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勇 杜建賓 諸云
1911年,泰勒在《科學管理原理》中最早提出了精細化管理的理念。20世紀50年代,日本將精細化管理理念引入企業管理。精細化管理是建立在常規管理的基礎上,并將常規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種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管理所占用的資源和降低管理成本為主要目標的管理方式。精細化管理迎合了社會分工精細化、產品服務質量精細化的時代要求,體現了現代管理的三個層次,即管理規范化、精細化以及個性化。所謂精細化管理,是相對于粗放化管理的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實踐。粗放式管理在經濟投入、成本控制、人員管理、質量監管等生產環節中缺乏有效銜接,難以形成科學有效的運行機制。精細化管理則體現了管理過程中“效率”和“效益”的核心標準,強調“精、準、細、嚴”的基本原則,通過提升改造員工素質,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強化鏈接協作管理,從而提升企業整體效益。所謂“精”是指管理過程追求精益求精,不斷優化,“準”是指管理時效性的及時、準確,“細”是指管理流程精致、仔細,“嚴”是指對管理過程嚴謹、嚴格地執行與控制。
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集教育、管理、服務于一體的系統工程,在管理目標、管理手段、管理對象、管理環境四個方面都有其自身特點。一是管理目標的特定性。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須服從和服務于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即培養具有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和遠大理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二是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特殊性。大學與現實社會的聯系日益緊密,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應更具親和力和包容性,更需要人性化、科學化和多元化。三是管理對象角色的特殊性。新形勢下大學生表現出強烈的自主意識、獨立傾向、平等觀念和一定程度的非組織化傾向,大學生角色日益多元并出現分化。四是管理環境的多變性。大學生的生活、學習環境正發生深刻變化,大眾傳媒、同伴群體、教師、家庭生活、游戲群體、公眾場所特別是網絡環境等多種環境疊加,使得管理環境復雜多變。
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日趨呈現出個性化、多元化、復雜化的特點,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對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提出了多樣性、復雜性、創造性的要求。原有的粗放型、經驗型的管理與思維方式越來越難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迫切需要高校改進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努力創造“做精、做細、做實”的精細化方法,堅持以人為本,瞄準學生的各方面需求,以精心的態度、精細的方法、精致的過程來開展教育、管理、服務工作。
1.實行精細化管理是高校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和保持競爭優勢是高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高校的服務質量和科學化管理水平是在競爭中求生存、謀發展的關鍵,這在客觀上要求學校管理必須加快轉型,由外控式向內涵式發展。為了在激烈的教育競爭中贏得主動地位,學校管理模式必須逐漸實現向精細化管理的過渡,努力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這已成為高校落實科學發展觀、持續穩定發展的必然選擇。
2.推行精細化管理是高校貫徹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的必然要求。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維護好、實現好學生的根本利益,培養合格人才,是高校的職責所在,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真正做到維護好、發展好學生的根本利益,就必須在教育思想觀念、方式方法上突破以往的認識誤區和不當做法,把落腳點放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上。實施科學、規范、合理的精細化管理和建立精細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是高校強化以人為本辦學理念的重要舉措。將精細化管理引進高校教育管理,全面提升思想教育的工作效率和服務效能,既是學校發展的需求,更是人才培養的需要。
3.推行精細化管理是高校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必由之路。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是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條件。“教”與“學”和諧的實質就是使教育的節奏和學生發展的規律相符。在教育管理的過程中,輔導員一方面要對學生的發展起導向作用,另一方面要為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做好服務工作。精細化管理的推行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以學生為本,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在實施嚴格管理的同時,充分給予其人文關懷,注重細節文化,將科學的管理方法與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有機結合,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精細化管理在輔導員工作中的運用,應該說是借鑒國內外當代企業的先進管理理念,并結合高校發展實際所采取的適應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規律的一種有益探索和大膽嘗試。
