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璐
在人類認識論的發展史上,首次對默會知識做出嚴格的邏輯分析,并對概念給出真正界定的先驅是英國物理化學家和哲學家Michael Polanyi?!秱€人知識》一書是他為學術界貢獻的第一本對默會知識進行系統闡述的理論著作,書中將默會知識描述為存在于個人頭腦中,與個體行動有關的知識,它存在于某個特定環境下,是難以溝通、難以正規化的知識,主要來源于個體在對外部世界感知和判斷后的實踐經驗。
Sternberg等人(1985)〔1〕將默會知識定義為“是以行為為定向的知識;在沒有外人給予直接幫助的情境下獲得;是個體為實現價值目標而掌握的”。具體來說,默會知識具有三個特征:一是作為一種程序性知識,與個體的行為相關密切;二是默會知識的實用性更體現于日常生活中,作為幫助個體達到對自己有價值目標的工具,隨目標的價值增高,默會知識的作用增強;三是默會知識因其不能形象表述的特性,其獲得過程往往是基于自己的努力,而非通過他人給予直接幫助而獲取。因此,默會知識是在環境支持最低的條件下獲得的。
在我國,對于默會知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莊子《天道》中,“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后理解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表示那些只可心領神會、而言語無法描述出來的知識,明示默會知識的存在。我國對默會知識的研究開始較晚,但也有學者對默會知識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國內外關于默會知識的研究經過多年的發展,在教育、管理、心理領域已從曾經的一個新名詞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心理學的很多研究都以默會知識為核心內容開展,同時它也作為一種有效的研究方法應用于心理學的眾多領域。文獻分析發現關于默會知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討其與工作績效、經驗、年齡、學術智力等幾個方面的關系上。Sternberg與其同事(2000)首次嘗試對默會知識與工作績效進行量化研究。通過構建默會知識與工作績效間的關系模型,證實默會知識對高績效的貢獻。研究結果不僅表明默會知識可以被量化,而且證實了默會知識與工作績效和學習成績間存在相關,默會知識可作為高工作績效的預測源,相比智力測試而言,能夠更有效地預測個體在職業上取得的成功。以色列學者Somech和Bogler(1999)〔2〕利用Polanyi以及Sternberg和Wagner對默會知識的定義,開發了大學生默會知識測量量表。研究證明默會知識水平高的學生在學業方面要比默會知識水平低的學生能夠取得更高成就;在男生被試群體中,默會知識水平高的男生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而在女生中這種差異卻沒有發現。 維吉尼亞學者Nancy和Gary(2005)〔3〕提出了默會知識的多維度模型,并對大學生默會知識測驗重新進行修訂和編制。對428名不同年級大學生進行測驗發現:大學生默會知識與學習成績有較高相關。默會知識影響大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績,這與以色列學者的研究結果相符合,默會知識在學生學習的方法選擇、時間管理、環境適應等多個方面作用顯著,學生的學習成績也與這幾個方面緊密相關。
以上研究均表明,無論是在學校、生活中,還是工作上,默會知識都有助于人們取得成功,而人們并未意識到它的存在。傳統的智力理論認為人的智商有高低優劣之分,智力測驗分數高,智商就高,而且高智商的人在各個領域都易成功。但實際生活中智力分數與人們的成就之間相關度較小,McClelland(1973)〔4〕曾明確指出,學生時期的學習成績、智力測驗分數都不能對個體在職業生涯中的出色表現進行有效的預測,個體勝任力(competence)水平才是有效預測未來行為的主要指標。這里的勝任力與后來提出的實踐智力概念有密切關聯,學術智力的高低,并不代表面對不同情境、完成不同任務時的績效高低。如果只是學習了大量的書本知識,即使智力水平得到了提高,我們也很難從“新手”發展成“專家”,隨著個體行動經歷和工作經驗的增加,其默會知識水平會逐漸提高,個體在相關的工作中才會表現得“嫻熟”和有“技巧”。默會知識掌握的多少與個體績效間存在高水平相關,能夠有效預測未來的成功。
當然,以默會知識為主體的實踐智力與傳統智力,默會知識與學術知識(或稱外顯知識)并非是完全對立的。默會知識與傳統教育獲得的學術知識存在層次和程度上的差異,二者組成有機的知識結合體,它們的結合構建并充實和優化了知識與智力體系。但默會知識只是智力的一個方面,智力的其他成分(如分析性智力、創造性智力)、個性特征、思維風格和經驗閱歷等對成功也有重要作用。
