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來 王 維
(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 重慶 401120)
論我國農民職業教育發展中的農民角色轉換
——以重慶市為例
徐 來 王 維
(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 重慶 401120)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而培養新型農民的關鍵在于加強農民職業教育,即依靠職業教育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使農民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發展農民職業教育可以通過政府、社會各界力量以及農民的主動參與等各種方式。重慶市作為全國城鄉統籌試點省市,應當以現有的農民職業教育發展途徑為基礎,借鑒發達國家發展農民職業教育的先進經驗,積極探索農民職業教育發展的各種有效途徑。
農民;職業教育;農民職業教育;農民角色;政府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千千萬萬的新型農民,而培養新型農民必須全面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這不僅依賴于我國基礎性教育,也要依靠職業教育發展。農民職業教育能夠提升全面提升農民的實踐操作技能,改變農民的生存方式,進而形成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然而,農民職業教育必須依賴于有效的發展途徑,因而積極探索我國農民職業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課題之一。本文擬以重慶市農民角色轉換為依賴途徑,積極探索農民職業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
要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就必須大力發展農民職業教育,而發展農民職業教育不僅依靠廣大農民群眾自身的力量,還必須依靠政府和社會各種力量。第一,依靠農民自身的力量發展農民職業教育。當前,農民人口占我國人口的大多數,因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發展農民職業教育,農民是主體,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以適應農村社會生活發生的深刻變化和我國經濟建設的新情況。第二,通過政府管理與決策發展農民職業教育。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西方發達國家的政府通過制定一系列相關的政策、法律與財政資金投入以及其他發展機制來發展農民職業教育,為本國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培養了大量的實用性人才。[1]因此,發展農民職業教育同樣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與宏觀調控。第三,依靠社會各界力量發展農民職業教育。社會力量主要包括各種社會團體、企業、行業協會以及其他相關組織,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能夠活躍市場發展。依靠社會力量發展農民職業教育是世界各國發展農民職業教育的共同特征,也是世界各國發展農民職業教育的趨勢,因而,我國可以借鑒外國經驗,鼓勵社會力量積極投資農民職業教育,活躍農民職業教育市場。
所以,發展農民職業教育應當將農民自身的智慧、政府宏觀管理和社會各界三種力量進行有效地整合,形成“農民為主體,政府和社會力量為兩翼”的農民職業教育格局,即農民應當正確定位自身在農民職業教育中的角色,積極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和社會力量的強力優勢。
農民職業教育的主體是農民,必須充分調動農民參加職業教育的積極性。當前,重慶市的多數農民參加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不夠強烈,尚未充分地認識到參加職業教育的好處,尚未根據實際情況找到自身在職業教育中正確的角色定位。因此,必須加快農民在職業教育中角色的轉換。
(一)重慶市農民職業教育中農民角色的現狀分析。發展農民職業教育必須依靠廣大農民群眾的力量,發揮其聰明才智和創造力。然而,當前重慶市發展農民職業教育完全是由政府主導,政府的管理涉及農民職業教育的各個方面。因此,在農民職業教育中,政府居于主體地位并發揮著主體作用,而廣大農民群眾扮演著配合政府發展農民職業教育的角色。
重慶市農民職業教育發展出現農民角色不明確的現狀,其主要原因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廣大農民群眾的思想觀念落后,即重慶市農村地區仍然廣泛存在封建落后思想,導致廣大的農民群眾將利益訴諸于政府,消極地對待農民職業教育,再者,地區交通不發達,使得農民的思想觀念受區域限制而難以改變;其二,農民的基礎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即從總體上看,重慶市農民的基礎文化多為初中文化,少數農民為初中以下文化,極少數農民沒有基礎文化,然而,農民的基礎文化是農民職業教育的關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民在農民職業教育中的角色與思想觀念,影響著農民職業教育的實際效果;其三,經濟利益驅動影響農民的角色,即農民以自己能否在職業教育中直接獲取更多的利益來決定他們是否參加職業教育,我們在調研中發現,有的農民參加職業培訓的目的就是期望職業培訓能夠為其帶來直接經濟利益,而不是為了獲取生存技能和提供自身的文化素質。
