原則共識。
2013年3月,院黨委會專題研討考試機構文化建設工作,討論通過《關于加強院文化建設的意見》,其中明確肯定凝練院訓為當前加強院文化建設的重點任務之一。
2013年3月,成立院文化建設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明確每月召開一次文化建設工作例會,專題討論包括院訓在內的諸項文化建設推進事宜。向全院職工和離退休老同志發出《關于開展院訓、院風、辦院宗旨征集活動的通知》,要求以各支部、各部門為單位分頭開展院訓征集工作,并將征集工作與部門文化建設工作相結合,啟發全體職工思考招考文化價值,推動全院文化氛圍渲染。
2013年4月,院文化建設工作小組初步匯總從各支部、各部門、部分老同志中征集到的院訓表達,其中也包含通過院內職工向社會大眾征集到的一些良好建議。此后,直至6、7月間仍有零星建議陸續提交。
2013年5月,經院文化建設領導小組討論,將全院征集到的36條院訓表述提煉為13條,統一下發至各支部、各部門,發揮全院職工和老同志智慧,利用支部生活、部門例會等場合比較甄選,并在專門會議上組織全院職工進行意向投票。
2013年6月至10月,將全院職工意向投票結果再次下發各支部、各部門,請全院職工和老同志結合招考工作特性和全院共識傾向,有針對性地深入開展院訓甄選討論,并結合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到區縣招辦、高校招辦征求意見。
2013年11月,院文化建設工作小組匯總各支部、各部門討論結果,組織專人對意見比較集中的院訓表達從文化層面上進行深入釋義,并在更廣范圍進一步征詢意見。
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院文化建設工作小組約請有關文字專家對擬采用的院訓從不同側面提出意見建議,并就其文化釋義進一步修改打磨。
2014年2月,在院2014年工作務虛會上,院領導向全院中層干部報告院訓征集與凝練工作全過程與最終結果,組織中層干部開展討論,形成共識。
2014年3月,院黨政辦公會議專題討論,并決定向全院職工和老同志公示院訓凝練結果。
通過開展上述一年半時間的工作,帶領全院職工開展院訓凝練的同時,也帶動了全院不斷推進氛圍營造、思想碰撞、價值認同等進程,無形中已在全院職工心目中確立了院訓凝練是上海市教育考試院近一階段文化建設總領工作的定位。客觀結果證明,征集院訓就是宣傳辦院理念的過程,凝練院訓就是凝聚全院人心的過程,確立院訓就是實現文化提升的過程。
上海市教育考試院本次院訓征集與凝練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廣泛發動全院職工與離退休老同志,同時兼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根據本院業務功能和精神特質,從不同角度提供院訓建議。征集工作開展以后,陸續收到不同建議版本36種之多,其中不乏頗能體現招考機構特質的上乘見解。經過初步篩選,有如下13種表達獲得院文化建設領導小組首肯,被列入了甄選討論和全院投票的候選對象:
1.師出以律,敬慎不敗;
2.尚德慎行,卓爾不群;
3.公·正;
4.正德、至公;
5.嚴明有所畏,敬慎無所茍;
6.公平、公正、以人為本;
7.尚德廉勤,務實慎行;
8.敬事而信,至公至真;
9.尚德行真,穩健公允;
10.勤奮奉公,與時俱進;
11.立考為公,言試謀正;
12.公·正·慎;
13.考校拔卓,至公至正。
除此之外,與院訓同時開展的院風征集與凝練活動中凸顯出來的一些文字表達,也從不同側面體現了教育考試機構的工作理念與精神特質,對院訓凝練發揮了重要的啟示作用和參考價值。包括:
1.嚴謹寬容,內健外順;
2.縝密嚴謹,包容協調;
3.多思、多慮;
4.科學、嚴謹、公平、勤廉;
5.科學、準確、嚴謹;
6.和諧、團結、務實、高效;
7.處德行律,秉公守正;
8.科學規范、業精術準,公正嚴謹;
9.縝密嚴謹,睿智博精;
10.謙和誠摯,勤廉公正;
11.耕耘綠土,盡心、盡職、盡力,舉薦賢才,科學、規范、清明;
12.服務、責任;
13.追求卓越,惟實惟新;等等。
經過全院職工和部分老同志百余人的投票,前述“正德、至公”,“立考為公,言試謀正”,“公·正”,“尚德慎行,卓爾不群”,“考校拔卓,至公至正”等院訓建議表達得到了較多認同。投票過程中,大家逐漸形成集中共識,即:根據考試招生機構的行業特點與社會各界對考試招生機構的價值期望,“德”、“行”、“公”、“正”等文字應當在未來的院訓表達中得以體現。因此,院文化建設工作小組又在上述征集意見中進行了新一輪的文字組合與凝練。經過多次討論,并征求復旦大學中文系多位文字專家意見,最終擬定以“尚德慎行、至公至正”為上海市教育考試院未來院訓的第一建議方案。
就“尚德慎行、至公至正”這一文字組合而言,雖然并非史上哪一部鴻儒大作中的直接表述,也不是史上哪一位智者思想的直接體現,但每一個詞眼均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并且與考試招生機構應當具備的特質息息相關。可以對“尚德慎行、至公至正”解構分析如下:
1.尚德
尚德,即為崇尚品德與道德,遵從社會規范之意。“德”內涵了誠信、守序、仁義等諸多人類美好品行和崇高價值,是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核心概念。老子說,“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周易·系辭》中有“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表達;《易·干》中主張人們要“進德修業”;《禮記·大學》中則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些論述均體現出“德”在人們的價值判斷中占據至高無上的地位。