大學生默會知識情境判斷測驗是根據默會知識的內隱特性,參考Somech等人(1999)與Leonard等人(2005)在研究學生默會知識時采用的半結構訪談法編制默會知識測驗,采用Sternberg及其同事提出的情境判斷測驗編制方法,使用行為取樣和低仿真模擬法來評價被試鑒別工作情境中恰當和不恰當行為的能力。通過呈現可能遇到的典型情境,讓被試根據所給的5點量表對每個情境中的一系列選項的有效性進行等級評定。所包含情境的內容和性質可以是真實的問題情境,也可以是可能會出現于生活中的會引起心理變化的虛擬情境。情境判斷測驗問卷共11個情境,90個反應選項,其中認知維度包括3個情境,21個反應選項;技能維度包括4個情境,35個反應選項;社交維度包括4個情境,34個反應選項。問卷采用專家計分的方式,總測驗最終分數越大,被試默會知識水平越高。計算出90個反應選項的得分,分別累加計算出11個情境的情境分即整個情境判斷測驗的總分。
經因素分析,證實情境判斷測驗的三個維度與總測驗的相關系數均在0.50以上,都達到了在0.001水平以上的顯著相關。用Cronbach’s α系數對情境判斷測驗各維度進行內部一致性檢驗,發現測驗總體信度為0.862,表明自編測驗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
傳統智力測驗所使用的工具為瑞文標準推理測驗 (Raven's Standard Progressive Matrices, 簡 稱SPM),該測驗由英國心理學家Raven創制于1938年,在世界各國沿用至今。
研究中所使用的人格測試工具為小五人格量表(Five-factor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本量表由周暉(2000)編制,共計90道題目,鄒泓(2003)修訂后形成50個項目的小五人格問卷。其采用自陳量表的形式,從“1-完全不像我”到“5-非常像我”5個等級計分。相對于適合成人的大五人格因素問卷,而被稱為“小五”人格問卷。
學生學習成績為被試在2012-2013學年上半學期,專業課的期末考試成績。學習成績由被試輔導教師提供。經過標準化處理后進行分析與評定。考慮到被試來自不同專業,對于不同試題難易程度不同,評分標準亦不同,學生對各類知識掌握方式、程度差異等因素,若以原始分進行分析難以進行比較且不科學、不合理。因此,在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綜合分析前,必須先對分數進行標準化處理,先將被試成績轉換成標準分數,再求出各專業課成績標準分數之和的平均數,以此作為學生的學習成績。
默會知識在智力理論上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作為實踐智力的主體,默會知識理論是傳統智力理論的重要補充。默會知識理論在拓寬智力構念的同時,加深了人們對智力的認識。Tschannen-Moran和Nestor-Baker(2004)〔5〕在以專業學術領域有成就的學者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這些學者默會知識的豐富程度及儲備水平都顯著高于一般人,相對于傳統認知能力測試,默會知識同樣能夠有效地預測工作情境、學習情境中的績效,本研究中將進一步驗證相對與人格以及學術智力因素而言,默會知識能否獨立于二者,對學生學習成績產生預測作用,且對三者的預測能力進行比較。本次測驗以問卷的方式進行大樣本團體施測,采用隨機分層抽樣法,從山東某所高校政法學院、物電學院大一、大三年級隨機抽取有效被試400名?;厥沼行y驗339份,回收率為84.75%。 其中大一164人,大三175人;男生78人,女生261人;文科156人,理科183人。
以默會知識自陳式問卷、情境判斷測驗及其三維度得分為因變量,以性別、年級、專業為自變量,進行多元方差分析。表1中數據結果顯示,大學生默會知識水平在專業上沒有顯著差異;默會知識的三個維度、情境判斷測驗均存在顯著的性別、年級差異;在默會知識情境判斷測驗的認知維度、社交維度,性別和專業的交互作用顯著。
統計結果顯示大三年級學生默會知識水平高于大一年級的學生,這正如Sternberg(1985)認為默會知識并非與生俱來,是在個體的發展過程中隨著逐步成熟與經驗增加而不斷增長的,是個人經過長期積累而擁有的;且女生默會知識水平顯著高于男生,我國學者鄭蘭琴(2004)〔6〕在測量大學生個人發展相關的默會知識的研究中也發現,男生和女生在默會知識總體水平上存在顯著性差異。與男生相比,女生心思更加縝密細膩,考慮問題、處理事情時更加周全、更加有條理性;而且,在我國大學生群體生活中,女生更善于進行自我調節,更喜歡與人交往、善交朋友,面對一項任務更傾向靠近集體,選擇集體合作,尋求集體幫助,更易搜集并采納有關建議;但是,分析結果在專業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即文科生、理科生在默會知識水平上沒有顯著差異。

?
為研究默會知識、學術智力、人格與學習成績的關系,首先對三者和學習成績進行相關分析,其中學習成績與人格的外向性、宜人性、情緒性顯著相關。(結果見表2)

?
