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紅
(江陰初級中學,江蘇江陰,214400)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就是說教育回歸到生活中去才是真實的教育。初中生物是一門與生活實際聯系非常緊密的學科,而且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知道生物科學和技術在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要求學生能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某些生產、生活或社會實際問題。初中生物課堂實施生活化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感受所學生物知識的實用性,還能培養學生主動從生活中發現、探究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真正促使學生主動地學習、創造性地學習。
生物學的知識源于生活,我們在教學中應當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踐,在日常生活中去發現、挖掘教學所需的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應用生活中的知識。如在教學蘇科版八年級下冊《人體的免疫防線》中有關特異性免疫的內容時,可以先讓學生回憶小時候打預防針的經歷:打過哪些預防針?打預防針后是否還患過該病?然后問學生:“你知道醫生給你注射的是什么嗎?這樣做有何意義呢?沒有打預防針時人體又是怎樣抵御外界的各種病原體的呢?”這樣,學生在強烈求知欲的支配下不知不覺地就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了。再如在教學“根對水分和無機鹽的吸收”這一內容時,其中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原理是教學難點,筆者要求學生在上課前一天按照書本的要求把兩根長短、粗細相同的蘿卜條分別浸在濃鹽水和清水中,在課上觀察浸泡了一天的兩根蘿卜條的長短、硬度有何不同。學生會發現浸泡在濃鹽水中的蘿卜條變軟變短,而浸在清水中的蘿卜條變長變硬。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對初一的學生來說這一問題很難回答。這時筆者引導學生聯系平時生活中常見的一道菜——糖拌番茄,番茄加了糖之后會變軟變甜,而盤子中會有水滲出來,這是為什么呢?這道菜是學生熟悉的,但問題是新奇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生就會處于一種想知而未知、欲罷而不能的心理狀態,從而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現實生活中處處有知識的氣息,很多生物學知識都來源于生活,這就需要教師跳出課堂這個狹小的空間,將生活中鮮活的實例引入課堂,讓學生感受知識的力量和學習的價值。
知識是生活的提煉和濃縮,生活是知識的最初來源。生活中的事物、現象經過歸納分類,都可以成為教學的第一手資料。初中學生知識積累較少,但形象思維能力較強,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為他們多提供一些生活化的素材來增強其感性認識,為學生理解知識搭建平臺。例如在教學“生物的變異”這一內容時,教材對變異是這樣定義的:同種生物不同個體之間在性狀上的差異稱為變異。這句話看似簡單,但學生在理解時往往會出現偏差。如有一判斷題“人的皮膚因受陽光照射而變黑的現象屬于變異”,很多學生認為這句話是正確的。如何讓學生真正理解變異,筆者在課堂上出示了兩組照片:一組是某同學暑假旅游前后的照片,旅游回來皮膚明顯變黑;另一組是某同學和他媽媽的照片,這位同學的媽媽皮膚比他白許多。讓學生對照變異的概念來判斷這兩組照片中的現象是否屬于變異。通過這兩組照片的比較,學生真正理解了變異的概念。又如教學《飲食與營養》這一課的“鑒定食物的主要成分”實驗,教材選取了生活中經常食用的饅頭、雞蛋、花生作為實驗材料,筆者在課前要求學生帶自己感興趣的食物作為實驗材料,結果學生帶來了各種各樣的食物:米飯、牛奶、芝麻、核桃、肥肉等。這節課筆者還補充了一個實驗:用高錳酸鉀來測定橙子、獼猴桃這兩種水果哪一種維生素C含量高。學生整節課都在做、在想,熱情高漲,興趣盎然,既學會了鑒定食物成分的方法,又了解了生活中的生物學知識。
知識源于生活,在教學中,教師要準確把握生活中的事物、現象與抽象知識間的本質聯系,提取適用于教學的生活素材,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掃清學習障礙,提高學習效率。
有時書本知識比較枯燥,如何將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易于理解?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讓教學形式回歸生活,生活化地呈現教學內容,可以有效地達成這一教學目標。如在教學“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這一內容時,可以讓學生事先帶一些食品的包裝袋,讓學生分析食品包裝袋上的營養成分表,找一找這些食品的主要成分,讓學生從中了解到食物中除了有糖類、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物質外,還有水分、無機鹽、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它們對維持人體的生命和健康都起著重要作用。又如“人體的神經調節”這一節,其中神經系統的組成和功能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抽象的概念也較多,在組織教學時,筆者采用了分組討論、病例分析的形式,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四個生活中常見的病例:“某人腦內生一腫瘤,造成失明”;“某同學在體育課上不慎將腰部扭傷,右下肢沒有任何損傷,卻出現了麻木和疼痛等癥狀”;“某體操運動員在跳馬比賽中不幸摔傷,盡管該運動員的下肢沒有任何損傷,并且及時進行了治療,但最終還是截癱,下肢喪失運動功能,大小便失禁”;“某位老人患有腦血栓,出現了一側肢體不能活動的癥狀”。筆者引導學生從發病原因、部位及癥狀來分析,并及時解決學生在討論中提出的問題,通過這種形式的教學,學生對神經系統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
從思維的角度來看,學生在學習中要經歷一段由感知到理解的思維過程,教師如能結合學生的實際經驗或已有知識,采用生活化的教學形式,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知識,感受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將會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給教學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學生學習知識最重要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增長見識,二是提高應用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應用知識,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應用知識打造高質量的生活,而且當學生能夠把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并感到所學知識是有用的時候,其興奮與喜悅的程度是無可比擬的。如當學完細菌與真菌的內容后,教師可把細菌與真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留給學生討論,啟發學生充分思考,最后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糧食、衣服的理想保存方法,同時還能對學生進行愛惜糧食、保護衣物的勤儉節約教育。又如學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內容后,可組織學生討論“有些人喜歡清晨去樹林中鍛煉,認為那里空氣清新,對身體健康有利”“冬天,我們可以把花卉搬到居室內,以防凍傷”這些做法是否正確。
新課程倡導教學要回歸生活,生活是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學生進行自我實踐、自我鍛煉和自我提升的平臺,教師若能充分利用好生物課堂,搭建好這個平臺,讓初中生物教學真正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去,學生會真正感受到生物知識的魅力,會主動地、創造性地學習。
[1] 盧崢嶸.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07.
[2] 薛曉紅.組織學生創編高中生物生活化校本教材的思考與實踐[J].江蘇教育研究,2014(7).
[3] 吳成軍.初中生物學教科書中如何體現概念的傳遞、形成和轉變過程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