(二)重慶市農民職業教育中農民角色的轉換途徑。
1.重慶市農民職業教育中農民的角色。費孝通先生在《江村經濟》中指出:“中國農村的基本問題,簡單地說,就是農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維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國農村真正的問題是農民的饑餓問題。”[2]可見,農民的收入問題是中國農村的基本問題,農民是中國農村經濟的核心。因此,農民在農民職業教育中應當居于主體地位而不是讓政府或者其他社會力量主導農民職業教育的發展。
2.重慶市農民職業教育中農民角色轉換途徑。在農民職業教育中,農民必須轉變觀念,轉換自身的角色,即由被動接受職業教育向主動需求職業教育轉變。要促進農民在職業教育中的角色轉換,一方面農民自身的思想意識是發展農民職業教育的基礎,唯有農民自身觀念的轉變,才能更好的發展農民職業教育,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的相關制度和社會各界的力量,樹立大農民教育觀、現代農民教育觀和為“三農”服務的教育觀,建立健全農民職業教育體系,[3]制定和落實相關法規、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加大投入。
由于我國封建小農思想仍然存在,要改造這種思想存在著較大的困難,僅僅依靠農民自身的力量來實現角色的轉換,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周期。因此,要實現農民角色的轉換,必須依靠政府的力量,即發揮政府在農民職業教育中的引導作用,頒布相關政策和建立有關制度,促進農民在職業教育中角色的轉換,將農民改造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一)通過各種途徑加強農民思想教育。在農民職業教育中,重慶市各級政府應當要求委托的培訓機構適當地安排思想意識教育課程,培養農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加強對農民舊有的思想觀念進行改造,使農民具有樹立科學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意識。同時,政府應加大宣傳農民職業教育的優勢,激發農民的積極性,促進農民角色的轉變。
1.加大對農民職業教育優勢的宣傳。目前,農民尚未真正地認識參加職業教育的優勢,尚未深刻地意識到參加職業教育的重要性。然而,要使農民認識參加職業教育的好處,從而激發農民對職業教育的主動需求性,重慶市各級政府應當在農民接受職業教育之前,要廣泛利用廣播、電視、宣傳單等各種新聞媒體,加大對農民職業教育的宣傳,“以輿論營造氛圍、以輿論統一認識、以輿論轉變觀念、以輿論激發需求、以輿論引導農民”,[4]講述農民參加職業教育的優點,使農民真正地認識到參加職業教育為其帶來的長遠利益,從而激發農民參加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促進農民角色的轉換。同時,重慶市各級政府可以對參加職業教育的優秀農民進行表彰并廣泛地宣傳優秀農民因參加職業教育而受益致富的先進事跡,組織受表彰的農民與廣大農民群眾進行交流,講述其學習與運用技術的經歷,在整個社會營造積極參加職業教育的良好氛圍。
2.提高農民的基礎文化教育水平。農民的基礎文化教育是農村教育的核心內容,是發展農民職業教育的基礎,也是促進農民思想觀念、角色轉換的基礎。重慶市各級政府應當加大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的資金投入,增加農村師資力量,提高農村師資質量,不斷完善農村基礎教育設施,從各個方面加強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建設。同時,重慶市各級政府應當針對農村基礎文化水平的現狀,建立農民終身學習場所,大力發展農村成人教育。另外,重慶市各級人民政府還應當通過頒布銀行信貸優惠政策、鼓勵大型企業投資幫扶和民間資本投入等相關方式,增加農村義務教育的經費投入。[5]
(二)建立多元化資金投入渠道。農民角色的轉換是發展農民職業教育的關鍵,涉及社會的各個方面,不僅需要政府加大輿論宣傳,建立相關制度和制定相關政策,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同時也需要以強大的資金作為保障,因而重慶市必須加大資金投入。
1.增加政府財政專項資金投入。在農民職業教育中,農民角色的轉換至關重要,對此,政府應當增加財政資金核算,增強農民參加職業教育的自覺性。一方面,擴大地方政府財政資金預算比例,在增加中央財政預算比例的基礎上,重慶市各級政府必須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增加農民職業教育在當地財政收入支出的預算比例,設立農民角色轉換的專項資金并由相關機構負責管理與運用;[3]151另一方面,重慶市各級政府可以通過稅收、財政補貼等相關形式減輕培訓機構的費用負擔,給予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機構稅收優惠政策和資金幫扶政策。
2.建立農民角色轉換信貸支持機制。在農民職業教育中,農民角色的轉換不僅依靠各級政府財政資金的投入,也需要完善的信貸機制。重慶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與本行政區域內的銀行合作,頒布信貸政策,為從事農民職業教育的機構或者個人提供優惠的小額貸款。對于從事農民職業教育的機構,銀行可以與當地政府、教育機構進行協商,簽訂三方協議,在擔保、貸款利率等相關方面為其提供優惠;對于從事農民職業教育的個人,銀行可以與當地政府、個人協商,為個人提供無息貸款,并將資金直接劃歸培訓機構,但是個人應當提供相應的擔保。
