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菲芒
(福建省詔安縣實驗小學 福建漳州 363500)
小學數學問題情境創設策略初探
鄭菲芒
(福建省詔安縣實驗小學 福建漳州 363500)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根據教學目標,針對教材相關的數學知識特點,創設有利于激發學生參與數學知識探究的問題情景,引領學生參與數學學習,也就是通過設計懸念、巧用故事、抓住知識內在聯系、聯系生活、運用多媒體及借助活動等方式來創設有效的問題情景,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學習的過程,并且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力求解決問題、探索新知強烈欲望的心理狀態。
數學;問題情景;策略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材呈現的學習內容和學生探究數學知識之間搭建一座學習的橋梁,在生動具體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學習的過程,并且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力求解決問題、探索新知強烈欲望的心理狀態。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可以使學生明確探究的目標,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激發他們產生對新知識學習的積極性。正是基于此,新課標指導下的小學數學教材編寫思路是“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當通過實施創設生動的問題情境策略,創設濃厚的數學學習氛圍,在生動自然的各種問題情境感受數學的魅力,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心理學表明,小學生的求知欲特別強,特別對于教學中教師設計的“懸念”,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或抓住舊知與新知之間矛盾設置懸念,或抓住學生學習新知識中的困惑設置懸念,或抓住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難點設置懸念等等。這些懸念的巧設往往能給學生以強烈的思維沖擊,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在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前,可以向學生提出“只要你報出一個數,老師就能知道這個數是否是3的倍數”,出于強烈的好奇心,學生個個爭著報數,許多同學報較大的數,都難不倒老師。當我準確迅速地判斷出來后,學生用筆算除法驗算,結果全部正確。學生在“驚訝”之余產生了疑惑:“老師為什么能夠如此神速說出結果?”同學們都很想知道其中的秘密,這樣就產生了“究竟有什么秘密?”的問題懸念,使得學生們帶著渴求的心理,帶著問題去探求其中的規律,這樣學生就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又如教學“圓的認識”的有關知識,在導入新課時,我是這樣設置“懸念”情境的:先引導學生觀看課件:一個卡通人物騎著一輛自行車,而自行車的車輪是正方形的,這個卡通人物滿頭大汗地踩著自行車,車輪搖搖晃晃、歪歪斜斜地艱難地向前行駛……學生看后都哄堂大笑。于是我相機發問:“同學們,這個可愛的卡通人物騎著正方形車輪的自行車,為什么會行駛得這么艱難呢?大家能說說其中的原因嗎?”學生聽后便活躍起來,紛紛說出自己的看法,對圓的特點便有了深刻的認識。
小學生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的特點,他們從小就在各種各樣的故事中成長起來的。因此,我們也可以利用這一特點,針對小學生的知識實際情況,通過一些生動有趣的數學故事的引入,并在這些數學故事中巧設問題情境。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在一開始引入新課時,可創設故事情境:在唐僧西天取經的途中,有一天,孫悟空正準備吃一塊餅,被豬八戒看見了,豬八戒說:“猴哥,我也要吃。”孫悟空說:“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人1份怎么樣?”豬八戒說:“不行,1份太少,吃不飽!”孫悟空說:“那咱們就把它平均分成8份,每人4份吧!”豬八戒搖搖腦袋說:“不行。”孫悟空故意嘆了一口氣:“那就平均分成16份,每人8份總行了吧?”“那還差不多。”豬八戒樂呵呵地笑著說:“猴哥真好!”而孫悟空也笑了。當學生都沉浸在故事情節中時,教師適時拋出問題:“豬八戒為什么笑了?孫悟空為什么也笑了?”此時,學生在這樣生動有趣的故事情境中紛紛發表意見,教師相機進行巧妙引導,讓學生比較1/2、4/8、8/16的大小,學生便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
布魯納提出:“學習不但應該把我們帶往某處而且還應該讓我們日后再繼續前進時更容易。”因此,在引導學生進入新的數學知識學習環節,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教師可以根據新舊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巧妙創設問題情景,使學生易于把握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又可以以此為教學的切入點,激起學生探究的熱情。例如,教學“分數的認識”這一數學知識時,我是這樣引導的:1.引導學生復習回顧相關舊知——平均分的方法。出示平均分問題:8個梨子2人平均分,每人可以分得幾個梨子呢?4個桃子2人平分,每人又可以分得幾個桃子?2.在學生完成上面相關平均分的問題后,再由此引入創設的問題情景:如果是1個梨子2人平均分,每人又分得幾個呢?這樣,教師便抓住新學數學知識——“分數的認識”與舊知平均分的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創設能夠引起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情景,使學生興趣高漲地參與新知識的探究。
學新課標明確提出:“數學教學,要創設與學生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因此,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把相關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如教學第四冊《找規律》時,教師可在開課伊始創設一個生活情境,即用課件出示聰聰和明明的房間,看看他們的房間布置得有什么規律?其中,聰聰的房間是用第二冊的《找規律》所學的規律布置的,學生很快就找出了聰聰房間的布置規律,而明明的房間學生感到有點亂,這時教師提問:“明明的房間一點兒規律也沒有嗎?”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趣,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很快地就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同時更引發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望。
