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各行各業對各類職業性高級專門人才的需要日益迫切,一些地方政府和行業管理部門為了培養服務地方或行業需要的技術性、應用性、職業性人才,設立了以面向經濟、服務地方的地方性高職院校。高等院校發展迅速、成果頗豐,但與此同時,高職院校學生在道德水平上卻表現出道德缺失的狀態,具體體現為:
1.網絡環境給大學生道德教育帶來新挑戰。當今,計算機已成為日常廣泛使用的工具,但由于網絡內容具有公開性和復雜性的特點,對于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關鍵時期的大學生們來說,良莠難辨的網絡內容對其道德產生了巨大沖擊。如西方片面性地傳播其價值取向、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滲透性很強;與日俱增的犯罪、暴力、色情信息,也給大學生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這些信息的泛濫會使大學生對社會產生消極心理反應并且使傳統的道德教育方式面臨巨大挑戰。
2.社會多元化帶來價值取向的多樣化。如今,人們對成功的定義局限于物質水平的單一評價標準,這對很多大學生在價值取向方面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首先,在人生目的上,有的大學生將理想定義為自己目的的達成;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人生目的不明確,偏重于物質利益而較少考慮精神發展,缺乏應具備的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其次,在人生價值上,有的大學生表現為拜金主義,重索取輕奉獻,重金錢輕道德。最后,在人生道路上,一些大學生個人主義泛濫,組織紀律性差,集體觀念淡薄。其核心就是以個人為軸心來考慮自己的得失、指揮自己的行動。這些觀點充斥在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高校的道德教育面臨巨大挑戰。
3.市場經濟的消極表現加劇誠信危機。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國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誠”是儒家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信”要求說話誠實可靠,切忌大話、空話、假話,做事要真誠可信。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一些不法商販唯利是圖、童叟皆欺,為自己掙得“盆滿缽滿”。在這樣的思想影響下,大學生的誠信狀況令人憂心,其主要表現為:上課遲到早退、作業抄襲、考試作弊、簡歷造假。單純的思想說教似乎很難令大學生們信服,行為上的轉變更是難上加難。
這些現象的產生使傳統的德育模式面臨著實效性的危機,如若德育模式不發生改變,德育的效果就無從體現,德育會呈現出教育者教得吃力、受教育者學得痛苦的尷尬局面。文化德育體系建構基于以下兩點思考:第一,德育過程特有的規律性。德育是浸潤人靈魂的過程,它與知識學習過程完全不同,有其自身的特殊規律,是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為四要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是道德的內化與外化的有機統一,不是簡單的道德認知教化和道德行為強化所能代替的。第二,學校的一切資源都是文化。學校一切資源都是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的有機統一。
所謂“文化德育”,就是要突破傳統的以德育研究德育、實施德育的界限,將德育放在文化這個大背景中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審視和深入研究,通過探索和挖掘德育與文化的內在聯系,從而更深刻地把握文化的德育功能以及德育的文化內涵,豐富和發展德育理論體系①,避開單調的道德說教,使德育對大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由于文化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在高職院校里,對于文化德育的內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認識:
第一個層次是習俗型德育,也被看作是最底線的德育。這一層次的提出,主要是針對目前德育忽視道德內化過程,采取帶有一定強制性的方法來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準則養成的教育方式。這樣“不道德”的德育方式對學生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文明規范有很大作用,但并沒有通過學生自身的積極思維、情感體驗起作用,單一的接受道德知識的方式使學生對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的認識和操作僅僅停留在他律的層面上,造成言行不一的現象,無法養成自律品質。而道德他律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才能顯示其作用,一旦學生處在失去外部道德規范制約的環境,不少學生就有可能出現與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相違背的言行。這樣的道德教育顯然無法達到教育目的,反而會產生一種虛假的道德現象。習俗屬于文化的范疇,是一種社會心理習慣,在文化范疇里屬于文化心理結構的表層。②所以習俗型德育能將學生置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具有的規范教化功能,有助于學生將道德內化,進一步將道德情感轉化為道德行為,從而形成道德自律。
第二個層次是專業型文化德育。高職院校學生如果對自己所學專業的文化沒有產生認同感,就容易對專業感到迷惘甚至厭倦,從而缺乏專業學習動機,更不可能具備專業學習理想。不同的專業都具備其獨特的專業文化,專業文化主要包括專業精神和專業學風。專業精神文化的積淀和熏陶,教師之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團結友愛、協助支持,使學生能夠正確處理團隊之間的溝通交流協作等問題。而良好的專業學風如教師嚴謹治學、從嚴執教,學生勤奮努力、勇于實踐等,都使身處其中的大學生感受到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利于其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專業型文化德育的建構可以幫助高職院校學生具備專業認知、專業價值、專業情感,從而樹立崇高的專業理想,產生對所學專業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迸發專業學習興趣。
