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士
(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 福建福州 350007)
新中國建立初期政治生態與良好社會風尚的培育
(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 福建福州 350007)
新中國建立初期中共十分重視將自己的政治文化轉化成公眾能接受的文化,開展了一系列社會運動,營造良好的政治民主生態環境,將并自身政治文化逐漸滲透到民間生活中,培育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尚。
新中國;政治生態;社會風尚;培育
新中國建立初期的社會風氣是中共歷史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最好的時期。鄧小平曾回憶說:“那個時候,黨和人民群眾心連心,黨在群眾中的威信比較高,社會風尚好,廣大干部群眾精神振作。所以盡管遇到困難,但還是能夠比較順利的通過。”①
1.根除娼妓制度,革新婚姻制度,消除社會不平等。“妓院乃舊統治者和剝削者催殘婦女精神與肉體,侮辱婦女人格的獸性的野蠻制度的殘余,傳染梅毒淋病,危害國民健康極大。”②。因此,執政后中國共產黨經過充分調查論證,一方面集中關閉妓院,另外一方面則通過政治力量,限制妓院的發展,逐步封閉妓院。1950年5月1日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之后黨和政府又相繼發布了《中共中央關于貫徹婚姻法的指示》、《關于貫徹婚姻法的指示》、《中共中央關于貫徹婚姻法運動月工作的補充指示》等文件。③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密集推動,娼妓問題徹底清除,極大提高了婦女的地位,社會風氣煥然一新,人們的政治覺悟、道德觀念有了很大改善。
2.禁煙、禁毒,凈化社會風氣。 1950年2月24日,政務院第二十一次政務會議通過并發布了《政務院關于嚴禁鴉片煙毒的通令》,對禁毒工作進行了詳細的部署。根據政務院的通令,各級政府成立了禁煙禁毒委員會,制定和頒布了相應的法規。④1951年2月6日,政務院總理周恩來發布《重申禁毒命令》,指出:“個別地區仍有不遵守法令,自行買賣,或貪圖小利,與外國間諜性商人進行勾搭者。這是嚴重錯誤,決不允許再繼續下去。”⑤1952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在《關于肅清毒品流行的指示》中,作出了關于嚴格查處販毒、種毒問題的五項規定。同年7月,中宣部與公安部聯合發出《關于禁毒的宣傳指示》,批準了公安部《關于展開全國規模的禁毒運動的報告》。我們可以看到,短時間大量整頓煙毒的政策的出臺,顯示了國家禁煙禁毒的決心。
3.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產黨還推動了其他社會新風的廣泛傳播,如進行文字改革、推廣普通話,開展識字掃盲、加強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措施,引導人民向封建迷信、反動會道門宣戰,還開展了剿匪、治荒救災、救助失業等解決社會問題的一系列大規模運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舊社會遭人踐踏的“窯姐”,挺起胸膛站起來,成了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更被廣大群眾稱為是“千年的冰河開了凍,萬年的枯樹發了青。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了人”。⑥
(1)建國以來良好社會風氣的培育,很大程度歸功于我黨的優良黨風。黨風的好壞,是關系著黨是否存在和發展的大問題。沒有好的黨風,就不可能制定并執行正確的路線、政策,也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因此,理論聯系實際、群眾路線、批評與自我批評一直是建國初期我黨開展黨和國家機關民主生活的三大作風。毛澤東《論十大關系》,中國共產黨的八屆一次會議的文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以及《毛澤東選集》第一、二、三卷相繼出版,表明政府希望廣大黨員、知識分子、干部和人民得到了充分的思想熏陶,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理論帶動實踐,推動社會民主生活的開展。
(2)建國以來,黨和人民政府各級領導,并沒有忘本,一直堅持發揚延安精神,保持當年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與人民群眾同甘苦共患難。“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是我們的出發點”。⑦黨和人民政府的干部,無論是當人領導職務,還是普通的干部,都把全部心血傾注在為人民服務的工作上,嘔心瀝血,刻苦鉆研,努力學習,不斷開拓社會生活的新局面。應該來講,無數黨的干部為廣大人民樹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榜樣。因此,榜樣潛移默化的力量,對形成新的社會風尚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3)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清醒認識到自己是執政黨,十分重視在政治生活有無認真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1950年4月19日,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在報紙刊物上展開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決定》,要求報紙刊物吸引廣大人民群眾經常要有系統地監督國家的工作;⑧1953年1月19日,《人民日報》頭版發表了《認真處理人民來信,大膽揭發官僚主義罪惡》的社論,要求各地重視人民群眾來信來訪,抓緊處理人民來信;1956 年 9 月召開的黨的八大,鄧小平在修改黨章的報告中指出:“我們需要實行黨的內部監督,也需要來自人民群眾和黨外人士對我們黨 的組織和黨員的監督。無論黨內的監督和黨外的監督,其關鍵都在于發展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發揚我們黨的傳統作風。”