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渴
(渤海大學政史學院 遼寧錦州 121000)
論十八屆三中全會農民權益保障問題思考
潘曉渴
(渤海大學政史學院 遼寧錦州 121000)
黨的十八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將推動我國諸多方面制度的變革,一系列的措施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尤其農民這一龐大群體。解決農民問題,保障農民權益是最重要的,其價值基礎應該是以人為本,其核心是以保障農民人權,其目標是以促進農民現代化。本文界定了農民權益的概念及其范疇,分析了農民權益保障的價值基礎,并在此基礎上闡述了關于十八屆三中全會促進農民增收的新舉措。
農民權益;價值基礎;農民增收
“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三農”是在1996年由經濟學家溫鐵軍博士提出的,“三農”問題是指包括農村問題、農民問題、農業問題,也是能影響我國改革和發展程度的最重要的問題,其中農民問題是首要的,農民的權益能否得到保障是農民問題的實質。農民權益的保護達到怎樣的程度,直接和我國改革、穩定、發展的大局緊密相連,農民的權益得不到保障,也就不可能有政局的長期穩定和社會的持久和諧。只有保障了農民相關權益,才能進一步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健全和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新農村以及推進全面小康社會,是建設中迫切需要解決好的一個重要問題。
農民權益是指農民作為社會成員、國家公民中的一員享有的基本權益。比如說農民的政治方面的權利、經濟方面的權利和社會方面的權利等。有關農民的政治方面權利是最基本的,政治方面的權利得不到保障,更不用說經濟方面和社會方面的權利。農民還享有平等權、自由權、生存權、參政權、自治權,舉例來說:農村基層的政治選舉權、被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等這些方面權利都屬于農民的自治權。農民的經濟方面權益概括的說就是農民自己的財產權、自主生產經營權、承包土地的權利、收益自主行使權、社會公共服務享有權等。農民的社會權益也就是指教育權、工作權、社會上的尊重權、享有保障權等。
1.農民土地權益方面保障的問題。農民的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主要是依靠土地來獲得利潤、用這些收益保障維持生活還有就是維持穩定的政治功能。我國農民的土地的價值日益劇增,這就歸咎于城市化進程的飛速發展。調查統計發現,大多數農地越來越多的被征用,原因是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不斷推進。農民的土地權益遭到其他群體的侵犯,比如房地產開發商的占有,農民所擁有的土地就這樣喪失了,農民的土地利益被嚴重的損害了,影響了農業生產的持續性、穩定性和農村的和諧穩定、也造成了一個重大的普遍問題。
2.我國農民的國家事務參與權的實際現狀。我國相關法律明確規定:國家的一切權利屬于人民。人民依照相關的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等權利。這是我國國家基礎性法關于農民國家事務參與權的明確規定。其中最明確的一條就是參與國家事務管理權,在農村涉及到的主要有:農民對事物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信訪權和知情權。而在生活當中,農民的政治參與權只是表現于形式和程序,書面規定。國家事務管理權的缺失都源于村民民主法制意識淡薄所導致的。長期下去,農民的權利不能依照法律的規定充分表達出來、利益訴求得不到解決等等都會引起社會動蕩,影響社會穩定。
3.我國農村地區的各方面配套得不到滿足。“中國的城市發展的像歐洲一樣繁華,中國的農村發展像非洲一樣貧困”這句話逼真的形容我們城市和農村的發展狀況。雖然比喻的有些過于夸大了,但是可以看出我國城市和農村發展的差距多么的懸殊。統籌城鄉發展就是為了減小城市與農村的差距。按照當前形勢來看,農村各個方面配套的不完善是制約農村發展和建設的一個最大問題。
在中國,從大都市走向農村,人民的衣食住行條件差距很大,農村的不發達具體表現在:農村的環境臟亂差,農民的生活和身體受到影響、教育得不到重視,師資力量不高、道路和交通設施影響人們出行;農民的生活和生產保障部健全等諸多方面。所以,我國廣大農村各方面的基本配套相比城市差距懸殊。
(一)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一大亮點。”這些新增的有關財產的權利有的是在原有基礎上的補充,有的是新設立,主要體現在下面五個方面。
1.是擴大了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權能。按照物權法的規定,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主要是占有、使用和收益等權利,還有就是以轉包、互換、轉讓的流轉方式。但未涉及抵押、擔保權等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有關決定賦予了農民對承包地的這一權利。
2.是第一次確立了農民的住房財產權。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農民住房是農民的私有財產,但是住房用地是集體所有,按照物權法,農民只有使用和占有權,不能利用它來獲利,更沒有進行處置的權利了。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明確規定,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是由于住房與宅基地不可分割,宅基地勢必也可以抵押、擔保、轉讓,其實就是在確立農民住房財產權的同時,也擴大了宅基地的權能。
3.是擴大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權能。按照憲法規定,只能集體所有集體使用集體建設用地,農民可以用它來興辦非農產業,但決不能租賃或者轉讓給第三方發展非農產業。同時明確了在符合國家要求前提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可以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家所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這本質上是擴大了集體建設用地中的經營性用地的權能。
4.是擴大了農民集體資產股權的權能。以往農民對集體資產只有一個收益分配權,這次指出,使農民擁有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獲利、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大力地推進改革力度。
