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朱曉林
對于環境教育的起源,至今學術界仍說法不一,但無可爭議的是環境教育伴隨著環境問題的產生逐漸走進人們視野。由于經濟發展階段、水平和模式的不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環境問題也有所不同。這直接導致了在環境教育實現形式上的差異,不管是在課程體系的設計上,在教學方法的使用上,或是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上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學習和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環境教育的先進經驗,成為促進我國環境教育快速發展、全面提升國民環境素養、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宏偉目標的有效舉措。
目前筆者借助于在歐洲波羅的海大學聯盟做環境管理博士后項目的機會,深入全面地調查了解了歐美國家各高校在環境教育理論與實踐方面的實際做法及其效果,并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環境教育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中國環境教育的發展思路和對策。
1.環境教育的萌芽階段。1962年,雷切爾·卡遜的著作《寂靜的春天》第一次對人類“征服自然”的目標提出質疑,開啟了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新紀元。盡管這本書備受爭議,還受到了與之利害相關的生產部門的抨擊,但它標志著人類開始關注環境問題,也啟蒙了人類環境意識,環境教育也進入了萌芽階段。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大會所簽署的《斯德哥爾摩宣言》首次明確提出了“環境教育問題,既關系到當代人的利益,也關系到子孫萬代的利益”,并明確界定了環境教育的定義:環境教育是一個以培養人們環境意識及其相關問題為目標的過程,它的主要內容包括各種環境知識、態度、動機、承諾,以及解決當前環境問題和阻止新環境問題出現的各種技術方法。自此,環境問題在全球范圍內引起廣泛關注,環境教育也作為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手段在全民范圍內廣泛普及。
2.環境教育的全面普及階段。隨著以“可持續發展”為使命的各種國際組織相繼成立,各個國家圍繞著“環境保護”進行了大量的立法活動,這些立法的頒布不僅在制度上為環境教育的實施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且也為環境教育的廣泛推廣和普及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以美國為例,有1964年的《荒野法》、1965年的《固體廢棄物處置法案》和《空氣清潔法案》,1966年的《人類保護法》、1970年的《國家環境政策法案》等。這些法案的頒布與實施進一步激發了人們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熱情,進而掀起了一系列環境運動。其中,宣講會成為校園環境運動的主要形式。1970年4月22日,哈佛大學法學院的學生丹尼斯在高校招募了大量的自愿者,舉行了主題為“地球日”的宣講會,吸引了1500所高校、近2000萬人參加。盡管這些活動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教育效果,但真正使環境教育走上制度化軌道的是來自于美國科學教師協會的一項研究,該研究非常悲觀地指出由于環境教育項目的匱乏,美國未來的國民教育將失去意義。這份研究報告得到了尼克松總統的高度重視,并于1970年10月頒布了《環境教育法案》,明確規定國民教育體系中環境教育的法律地位。1971年成立了國家環境教育協會,后更名為北美環境教育協會,環境教育雜志也如期出版,與此同時,環境教育協調員遍布各州教育系統,出版社也開始發行環境教育方面的資料和教材。自此,美國的環境教育全方位展開。
3.環境教育的整合與優化階段。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展的環境運動和相關立法的頒布,為環境教育的研究和實施提供了良好基礎。各國的教育工作者、專家學者等在環境教育課程開發、能力培養等方面做出了大膽嘗試,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目前,環境教育已經成為包括自然科學、哲學、數學、社會科學、經濟學、管理學和政治學等在內的邊緣學科,成為歐美各大高校的教學體系和科研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主要組成部分,環境教育的內容也逐漸向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進行整合和優化。
1.政府、民間機構和高校“三位一體”的組織模式。首先是政府主導。歐美各國政府在立法和制度設計上十分重視環境教育。美國1970年頒布了《環境教育法案》;瑞典早在20世紀初期頒布的《1919國家學校計劃》中就提及自然和動物保護的要求,1985年的《教育法》又明確指出:“環境教育的目標是引導學生對環境負責,并樹立全球環境觀。”其次是民間機構的積極推動。目前,民間環保組織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和政治團體,成為政府的重要補充。1971年加拿大發起成立了“國際綠色和平組織”,并在很多國家設立了分支機構,致力于反對捕鯨、反對核試驗等一系列環境問題。此外,還有一些非政府組織,如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世界自然基金(WWFN)等,以“綠色哲學”作為理論基礎,以“生態保護”作為行動目標,在推進民間乃至官方的環境教育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最后是高校的高度重視和有效執行。高校作為宣傳和傳播環境知識和意識的主要場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環境教育的效果和質量。美國高校高度重視環境教育課程,不僅將其作為通識課程加以普及,而且非常重視學生環境技能的培養,有數據顯示,78%的學校為學生提供獨立的環境研究項目,65%的學校為學生提供社區環境服務項目。可見,這種由政府主導、民間機構推動和高校貫徹執行的“三位一體”環境教育組織模式,有效地推動了環境教育的發展。