按照精細化管理的基本理念,筆者所在學校的輔導員隊伍在總體上對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按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黨建、學風建設、評獎資助、就業指導、主題教育活動等工作內容進行了分解,并且根據時間先后進行排序,做出整個學期、學年的學生工作安排表,將各項工作的責任落實到人,對學生的就業率、補考率、違紀率以及各年級、各階段的學生活動次數等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對各項工作的完成情況也提出了明確的標準。雖然精細化管理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但應該有量化的指標,比如制定學生工作安排表、輔導員責任書、年級計劃書等。
精細化管理的目的就是形成一整套工作模式,使工作有章可循,更加高效。一般對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做起來可能會有不同的效果,所以對于一件事情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等,必須有一個明確的標準。為此,學校應制定《學院辦公制度及辦事細則》《學生工作目標崗位責任制度》等各項例會制度、考核辦法、評比辦法等,使管理過程有章可循。同時,還應制定相應的監督、獎懲條例對照任務書的考核指標,每學期進行考核。
實行輔導員工作分工負責制,制定學院學生工作干部崗位職責,明確各崗位的要求。從內容上來講,就是各年級輔導員的工作要有明確的針對性。結合處于不同學習階段的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思想狀況和學習狀況,有重點、有側重地開展教育管理。例如,大一上學期,要著重抓好新生入學教育和基礎課訓練;大一下學期到大二下學期,除了抓基礎課訓練外,還要重點抓好各類競賽;在大三期間,工作重點則要放在了解學生的未來職業生涯規劃上,組織相關的活動,為學生的成長和成才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指導;在大四期間,工作重點要放在學生的就業、考研指導以及畢業班的安全穩定工作上。
學院每周的工作都要有日程安排。作為輔導員,要堅持通過每周一次的周記與學生交心,將所負責的年級和班級的學生信息、日常工作重點、走訪宿舍情況、與學生談話等一一記錄在案。通過談話、走訪來了解學生思想動態、愛好特長、家庭情況、將來就業打算等,從而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輔導。這些細致的工作記錄對于預防和處理突發事件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學院應組織編寫《輔導員工作攻略》,定期總結工作規律,撰寫工作案例,形成文檔書籍。《輔導員工作攻略》可為新入職輔導員提供理論學習、經驗共享,對提升學院整體輔導員工作水平有一定的幫助。學工管理工作的深入化可凝練為輔導員“四個常”和“十個一”。“四個常”是指輔導員要“常進學生門、常知學生事、常解學生憂、常暖學生心”;“十個一”要求輔導員每天登錄學生管理信息系統、每天在年級辦公室開展工作、每天至少與一名同學談心談話、每周寫一篇工作周記、每周至少隨班聽課一次、每周至少一次對宿舍檢查、每月召開一次年級大會、每兩個月完成一份學生思想狀況分析、每學期給每位學生家長發一封家長信、每學期參加年級各班主題班會一次。這些舉措要求輔導員在日常管理上做到精細化,梳理以學生為本的服務意識,形成教育服務的理念,努力為學生的全面成長營造良好氛圍。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通過采取各種合理有效的辦法,幫助廣大青年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貴在與時俱進。近年來,隨著網絡新媒體的興起,輔導員必須充分利用好這個功能強大的新傳媒載體,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揮更好、更大的作用。輔導員博客、微博、人人主頁、手機報等為大學生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臺,優化了教育教學資源,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維度。通過挖掘廣大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同年級優秀同學,并通過網絡等方式進行廣泛宣傳,將榜樣的力量最大化,使之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榜樣宣傳形式,用榜樣激勵、賞識教育幫助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高校推行精細化管理是建立在規范管理的基礎上并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是一種管理模式和管理文化,更是一種管理方法。精細化管理要求以精心的態度、精心的過程、精心的服務以及高度的責任感為載體,將精細化全面滲透到學校管理的每一個細節中。
實行精細化管理就是要把復雜的工作簡單化,把簡單的工作流程化,把流程的工作定量化,把定量的工作信息化,做到“四個有”,即有全面的精細化管理目標、有可監控的精細化管理過程、有可操作的精細化管理措施、有及時反饋的精細化管理結果。其著眼點有三個:一是“精”,即學校管理工作要以師生為本,做到完美、高品質;二是“細”,即學校管理的覆蓋面要全,從小事做起,做好每一個細節;三是“化”,即管理工作要制度化、專業化和職業化,并將規范化的制度內化為自覺的行動。
輔導員對學生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是大學生的“人生導師、知心朋友”。輔導員工作水平的高低、工作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影響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新時期要求高校輔導員創新工作理念,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順利成才,使之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