考試招生機構,是配合教育行政部門行使公共權力,保障考生在公平公正的環境下,獲得平等升學機會的機構。其自身是否注重德性、以德為先,是人們對這一機構認同與否、信任與否的先決條件。因此,上海市教育考試院以“尚德”為院訓第一要義,既是院外公眾對招考機構品質高下的必然考量,也是院內樹立職工思想標桿、引導職工行為舉止的遵從準繩。
2.慎行
慎行,即為要求行為謹慎檢點,慎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如果說“尚德”是考試招生機構的內在要求的話,那么“慎行”就是考試招生機構執行“尚德”的外在體現。“慎行”一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反復強調,是人們對行事者,特別是對掌握公權力的行事者的忠告提醒。《孝經·感應》中強調“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唐代詩人孟郊在《送鄭仆射出節山南》一詩中說“惜命非所報,慎行誠獨艱”;明代學者方孝孺在《求古齋記》中提出“篤學而慎行”;清代《睢陽尚書袁氏家譜》中也有“處約積德,力孝慎行”的表達,說明歷代先賢都十分重視“慎行”的重要意義。
考試招生機構的職能決定了其內部員工要比一般公眾更早掌握考生的考試結果和升學可能。由于考試招生機構是規則的執行者,在遇到規則本身并未窮盡的特殊情況時,往往擁有解釋執行的權力,因而一定程度上對考生的命運前途具有影響。在招考實踐中,招考機構中不乏有利益熏心者,受利益驅使,膽大妄為,背離招考規范,運用權力尋租,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對考試招生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強調“慎行”,具有十分迫切的現實意義。上海市教育考試院將“慎行”列為院訓要素,要求職工一切抉擇和行動都要謹慎判斷、按章行事,是樹立招考機構良好社會形象的題中應有之義。
3.至公
至公,即為最公道,給每個人提供最公平的環境和機會,公至極致。傳統文化中多有“至公”表述。如《管子·形勢解》中說“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后漢書·荀彧傳》中說“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在《呂氏春秋·慎大》中有一段強調“至公”作用的表述,“湯立為天子,夏民大說,如得慈親,朝不易位,農不去疇,商不變肆,親郼如夏,此之謂至公,此之謂至安,此之謂至信”。翻譯為現代漢語就是:湯做了天子以后,夏的老百姓非常高興,就象得到慈父關愛一樣。因為朝廷不更換官位,農民不離開田畝,商賈不改變商肆,老百姓親近殷就如同親近夏一樣。這就叫極其公正,這就叫極其安定,這就叫極守信用。這層意思放到考試招生領域,可以理解為招考機構要遵從考試招生規則,一心為公,不謀任何自己私利,按照同一標準組織考生根據事先公布的考試條例、招生章程公平參加考試和招生,做到這一點就是“至公”,考生和社會就會“大說”。
就考試招生而言,考生可以比喻為運動員,招考機構可以比喻為裁判員,比賽結果公正與否,一方面是取決于運動員的實力,但同時也取決于裁判員,特別在信息不完全透明、雙方掌握信息無法完全對稱的情況下。自有考試一事以來,人們就已經意識到必須對組織考試者提出公正執考的要求。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曾將主考官敬稱為“至公”,表達了人們對考試公平公正、考官大公無私的強烈期盼。唐代劉虛白在《獻主文》一詩中說“不知歲月能多少,猶著麻衣待至公”;宋代歐陽修在《與吳正獻公書》中坦言“某向以孤危之跡,當羣論洶涌之時,猶賴至公遏以清議,保全至此,恩德可量”,都體現了對主考官公正執考的美譽。古代各地科舉考場——貢院之中多有“至公堂”這一建筑設計,作為試卷保管和考務處理的工作場所。從建筑格局上看,“至公堂”往往居于貢院中心位置,既起到最大限度保障安全保密之功效,同時也說明了“至公”概念在古代考試中具有崇高地位。上海市教育考試院在院訓中強調“至公”,一方面是傳承歷史,明確自己的機構定位;另一方面也是樹立標桿,明晰自己的機構使命。
4.至正
至正,即為不偏不倚,不失偏頗之意。日常認知告訴我們,無論是古代傳統文化,還是現代民主觀點,都是極為重視和強調“正”的。人們日常用語中經常提及的正大光明、正直正派、一身正氣、伸張正義等等,都寄托了人們對各行各業為人處事都要“正”的祈望。考試招生機構因其職能所在,倍受社會關注,更要以“正”為根本準則。“至正”則是“正”的最高境界,愈是影響面廣的公共機構,愈要以“至正”為價值追求。上海市教育考試院承載的招生考試業務,影響千家萬戶寒窗學子的前途命運,是否做到“至正”,不僅牽動考生家長心緒,而且事關社會大局穩定。
追述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其中對“至正”的崇尚也是源遠流長。比如《莊子·駢拇》中就曾提到“至正者不以己正天下,使天下各得其正”、“物各任性,乃正正也。自此已下觀之,至正可見矣”;明代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有一句流傳甚廣的名言“若論圣人大中至正之道,徹上徹下,只是一貫”,同時王陽明還盛贊一種境地“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無論原述本意,還是后世引申,在文字意義上都不無飽含對“至正”美景的向往。因此,以“至正”為院訓要素,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支撐,而其現實意義在于可以明確上海市教育考試院的工作價值導向。
上海市教育考試院將“至公至正”同時列為院訓要義的邏輯思路是,“至公”是考試招生的過程要求,“至正”是考試招生的結果要求。“至公”是手段,目的在于“至正”,兩者相輔相成,互相呼應。考生在考試招生過程中關注是否享有“至公”待遇,獲得成績和完成錄取的時候必然提出“至正”要求,因此兩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