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梅
(福建省泉州黎明職業大學 福建泉州 362000)
家庭、學校、社區在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中的責任
周紅梅
(福建省泉州黎明職業大學 福建泉州 362000)
針對當前未成年人犯罪居高不下的狀況,本文從家庭、學校及社區三方面來分析在未成年人的教育與成長中存在的問題,明確這三者在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中的責任,力求培養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未成年人;法律意識;社區
2013年9月14日上午,江西省撫州市臨川二中發生一起命案。據悉,該校未滿18周歲的高三學生雷某因不滿班主任孫某的嚴格管理,產生積怨,在辦公室將其殺死。案發當日,學生雷某曾到該校一名副校長辦公室反映師生有矛盾,后經說服協調,師生兩人離開。約3小時后,11時26分許,班主任孫某正在辦公室備課,雷某手持一把水果刀,進入辦公室,在孫某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割破孫某的頸動脈,導致孫某當場死亡。盡管這血淋淋的慘案發生在校園中,但這令人發指的罪行值得學校、家庭及社區等多方主體去思考,去分擔應該分擔的責任。2013年9月26日,北京海定區法院對被告人李某某等五人強奸一案做出一審判決,以強奸罪判處李某某有期徒刑10年,未成年人犯罪又成為輿論焦點。
兩起案件,帶給我們太多沉重的思考: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為何高發,我們該采取怎樣的措施來預防?
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趨勢,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家庭、學校及社區刻不容緩的事情,家庭、學校及社區應承擔起應有的責任,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做出應有的貢獻。
孟母三遷的故事家喻戶曉。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溫床,家長是孩子多方面的老師。如何讓孩子在家庭環境中健康成長?如何讓孩子去識別違法犯罪行為且不去觸及這些行為?
首先,家庭教育不可缺失。現實中,有的家長忙于生計,只是想方設法把孩子送進他們認為理想的學校,以為孩子的教育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情,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變化不聞不問。其實,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血緣關系和親緣關系使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有強烈的感染作用。比如家長在處理一些突發事件時,如果家長處驚不變、沉穩堅定,也會使子女遇事沉著冷靜,這對孩子心理品質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這樣的教育效果與預防作用,是除家庭以外其他場合不能達到的。
其次,家庭教育的方法要與時俱進。有的家長喜歡采取暴力的方法管理孩子,重分數,輕教育,極易造成孩子心理的畸形發展,同時這種暴力行為也可能會影響孩子,使孩子也崇尚用暴力解決問題。另外,家庭應給予孩子愛,而非溺愛。人類的本能要求人類學習如何保護自己,但父母的過度關注,會使未成年人喪失或縮短其出于本能學習自我保護的機會和時間,變得自我、脆弱、盲目、不堪一擊,人為地降低了未成年人的防范能力。如全程陪讀的方法多次被實踐證明是不可取的。
成長的家庭環境、父母的人格行為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盡量讓孩子近朱者赤,而不是近墨者黑。
學校是未成年人受教育的主要場所,學校的職能除了教授未成年人應掌握的科學文化知識外,還應在塑造未成年人健康的人格,培養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對于預防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行為,學校在教書育人中應負擔起重要的責任。
1.在信息時代,學校的教育治學理念應與時俱進,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首要目標,必須改變以往應試教育的模式,改變“重智育、輕德育”的滯后觀念。從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案例中反映出,有的學校為了取得高升學率,將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視作“包袱”,冷眼相看,不管不問,甚至勸其退學,把學生像包袱一樣甩向社會。有資料顯示,輟學學生的犯罪率占全部青少年犯罪的比例已達52%。所以,學校在對待所謂的“問題學生”上,應采取教育感化的措施,促使學生進步;而不是當作“包袱”扔掉。
2.真正落實學校的法制教育,使未成年人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好習慣。從近幾年在校學生犯罪案件來看,學校對法制教育課程不很重視,導致未成年人對法律常識了解得非常有限,如有的人認為打架傷了人,把錢賠了就沒事了,沒有認識到自已的行為是犯罪。
加強法制教育,主要是運用法律知識來規范未成年人的日常行為,法律的規范作用包括告示作用、指引作用、評價作用、預測作用、教育作用和強制作用。在這過程中,學校首先要選擇跟未成年人生活、學習及心理狀況相關的法律知識來學習。如《未成年人保護法》、《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刑法》,通過對這些法律的學習,有利于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識、權利意識、義務觀念、責任感、遵守法律和紀律的自覺性。未成年人在知法、懂法的前提下,要逐步養成守法的好習慣。正如鄧小平曾指出的:“加強法制重要的是進行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不僅僅是學校單方面的事情,也不僅僅是家庭個人成長的事情,而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大事,是整個國民素質普遍提高的事情,所以需要全社會普遍參與、共同努力才能搞好。
社區,是未成年人成長的外部環境,社區工作不只要抓社區的衛生、綠化,還要凈化、美化人的心靈,給未成年人提供一個和諧積極的社會環境。但現在很多社區在加強對未成年人教育、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方面予以消極對待,認為這是學校與家庭的事情,這是社區不作為的表現。社區應結合自身特點,從以下幾方面來預防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行為:
一是凈化社區文化市場。社區的文化娛樂活動必須是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的。杜絕色情、兇殺、暴力的書刊、音像制品和網絡游戲對未成年人的侵蝕。社區要配合執法部門、監管部門來凈化社區的文化市場,堅決打擊不法經營者。
二是要加強宣傳和普法力度。在社區的宣傳欄,以真實、生動的典型案例宣傳法律知識,并利用周末時間開展社區課堂,組織未成年人學習、討論。采用靈活的學習方式,使未成年人樹立起正確的三觀,增強法制觀念和抵制不良習氣,自覺做遵紀守法的公民。
三是加強社會治安,減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外部誘因,為未成年成長提供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
當然要養成這些好習慣,還是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正確引導和配合,家長要控制好孩子的消費行為,使之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學校的“教書”與“育人”工作要齊頭并進。社會要給予足夠的健康的業余文化生活環境。只有家庭、學校、社區對未成年人的成長予以足夠重視,給于他們足夠的信任,讓他們覺得自己是被需要的,他們才會主動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康成長。
未成年人是我們國家的未來,是我們民族的希望。沒有健康成長的未成年人,國家的未來難以期待。因此世界許多國家的心理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家、政治家等都把預防未成年犯罪問題當成是國家的大事,從諸多方面采取強而有力的措施,加以預防和解決。從世界其他國家來看,在防范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方面盡管效果還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但人們仍為此在堅持不懈地努力著。在我國,相信隨著人們工作力度的全方位的加大及其他一些社會學科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領域的滲入,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預防領域將取得新的成績,將展現一個新的面貌。
[1]張文顯,主編.法理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馮麗.當前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及教育對策[J].甘肅社會科學,2005(1).
[3]《鄧小平文選》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Acrobat: Aiming at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high juvenile delinquency, the problems during the minor’s education and growth progress are analyzed from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in this paper. The paper also gives a clear assigning responsibility of these three to prevent the minor crime, and to strive to educate good citizens, who abide by laws and observe discipline.
The responsibility of Family, school, community in the prevention of juveniles criminal offense
Zhou Hong-mei
(Fujian Quanzhou 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Quanzhou Fujian, 362000, China)
juveniles, legal consciousness, community
D917.6
A
1000-9795(2014)04-0473-01
[責任編輯:陳懷民]
2014-02-17
周紅梅(1977-),女,福建泉州人,講師,從事經濟法、民商法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