第三個層次是創業型文化德育。創業文化是指與創業有關的社會意識形態、文化氛圍。創業文化包括了創業理念、價值觀、組織制度、標志品牌、協作精神、競爭意識、冒險與創新精神。有了理想才能為自己的行動指引方向,擁有共同的價值、理念、信仰才能形成具有強大凝聚力的團體,才能迸發出巨大的能量,這也是創業文化的威力所在。因此,高職院校應根據專業特點,在專業教學的過程中貫穿創業理念,有針對性地鍛煉創業應具備的各種能力和素質,讓學生在校期間就做好充分創業準備,使高職院校的學生形成創業者應當具備的求實、冒險、團結、拼搏等創業精神。創業型文化德育的構建無疑有助于高職院校更好地完成培養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和農村急需的專門人才這一使命。
高職院校文化德育體系的幾個層次層層遞進,目的是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熏陶學生的道德,擺脫假大空的德育模式,使學生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接受德育。文化德育的提出除了其現實考慮外,也有其深厚的理論基礎。
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也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廣義上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狹義上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高職院校的德育應充分利用文化的整合、導向、維持秩序、持續等功能和特點,將德育的知識、德育的意圖融于文化之中,在環境的陶冶下、在教師與學生的相互交往中、在教學組織的過程中、在各種社團活動的進行中,讓學生參與其中,感受文化傳遞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獲得知識、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和向上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這種教育方式無疑是一種看似盲目實際卻是有目的、有意識的行為。文化的德育功能,對學生德育發展發揮著導向、激勵、塑造和規范的作用。
文化德育以社會文化建構主義為其理論依據。建構主義是認知心理學派中的一個分支,社會文化建構主義學者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過程,心理活動是與一定的文化、歷史和風俗習慣背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知識與學習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中的,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知識的來源”③。文化德育的核心就是注重將學生放在一個社會文化的背景中,讓學生自主地接受習俗、專業、創業等校園文化的熏陶,主動發現道德行為、產生正面情感體驗、形成堅定道德意志、塑造完滿真實道德個體。“隱性德育是一種通過學校整體德育環境,采取間接、內隱的方式對學生施加道德影響、傳遞德育信息的教育活動。”④文化作為一種隱性課程,避開了道德說教,對道德人格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個體道德行為的養成而不是道德知識的學習。建構主義以學生為中心的核心內容適應了道德教育的特點,讓大學生自主探索、主動發現建構、認同道德內容與意義,有較強的實效性。
影響大學生道德內化并外顯道德行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從道德教育的內容上來看,有些內容脫離了學生生活的實際,道德問題被政治化的現象比較突出;從道德教育的方法上講,比較簡單的灌輸法往往忽視了學生自身的品德和心理特點,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從道德教育的目標上看,在制訂和表述德育目標時存在著理想化的傾向,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基本行為規范關注不夠,給學生留下假大空的印象和情感上的排斥,影響了最終的教育效果等。在諸多原因里,最關鍵的是教育者傳授表達的內容往往不被受教育者當作是自身的需要。當代社會處于急劇變革中,各種文化亦處于激烈沖突的狀態,當代大學生道德觀念與行為之間的脫節、沖突和彷徨隨時隨處可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文化的兩極性既蘊含著轉機和希望,也潛伏著危機和困境。倘若聽任大學生消極思想的發展,會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產生不利的影響,同時意味著大學德育工作的喪失⑤。
文化德育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強調德育是一個浸潤心靈的過程,突出學生在與周邊文化的良性互動中實現品質的主動建構;強調學校的一切資源都是教育資源,有效整合物質和精神、傳統和現代、靜態和動態的各種文化,把德育工作置于文化的整體背景下,借助文化獨特的德育功能,通過學生對文化教育資源的有效吸收和文化教育方式的有效體驗,使學生在積極的狀態下得到心靈的滋潤。使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在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架構中進行,把高職院校乃至社會對學生的道德要求隱藏在文化的背景之中,讓高職院校學生在文化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自覺構建道德的意義,從而開創德育工作新局面,并為我們的德育工作提供了一個思考如何提升其實效性的新視角。
[注釋]
①王前新,陳艷.文化德育視野下的通識教育[J].教育發展研究,2006(12B):47.
②刁培萼.教育文化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96.
③陳越.建構主義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綜述[DB/OL].http://www.being.org.cn/theory/constructivism.htm,2002-06-17.
④薛莉.隱性德育的特點[J].中國德育,2006(10):15.
⑤許軍民.淺談大學德育的目標基點[J].重慶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