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力 王敏軍 張勇明
(江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江西南昌 330013)
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的探索與實踐
孫 力 王敏軍 張勇明
(江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江西南昌 330013)
本文以江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總結了學院在辦學歷程中校園文化建設的成效,分析了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從管理機制、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四個層面提出了交通類校企文化融合策略。
校企;文化;融合;策略
1.重教學,輕校園文化建設
目前高職院校為了提升自己,著力于改善辦學條件和提高辦學水平,在基礎設施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科研、管理隊伍能力提升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而對見效慢且效果不明顯的校園文化認識不足,在資金、時間和精力上投入少,導致校園文化建設始終舉步不前,處在一種表面重視而無實際建設的狀態。
2.校園文化單一,無特色
一方面,校園文化內容和表現形式比較單一,思路比較狹窄,只停留在校園活動層面,沒有從制度、物質、精神、行為等方面,以更多的角度和更高的層次上進行設計和規劃,另一方面,特色不夠鮮明,個性不夠突出,與高職院校自身特點、歷史淵源和發展趨勢結合不夠緊密,建設層次不高,文化品味不多。
3.教師參與校園文化建設不夠
校園文化建設師生是主體,尤其是教師不僅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要使命,同時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因為教師自身文化修養,言行舉止等都會對學生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然而,目前高職院校中的教師對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不高,參與度不夠,絕大多數教師只是局限于完成日常的教學任務,對于校園文化建設,很少有教師參與思考或付諸行動。
4.校企文化融合度不高
由于校企之間存在著文化的差異,校企文化的融合仍存在一些問題。院校文化主要是人才培養,企業的文化更多的是產品生產,但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校企文化融合度不高,一方面是學校的重視不夠,另一方面學校在課程文化、管理制度、市場意識、服務意識等方面與企業文化還存在比較嚴重的脫節現象。高職院校的目標是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種培養目標決定其人才培養必須要走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之路,因此,校園文化要主動與企業文化要有更好的融合,與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企業特點相關性。
1.學院校園文化建設
江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自1956年創辦至今,經歷了一個艱苦創業、探索前進、發展壯大、跨越前進的極不平凡的發展道路。一代代教職員工將“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開路先鋒精神和“愛崗敬業、默默奉獻”的“鋪路石”精神融于人才培養中,為交通運輸事業和江西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數萬名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行業特色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尤其是近年來,交通產業面臨改革與蓬勃發展,更需要與企業密切結合。學院先后與贛粵高速集團、上海通用公司、江西遠洋等企業進行全面深入合作辦學,將以路文化、橋文化、船文化為代表的交通文化和上海通用公司為代表的交通車企文化引入校園文化建設中,提升了校園文化建設的水平,有效地促進了學院的人才培養。
2.示范校建設推動校園文化建設
學院是江西省首批示范性高職院校,是全國交通高等職業教育示范院校,2010年11月,被列為“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骨干高職院校立項建設單位。通過示范校建設,使得學院的辦學條件、發展潛力、校園環境和社會聲譽得到全面提升。建設有路橋園、新圖書館、管理和機電實訓中心等一大批現代化教學基礎設施;推動了校園文化建設如:噴泉廣場、求知園、校園路網為代表的校園綜合整治和綠化美化亮化工程,體現了校園人文自然環境,這些都已成為校園文化建設新亮點。
1.制定規劃完善機制,注重校園文化建設指導
首先,必須深刻認識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個不斷發展、改革和繼承的過程。為此,要把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到學院總體發展規劃中去,使校園文化和學院總體建設規劃相適應。進行系統研究,制定全面、系統和長遠的建設規劃,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工作。其次,在教書育人的工作中全面深化各項制度改革,深入研究探索更為科學合理的機構和崗位設置,進一步理順部門之間、崗位之間的關系,明確工作責任。同時,建立精細化高質量、高標準、高效率的制度體系,把解決現實問題和建立長效機制結合起來,實現各項管理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和科學化。
2.凸顯辦學特色,建設校園物質文化
