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
“英美國家概況”課程是大學英語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在英語文化知識傳輸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其內容龐雜、抽象、晦澀難懂,傳統的以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既不能達到課程設置的教學目標,又有悖于語言教學培養學生交流交際能力的宗旨。因此,文章提出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進行“英美國家概況”課程的多模態化教學。
建構主義理論的知識觀、學習觀及教學觀強調學習者在主動探索、發現的過程中建構新的意義,而多模態化教學則能夠刺激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使學生的認知不斷變化,意義(認知到的新知識)在動態過程中的構建成為可能。
建構主義是以皮亞杰、卡茨、斯滕伯格、科恩伯格、維果斯基等為代表人物的認知心理學派的一個分支,其內容非常豐富,其中的知識觀、學習觀和教學觀對學科教學具有特別的指導意義。
建構主義理論的知識觀強調知識不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于個體之外,它只能由學習者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在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建構起來。建構主義理論的學習觀則強調學習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且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對知識和學習的闡釋,其教學理論分別從教和學的角度對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進行定位并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在建構主義理論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輔導者、合作者,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則是學習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建構的主動者。
國內學者司顯柱等把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概括為一句話:“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而不是像傳統教學那樣只是把知識從教師頭腦中傳送到學生的筆記本上)。”
顧曰國在《多媒體、多模態初步剖析》一文中把模態界定為“人類通過感官(如視覺、聽覺等)跟外部環境(如人、機器、物件、動物等)之間的互動方式。用單個感官進行互動的叫單模態,用兩個的叫雙模態,三個或以上的叫多模態”。張蕓認為多模態化是指“在一個交流成品或交流活動中不同符號模態的混合體,同時也可以表示不同的符號資源被調動起來,在一個特定的文本中共同構建意義的各種方式”。李華兵指出:“多模態的出發點是把語言及其意義的社會闡釋擴展到所有的呈現和交際模態——諸如圖像、文字、手勢、凝視、言語、姿態等。”根據以上學者對多模態及多模態化的闡釋,筆者認為多模態化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以多媒體及網絡資源等現代化教學資源為平臺,借助聲音、語言、圖像、動作等多種形式刺激學生的聽覺、視覺及觸覺等多種感官,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并在參與的過程中不斷吸納新知識,融合已有知識構建新的意義。
司顯柱指出:“所謂教學模式,是指在相應的理論基礎上,為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而構建的較穩定的教學結構或程序。”構建教學模式是為了更加有效地進行語言教學,而語言教學的要旨是“在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計富有情境性、挑戰性,具有信息差、推理差、觀點差的任務,讓學生積極地在接近真實的情境中建構意義,發展語言應用能力”。因此,多模態化教學模式的構建要具備一定的技術基礎、理論基礎和人文基礎。
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2010年對全國530所高校的英語教學現狀進行調查,參加調研的學校基本上都使用了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而且教師利用多媒體投影設備輔助課堂教學的形式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普及。多數高校建有自主學習室連接在校園網上,且自主學習平臺上有豐富的學習資源,有可以記錄學生學習情況的跟蹤軟件、評估軟件,以及可以監控學生學習情況的由教師控制的終端。信息網絡建設的飛速發展,互聯網的普及,計算機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使多模態化教學模式的構建具備了技術基礎。