⑨此外,為了克服和糾正執政后在思想、作風、組織上這一現象,中央還決定在黨內開展一次大規模的整風運動。中共中央發布1950年5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在全黨全軍開展整風運動的指示》,⑩同年6月,中共召開七屆三中全會,再次研究全黨的整風問題。結合這次整黨,中國共產黨發動了轟轟烈烈的“三反”運動,對中共各級組織及社會風氣進行了實際而有效的整頓。正如馮友蘭在《一年的學習總結》中說:“北京解放已經一年了。在這一年間,中國有了旋乾轉坤的變化。社會每天都在改造進步之中,每個人都在改造進步之中。⑾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政治是以感情為基礎的倫理政治,注重感情投資,注重感情倫理,統治者通過與臣下的感情交流來達成社會改造的政治共識,上層社會自上而下有計劃地推行社會風尚的改良,下層人民對于上層社會的規范表現出高度的被動依附性,沒有任何主動性可言。新中國建立后,舊的政治體制解體同時伴隨著新的社會重組,而社會結構的重建在需要漫長的自然演進,因此通過政治整合來實現社會整合的重建,成為一種現實的選擇由于獲得了人身解放,并被賦予國家主人翁的地位,翻身做了主人的廣大民眾在社會風尚的演變過程中的主動性大大增強,因而以現代性為基本取向的社會風習的演化變革范圍更大,進程更快。
建國初期的政治生態,正是基于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的良性互動建立起來的,這一初期的社會風尚是中共歷史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之一,是令人們懷念的。江澤民主席曾對廣大干部說:“文革”前的一段時間里,我們在保持黨和機關的清正廉潔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那時候生活還比較清苦,但大家精神狀態好,社會風氣好。”⑿面對民主人士關于“歷史周期率”的疑問,毛澤東回答:“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⒀。
如今,我們國家正處在轉型期間,在新的起點,我們更應該追溯那段日子帶給我我們的經驗和啟迪,以勇氣和魄力重建社會,形成對權力的有效制約,并在此基礎上加強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相結合,這才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在當今經濟社會生活的日益復雜化,我們呼喚更有效的社會治理手段和機制和和諧民主的政治生態。
注釋:
①《鄧小平文選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66頁。
②《新華月報》第3號,1950年1月,第15頁。
③《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2004》,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5頁。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全鑒·第一卷1949—1953》,團結出版社1997年版,第530頁。
⑤周恩來:《重申禁毒命令》,《黨的文獻》1996年,第4期。
⑥諸羽:《割除毒瘤——共和國首次禁毒禁娼述實》,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第278頁。
⑦《毛澤東選集》合訂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995頁—996頁。
⑧《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全鑒·第一卷1949—1953》,團結出版社1997年版,第537頁
⑨《鄧小平文選》,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5頁。
⑩《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2004》,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頁。
⑾《新華月報》1950年,第2號。
⑿江澤民: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座談上的講話 ,1993年8月12日。
⒀1945年7月毛澤東與黃炎培的談話。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 cultivation of political ecology and good social fashion
Zheng Shi-jing
(Social History College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350007, China)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ese CPC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ir political culture into the public can accept the culture, launched a series of social movement, and create a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olitical democracy, the political culture has penetrated into the folk life, foster the formation of a good social fashion.
new China; political ecology; social morality; cultivation
D61
A
1000-9795(2014)04-0471-02
[責任編輯:陳懷民]
2014-02-19
鄭士(1987-),男,福建永安人,助教,從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歷史課程與教學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