江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作為一所具有濃厚交通行業辦學特色的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力求將各客觀實體以文化的形式表現出來,以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學院學生是準“交通人”,其在全面接受交通行業企業文化時,需要一個適應性的平臺,因此必須在體現交通行業企業文化內涵的要求上,做好物質層面的校園文化建設。一是在教學和生活設施上,在建筑與布局、雕塑、校園美化等校園環境的建設和設計上,積極融入交通行業企業文化元素,力求體現出含有豐富的交通內涵的校園文化特色,為了有效解決交通運輸類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交通工程建筑物類型各異、地點分散、施工過程不可再現等難題,學院在校內建立了公路工程中典型構造物與常見缺陷的“路橋園綜合實訓基地”,在校園中即可開展高速公路、橋梁、隧道等方面的實訓教學。另外,在校園內建設的江西交通工程檔案館并全面投入使用,該館中大量的創新成果、一線的核心技術、完整的施工資料,不僅是交通建設的“原始資源寶庫”,更是豐富的教學資源;二是在教室、圖書館和體育場館等場所,設置語言行為、人際交往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宣傳標語、名言警句;學生實驗實訓等場所建設要體現出交通行業企業文化,實驗實訓車間和學生實習工位,可以按照企業車間布置,最大程度地接近真實的企業生產環境,并依據行業企業標準制定各種實訓管理制度、生產操作流程和安全操作規程等,充分體現“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校企文化特色。
3.弘揚企業精神,構建校園精神文化
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最核心的表現,高職院校必須以校企精神文化融合作為工作的重點,通過移植企業精神,來培育相對應的校園精神文化。作為交通類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必須突出交通行業辦學特色,弘揚深厚悠久的傳統文化底蘊。一是,學院以精神文化的融合為核心,在校園精神文化培育、提煉和形成過程中,借鑒和吸納交通運輸行業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企業精神、戰略目標、經營理念等精神文化,大力學習和弘揚敖志凡、許振超、熊文清等一批可親可信可學的交通運輸系統楷模榜樣人物的先進事跡,把“艱苦奮斗、勇于創新、不畏風險、默默奉獻”的交通精神和“愛崗敬業、誠實守信、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交通人職業道德滲透到學院的校訓、校風、學風、教風等核心理念中去,融交通行業企業精神與學院精神于一體,用交通行業企業精神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和塑造人,構建了凸顯交通高職特色的“校風、教風、學風”三風體系,營造濃厚的企業文化氛圍。二是,借鑒先進的交通運輸企業文化建設理論和成功案例,設計學生社團活動,活動圍繞學生誠信教育、紀律養成教育、吃苦耐勞的體驗教育來展開,通過開展活動,培養團隊精神和愛崗敬業精神。
4.以文化活動為載體,建設校園行為文化
校園行為文化是校園的“活文化”的“晴雨表”,它是師生員工在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各種行為中所表現出的精神狀態、行為、規模和文化品位,是世界觀、價值觀的動態反映,是所有文化的總折射。首先,要充分認識到教師和學生是校園行為文化建設的主體,充分激發其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其次,通過多種多樣的校園行為文化活動來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熏陶和養成。再次,學院廣泛開展與專業相關、與企業相聯的各類活動,積極鼓勵學生在高層次競技舞臺上展現自我。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需要全校師生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校企雙方都應該加強文化的交流與互動,豐富彼此文化的內涵,更好地發揮文化育人功能,從而使學校能夠為企業和社會培養更好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1]郭榮梅.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應突出行業特色[J].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9).
[2]陳叢耘.關于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現實意義的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12).
[3]蔡慧.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特色構建[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9(5).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higher vocational campus cultur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 culture
Sun Li, Wang Min-jun, Zhang Yong-ming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China)
In this paper, taking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as an example, summarizes the effectiveness in the course of colleges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put forward the traffic class enterprise culture fusion strategy from management mechanism, material culture, spiritual culture and behavior culture four aspects.
enterprise; culture; fusion; strategy
G718.5
A
1000-9795(2014)04-0259-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2-13
孫 力(1964-),女,山東煙臺人,副教授,從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方向的研究。王敏軍(1970-),男,浙江寧波人,教授,從事高等職業教育方向的研究。張勇明(1980-),男,江西萬年人,講師,從事機械設計制造與自動化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