3.支持和鼓勵民間資本的投入。“現行的財政體制是向上傾斜,向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傾斜,向大、中城市傾斜,縣、鄉兩級特別是中西部的縣、鄉兩級財政都十分困難。”[6]重慶市各級政府及其主管部門“應按照國家的要求,切實將農民教育培訓納入新農村和現代農業建設整體規劃,明確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7]“在積極爭取政府公共財政投入的同時,鼓勵社會資本、金融資本、國外資本和個人資本積極投入農民教育培訓”,[7]315開辟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渠道,保障農民職業教育的資金來源。
(三)強化政府宏觀調控與管理能力。農民角色的轉換不僅依靠政府加大財政資金投入,也必須強化政府的宏觀調控與管理能力,而增強宏觀調控與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必須建立健全農民職業教育的相關制度,同時,政府還必須通過頒布各項政策,協調農民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促進農民角色的轉換。
1.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重慶市具有“大城市、大農村”的特點,城鄉二元結構表現突出,阻礙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而重慶市應當改革城鄉二元結構,廢除城鄉二元戶籍管理制度,逐步實現城鄉社會經濟一體化,將農民納入城市并轉變為城市人口,提高農民的社會地位,建立健全就業準入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8]使農村和城市享有相同的資源,從而改造農民落后的思想觀念。首先,重慶市各級政府應當根據本行政區域內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城鎮規劃,繼續落實“裁鄉并鎮”政策,完善各個城鎮的基礎設施,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另外,重慶市人民政府應以采取試點改革的方式加快推進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逐步實行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從而通過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促進農民角色的轉換。
2.建立健全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重慶市應當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并以我國當前的職業技能鑒定制度為前提,成立專門的職業技能鑒定認證機構,建立相關具體標準,頒發全國通行的職業資格證書,以獲得社會的認可度。同時,重慶市職業技能鑒定認證機構可以根據國家技能鑒定的標準和重慶市農民職業教育的實際情況和農民受教育水平,對理論知識的比例進行適當減少,增加實踐操作的比例,或者將實踐操作作為主要參考標準,而理論知識作為參考。另外,重慶市可以“按照程度、專業重新設置職業資格證書,形成多層次、細分化的證書系列,形成由專家組織、內容由筆試和實踐操作組成且以后者為主的嚴格考試制度,并由政府從政策、法規上對證書獲得者的義務和權利加以明確規定”,[9]并簡化職業技能鑒定的相關程序。
3.改革農民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要促進農民角色的轉換,“就必須有針對性地、因地制宜地根據各地農村的實際和需要,設置課程與編寫教材,”[10]培養農民的市場意識、拼搏意識等與此相關的思想意識。重慶市各級政府及農民職業教育主管機關可以對農民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作出宏觀性的指導性意見,要求培訓機構的教學內容不僅涉及生產技術技能,還要涉及思想教育和市場經營的知識,同時,組織市級農業廣播電視大學、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等高等教育機構的專家、教授,根據本行政區域內農民職業教育的發展實際,針對農民的思想觀念、市場經營能力等相關內容,編寫系列教材,指導農民職業教育的發展;另一方面,重慶市各級人民政府及農民職業教育主管機關應當要求培訓機構擴大技能操作課程的時間與范圍,重點突出技能操作的演示與教學,減少理論課程;再者,在農民職業教育的結業方式方面,各級人民政府及農民職業教育主管機關堅持“以實踐操作技能為主要考核標準,理論課程為參考”的原則,可以制定結業考核的指導性意見,而培訓機構按照指導性意見,應當著重考查農民的實踐操作技能。另外,重慶市各級人民政府及農民職業教育主管機關還可以要求培訓機構適當地增加農民基礎文化教育內容。
4.完善農民職業教育激勵機制。在農民職業教育中,要激發農民參加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就必須建立健全相關激勵機制,“鼓勵農民自覺參加教育培訓工作,使農民真正做到參加教育培訓與不參加教育培訓在個人收入、社會待遇和權益保障等方面大不一樣”。[11]因此,重慶市各級政府應當建立相關的激勵機制,促進農民角色的轉換。一方面,借鑒法國農民職業教育的經驗,實行“替代農民工作、生產”制度;另一方面,建立優秀農民獎勵制度,并頒發全國通行的獎勵證書,即政府和相關培訓學校可以建立相關評優標準,對參加職業教育的農民學員進行評比,對表現優秀、成績優異的農民學員進行獎勵,并頒發全國通行的獎勵證書,同時可以讓這種農民學員免于參加全國的職業技能鑒定,直接頒發職業技能證書。
重慶市農民職業教育中農民角色的轉換必須強化政府的職能作用。首先,通過加強對農民職業教育的優勢宣傳、提高農民的基礎文化水平等相關途徑加強農民思想教育;其次,建立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渠道,即政府應當在財政資金投入的基礎上,建立信貸支持機制,支持和鼓勵民間資本的投入;再次,強化政府宏觀調控與管理能力,即政府應當整合農民職業教育的各種資源,改革城鄉二元結構機制,推進城鎮化進程;最后,完善相關激勵機制,促進農民角色的轉換。