5.是表明了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權。對于這項,決定中先后提到“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原則,合理提高個人利潤”和“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利潤”。現有的征地制度,農民是按照土地的原用途獲得補償,未來農民將能享有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部分增值收益,這代表著征地中農民獲得的補償會大幅提高。通過以上五項財產權利的擴大或設立,農民將有更多的機會和渠道獲得財產性收入。
(二)夯實家庭經營性收入基礎。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在推進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是增加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的關鍵,在這方面有具體部署。文件提出,確保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根本性地位,推進家庭性經營、集體性經營、合作性經營、企業性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中央的這些部署主要涉及兩個問題。一是怎樣更好地發展現代農業,確保我國的農產品有效供給和糧食安全。二怎樣更好地發展現代農業,確保我國的農產品有效供給和糧食安全。使一部分懂技術、有文化、會經營、年富力強的農民能夠通過農業發展、壯大、致富。
(三)提高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空間巨大。據調查,在農民的收入結構中,不只有財產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性收入,還存在著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在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中,有許多內容在這兩方面對農民增收帶來影響。文件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要以人為核心來推進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相融合地發展,這樣有助于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
此外,轉移性收入的提升空間也十分巨大。決定明確,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的均衡配置。發展農村教育文化醫療等社會事業、各種資源的配置上更多向農村傾斜,這些舉措都能增加農民收入。不只是養老保險,還有醫療保險和低保等,都是遵照中央“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這些措施都是不斷地縮小城鄉差距。此外,縮小差距,不是把城市的標準減下來,只讓農民的標準漲得更快一點,從而提高農村的社會保障水平。從這個角度看,農民轉移性收入的增加前景廣闊。
[1]張琪.中國醫療保障理論、制度與運行[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
[2]溫家寶.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N].人民日報,2012-03-06.
[3]周尚成.醫療保險談判機制構建的現狀分析及路徑探索[J].社會保障研究2010(2):49-53.
On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peasants' safeguarding in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Party's eighteen conference
Pan Xiao-ke
(Bohai University School of Politics and History, Jinzhou Liaoning, 121000, China)
In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Party's eighteen conferencedecision will promote China's many aspects of system changes,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affect the life of each of us, especially the large groups of farmer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farmers, protect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farmers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e basic value should be people-oriented, its core is to guarantee the human rights of farmers, and its goal is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farmers. 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 and scope of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farmers, analyzes the value basis of rights of farmers, and then expounded on new measures for promoting farmers income in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Party's eighteen conference.
Farm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value basis; farmers income
D422.7
A
1000-9795(2014)04-0016-02
[責任編輯:董 維]
2014-02-14
潘曉渴(1990-),女,遼寧沈陽人,從事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