小學生的思維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那就是以形象直觀思維為主。而數學是一門抽象的科學,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學的難點在于教師如何引導學生突破數學抽象性,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之中。而多媒體最大的優勢是具有生動性和直觀性——文字、聲音、圖像與活動畫面融于一體,有利于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具體可感的圖像等,既使學生充滿興趣地參與學習,又能夠讓學生高效率地理解、掌握了相關的數學知識。運用多媒體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教師針對數學知識特點,依據教學目標,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借助多媒體所具有的直觀性來創設相關的問題情景,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有效掌握數學知識。如教學“圓的面積”這一數學知識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圓可以轉化為近似的平行四邊形這一知識點,我是按照如下步驟運用多媒體創設問題情境的:1.運用課件演示把圓進行8等分,分成8個大小完全一樣的小扇形,并由此創設了一個問題情景:如果把這8個小扇形互相交叉拼湊在一起,會拼成一個什么樣的圖形呢?2.在學生進行討論后,進行課件演示,引導學生觀察課件是如何拼成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的,再由此創設第二個問題情景:如果把圓進行16等分,分成16個小扇形,再互相交叉拼湊在一起,又會拼成一個什么樣的圖形呢?3.在學生進行討論后,進行課件演示,引導學生觀察課件是如何拼成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的,接著又由此創設第三個問題情景:把圓進行8等分和16等分后的小扇形分別拼成的近似平行四邊形,哪個圖形更加接近平行四邊形呢?你們從中會總結出什么樣的規律呢?這樣,通過這一系列的動態演示,學生在腦中就會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圓與平行四邊形的內在聯系,充滿興趣地參與探究。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根據教材知識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把相關數學知識的教學巧妙地滲透于活動中,也可以在活動中創設有趣而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的魅力,提高數學的思維能力。如教學第四冊《找規律》時,新課學完后,為了讓學生對這節課的數學知識能夠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我創設“給小手帕設計美麗的花邊和圖案”這個情境活動,在這活動中,學生敢于大膽想象,大膽嘗試,大家個個做起了小小設計師,將書本知識活學活用,使小小的課堂變得活躍起來,把這節課推向高潮。并比一比“誰設計得最漂亮?”這一設計既體現了數學學習的開放性,挑戰性,又體現了數學的應用意識。在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潛能得以釋放,個性得以張揚,能力得以發展,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讓學生在相關的數學問題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能夠讓學生興趣高漲地走進數學的殿堂之中,高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這也是落實新課標理念的具體措施。
[1]曹鵬.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蘊含的數學文化[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10:109-113.
[2]畢恩明 崔秀梅.培育創新教師[J].人民教育,2007,3-4:55-65.
[3]余秀麗.精彩源于對數學現實的關注[J].福建教育,2009,1:50-51.
Strategies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problem situation creation
Zheng Fei-mang
(Fujian Zhao’a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Zhangzhou Fujian, 363500, China)
The creation of problem situations is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goal,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related features, helps to stimulat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scene of mathematics inquiry, to lead th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is through the design of suspense, clever use of story, grasp the knowledge inner link, contact life, using multimedia and using ways and so on creating effective situation of intense interest, let the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come very naturally produce atries to solve the problem, explore new knowledge desire psychological state.
mathematics ;question situation; strategy
G623.5
A
1000-9795(2014)04-0288-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2-12
鄭菲芒(1966-),女,福建詔安人,小學數學高級教師,從事小學數學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