[1]林克顯.新農村建設中福建省農民職業教育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42.
[2]費孝通.江村經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87.
[3]姜衛良.農民職業教育初探[M].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54-55.
[4]周發明,等.構建農民終身教育體系研究[M].湖南:湘潭大學出版社,2010:158.
[5]聶華林,主編.中國西部三農問題調研報告[C].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145.
[6]陸學藝.“三農”新論—當前中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研究[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12.
[7]河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組,編.農民教育培訓實踐探索[C].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0:315.
[8]孫倩,翁揚水,喬忠.農民職業教育與城鎮化關系分析[J].全國商情,2006(2).
[9]谷小勇.主要發達國家農民職業教育發展的經驗及啟示(下) [J].世界農業,2005(9).
[10]易紅郡,譚建平,主編.新型農民與農民工的教育培訓[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43.
[11]姜衛良,卜祥聯,主編.農民教育問題研究[C].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288.
On the role convers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easant occupation education -- Taking Chongqing city as an example
Xu Lai, Wang Wei
(Civil Law College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needs new-type peasants with knowledge,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training of new farmers, the key is to strengthen the occupation education, which rely on the occupation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science and culture quality of farmer, to enable farmers to master the advanc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learning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knowledge. The development of farmer occupation education can be realiz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social from all walks of life force and farmers'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various ways such as. Chongqing city as the country's urban and rural pilot provinces and cities, should be to develop farmer occupation education existing as the foundation,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farmer occupation education advanced experience, various effective ways to actively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ccupation education.
farmers; occupation education; farmer occupation education; the role of farmers; the government
G71
A
1000-9795(2014)04-0275-03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2-15
徐 來(1981-),女,重慶人,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副教授,從事民商法學方向的研究。王 維(1988-),女,從事民商法學方向的研究。
本文為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重慶市農民職業教育城鄉統籌發展機制研究”(10-GJ-0302)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