2.科學系統的環境教育課程體系。環境教育在歐美高校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已經形成了以通識教育為基礎,配合專業教育和社會實踐的科學、系統的課程體系。在此,筆者以歐洲波羅的海大學聯盟為例。波羅的海大學聯盟的課程體系主要由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社會實踐和科學研究四個方面構成,其中基礎課程以通識教育為主,包括“可持續發展”和“環境科學”兩門課程;專業課程涉及學科較廣,有“生態系統健康和可持續農業”“水資源管理”“生命周期評價和產品設計”等很多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進行選課;社會實踐包括航海計劃、貧困調研等項目;科學研究圍繞著環境問題展開,并轉化為課程內容與學生分享,目前研究成果包括環境管理系列叢書、年度研究報告等。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在該課程體系中還設有“教師培訓和提升計劃”,旨在為任課教師提供環境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方面的培訓和信息,以保證師資素質滿足教學需要。
3.注重實踐技能培養的新穎多樣的學習形式。歐美高校的環境教育的學習形式不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方式,提出了服務型學習、遠程學習和戶外學習等多種學習形式,充分保證教學效果的實現。(1)服務型學習是一種包括計劃、行動和反饋三個環節的實驗學習形式。這種學習方式首先為學生提供社區服務的機會和項目,其次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最后組織交流會,分享實踐過程中的經驗并對所學技能和相關課程進行優化,從而使學生能夠真正將所學到的知識付諸實踐。(2)遠程學習的鼻祖是英國的諾丁漢特倫特大學,它從高校、科研機構、社區和各種環保組織招募教師,通過遠程教學軟件,實現了教學相長的學習過程。(3)戶外學習形式是目前歐美高校普遍應用的教學方式。例如波羅的海大學聯盟開設了航海課程,學員在自助航海過程中,可以深入了解每一個停靠站的生態環境問題,經過調查思考,最終形成一份研究報告完成該課程的考核。西班牙的戶外教學形式不僅應用到高等教育中,在其初級教育和中級教育階段也應用甚廣。
與歐美高校相比,我國高校的環境教育起步較晚。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首次提出在高校中開展環境教育,同年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教育委員會成立,環境教育在高等院校中逐漸展開。經過多年的發展,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政府與民眾對環境教育的重視不足、師資力量較弱、教學方法單一、地區失衡等。因此,我們急需在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環境教育發展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環境教育的實際情況,從環境教育的組織模式、課程體系、師資培訓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一步完善我國高校的環境教育。
1.建立政府主導、民間協助、高校執行的“立體化”環境教育組織模式。環境教育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也是保證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可見,環境教育具有明顯的社會性,而不能僅僅將其寄托于高校。高校只是實施的平臺和場所,政府的主導和民間組織的協作是環境教育順利開展的前提和保障。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環境教育,并給予必要的制度支持,加大對環境教育的投入;民間環保組織在推動環境運動、激發人們環境意識和普及環境知識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協助作用;高校作為環境教育的執行平臺,應在環境教育課程設置、內容傳授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研究,將環境教育從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兩個方面加以實現。
2.明確環境教育的目標、內容和體系。盡管環境教育是一個國際化問題,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不同的國情決定了環境教育的差異。例如,發達國家環境教育的重點是普及環境知識和技能,而發展中國家的重點卻是培養全民環境意識和道德,并傳授環境知識和技能。所以,環境教育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國際經驗,我國必須根據經濟發展的階段和水平,科學地設計環境教育的目標、內容和體系,從而保證環境教育的有效性。
3.實施和完善環境教育師資的培訓制度。由于我國環境教育起步較晚、財政投入不足等原因,導致目前仍未建立起高素質環境教育人才的培養機制,從事環境教育的大部分教師缺乏系統和正式的環境知識和技能,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環境教育的質量。與此同時,當今的環境教育已經發展為跨學科的系統工程,要求教師不僅能夠講授環境教育的知識,而且還能為社會環境和倫理環境的建設提供自己的思考和行動。因此,實施環境教育師資培訓制度,提高環境教育工作者的素質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