表2中數據顯示,大學生學習成績與情境判斷測驗及其各維度相關均顯著,與瑞文標準推理測驗相關顯著,即與學術智力相關顯著,但低于其與默會知識之間的相關程度。其中與以往研究結果稍有不同,本研究中人格的外向性、宜人性和情緒性對學習成績有顯著預測能力,Premuzie(2005)證實神經質與學習成績存在顯著負相關,責任心和外傾性與學習成績間存在顯著正相關;趙小云和郭成(2012)〔7〕對667名中學生進行學習成績與人格特質間關系的研究,結果顯示開放性、宜人性、謹慎性人格特質對學習成績有顯著預測作用,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被試群體為大學生,這一階段的學生,所接受的學校教育方式和內容都大不同于中小學階段,對于知識的考察形式和重點也有所差異,當然,最重要的是大學生接受知識的思維模式、學習生活方式、遇到的問題性質以及處理問題的思考行動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本文研究結果符合實際情況。
為比較默會知識、學術智力、人格因素對學習成績的預測能力大小,以學習成績為因變量,分別對三者進行一元回歸分析。

?
表3數據結果顯示默會知識對學習成績的解釋力 (R2=0.605,F=258.506,p=0.000) 大于學術智力(R2=0.030,F=5.118,p=0.025)、人格因素(外向性、宜人性、情緒性)(R2=0.061,F=4.649,p=0.004)。 也證明了自編默會知識的情境判斷測驗對學習成績有顯著預測作用,更進一步說明,該問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為了進一步探究默會知識、學術智力、人格與學習成績的關系,檢驗默會知識在控制學術智力、人格變量之后,能否對學習成績進行獨立預測,本研究進行逐步回歸分析。

?
根據表4的結果,在控制學術智力、人格(外向性、宜人性、情緒性)變量后,默會知識對學習成績仍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R2=0.388),Sternberg(1990)以高中生和大學生為被試群體,研究發現在學習中較多運用默會知識的學生,學習成績更加理想;Nancy和Gary(2005)〔8〕對428名來自不同年級的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大學生默會知識與學習成績有高相關,默會知識影響學習過程和學習成績。與已有研究結果一致,對于默會知識水平低的學生,他們在時間管理、方法選擇、學習環境中人際關系等方面表現較差,體現在學習上,表現為學習成績不好。而且,本研究證實默會知識的預測能力顯著優于學術智力、人格(外向性、宜人性和情緒性)的解釋力。
當前教育規則可以形象比喻為“淘汰制”,接受教育層次越高,對學術智力的要求越高,智力較差者大部分被逐步淘汰,學術智力差距逐步縮小,隨之造成學術智力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相對減弱,對學習成績的預測和區分能力降低,一般認為,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學習成績與學術智力的相關水平表現出逐步下降的趨勢。大學的教育模式理念有別于中小學階段,學生們若想要更好的融入并適應大學生活,需要的不僅是掌握課本知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自主學習能力、自我調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與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等等。隨著個體間學術智力差異的減小及預測作用的減弱,其他因素的作用逐步突顯。這也就是默會知識對學習成績的解釋力優于學術智力的主要原因。
大學生默會知識水平的高低實質是體現了大學生的實踐智力水平,Sternberg(1996)以三元智力理論為基礎,提出的更加具有實用和現實取向的成功智力理論,著重說明智力不應單單涉及到學業,應該更多的指向現實世界中的成功,作為成功智力理論三大核心之一的實踐智力,也更加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學業中出現的問題情境相比較,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情境多表現出隱含性、信息匱乏性與不確定性,解決過程與途徑呈現出更大靈活性。研究結果也即證實了以默會知識為核心的實踐智力對學習成績具有顯著預測作用,進一步說明了實踐智力獨立于傳統智力結構,是對傳統智力理論的重要補充,它以更加完善、深入的思路拓寬智力構念,提升智力的解釋與預測能力,當然,在肯定實踐智力與默會知識理論價值的同時,也不可忽視對傳統智力理論的研究和發展。
〔1〕姚慶玲,羅照盛,戴海琦,段戈宏.企業中層管理者一般管理素質情境判斷測驗的編制.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2009).
〔2〕Somech A,Bogler R.(1999)Tacit knowledge in academia: Its effects on student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133(6):605-616.
〔3〕 〔8〕Nancy Leonard & Garys Insch.(2005).Tacit Knowledge in Academia:A Proposed Model and Measurement Scale.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139(6),495–512
〔4〕McClelland,D.C.(1973).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intelligence".American Psychologist,28,1-14.
〔5〕Tschannen-Moran,M.,&Nestor-Baker,N.(2004).The tacit knowledge of productive scholars in education.Teachers College Record,106(7),1484-1511.
〔6〕鄭蘭琴.與大學生個人發展相關的隱性知識測量工具的研究.北京師范大學2004年碩士學位論文.
〔7〕趙小云,郭成.中學生的人格特質與學業成就:學業自我的中介作用〔J〕.心理研究,2012(5):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