多模態化教學模式以建構主義理論和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學”理論為基礎,充分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建構主義理論下有效的教學模式不是教師的單向式知識傳授,而是教師創設和利用多種教學情境和學習環境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在有利的學習環境和特設的學習情境中以原有知識為基礎建構新的知識。杜威強調教學過程就是做的過程,也是積累經驗的過程,學生從做事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通過解決問題來學習。“做中學”理論關注如何讓學生通過活動任務獲取寶貴經驗,以創建活動場景為著眼點,強調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建構主義理論的知識觀強調知識由學習者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在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活動中建構,強調學習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這些理論與大學生的個性特征十分契合。現在的大學生多是“90后”,他們個性張揚,自信自主,渴望新知,樂于表現,獲取信息的渠道多元。課上樂于互助、合作、學習和借鑒,課下能進行自控式深度學習并獲得個性的學習體驗。他們視教師為良師、為益友、為伙伴、為助手,在教師精心設計的環境中輕松愉快地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完善自己的性格。
多模態化教學模式以建構主義學習觀和“做中學”理論為依據,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主模態,同時也有輔助模態。在各個教學階段,不同模態之間相互補充和滲透,共同建構語篇的意義,并以考察學生的創造性學習為主對學生學業成績進行評估。
“英美國家概況”課程的教學設計要遵循實用性、知識性、趣味性相結合的原則,借助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把語言教學從“教師中心”和“學生中心”的教學模式轉向“學習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和效果,教師適時地給予學生引導和幫助,并宏觀調控學生學習的步驟。具體來說,可分為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后復習及作業完成幾個階段來進行。
以視覺模態為主模態的課前預習階段,教師通過QQ群公告、飛信或者微信通知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看與課程緊密相關的視頻材料,并與學生就所觀看電影的背景、語言等進行討論,學生可通過閱讀教材尋找電影情節展開的背景并借助PPT等形式在班級做匯報或者講解。這為學生自己構建知識提供了發展空間,更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以文字模態為主模態的課堂教學階段是知識應用和內化的過程,教師通過對學生預習任務的檢查和評價幫助學生全面理解所學知識。教師可借助PPT,以教材的文本資料為依托,適時穿插電影片段及學生的講解(在預習階段準備的相關內容),使教材上抽象、晦澀、難懂的內容生動起來,形象鮮活起來。在整個講解過程中,教師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步驟并推進教學,學生依據自己在預習階段已獲取的知識對課堂所講內容進行甄別和接受,或記憶,或質疑,或發表見解。而記憶、質疑和發表見解的過程正是學習的過程,即意義構建的過程。
以聽覺模態為主的課后復習及作業完成階段是課堂學習的延伸。在布置預習任務時,教師已經以作業的形式將教材中的知識點展示給學生并建議他們通過觀看電影、瀏覽網絡課件、查找資料等形式進行初步學習,在課堂上學生又隨著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深層的系統學習。因此,課后作業可以話題的形式出現,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短劇再現、口頭報告或者簡短講解的方式完成并在下節課時向大家匯報,或者在完成一個學習單元后專門安排時間讓學生進行匯報。
在多模態化教學模式中,教師從教學的主宰者轉換成教學的主導者,以導師、伙伴、合作者及推動者的角色出現在學生學習的不同環節。同時,學生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換成信息加工和意義建構的主體。但是,師生角色轉換的前提是教學觀念的轉變。多模態化教學模式的實施首先需要教師樹立“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觀念,并且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引導學生主動地、創造性地學習,培養他們的主體意識和主體精神。
在課前預習階段,教師既起到引導作用,使學生明確搜集和查閱資料的方向,又主導學習環節設計,為課堂學習的有效進行鋪平道路;在課堂教學階段,師生既可能是互助合作的伙伴,也可能是針鋒相對的辯論對手,還可能是辯論話題的仲裁者和權威發布者;在課后復習及作業完成階段,學生通過預習和課堂學習發現一些有待求證的問題,繼續鞏固學習內容,教師則積極評價學生,促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深入學習。
朱永生指出:“我們急需改變傳統的辦學理念,應提倡‘建構主義’取代傳統的‘訓導主義’,引導學生不僅能在多模態環境下理解各種經歷,建構自己對現實世界的認識,而且能在多模態環境下有創造性地學習和做事。”與多模態化教學相適應的考查評估方式應是以考查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和做事能力為主的方式。“英美國家概況”課程應以學生平時表現和期末論文各占50%的形式對學生的學習業績進行評估。學生平時表現包括預習任務的完成情況、課堂討論發言情況、課后作業完成情況、群內學習討論參與情況等,期末論文的寫作則考查學生看問題的視角、深度、獨到見解以及語言表達的準確度,從而綜合評估學生依托教材和已有知識構建新知識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張德祿指出:“多模態教學方式給英語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指明了方向。”曾慶敏呼吁:“培養學生多模態交際能力、多元識讀能力,并借助多模態教學理論及研究成果構建多模態化的教學模式是時代的需求,是語言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李寶宏等通過實證研究得出結論:“多模態的選擇為話語交際提供多渠道表達方式,加深理解和記憶。”“英美國家概況”課程教學應有機結合視覺模態、文字模態、聽覺模態等多種模態,創造和諧積極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