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崴 王海萍
(赤峰學院 內蒙古赤峰 024000)
淺析少數民族地區社會輿情熱點問題產生的根源(二)
——以內蒙古赤峰市社會輿情熱點問題調查為例
孟 崴 王海萍
(赤峰學院 內蒙古赤峰 024000)
本文依據對內蒙古赤峰市社會輿情的調研,根據相關數據分析,從不同角度陳述了社會輿情熱點問題產生根源,只有找到問題的源頭才能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手段和途徑。
少數民族地區;社會輿情;熱點問題
赤峰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轄三區、七旗、二縣,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民族、漢族占多數的多民族城市。赤峰地處東北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腹地,也是內蒙古第四大城市。作者依據當地相關信息資源進行了一定范圍的社會輿情熱點事件調研,根據調研中呈現存在問題,究本溯源,為有的放矢的解決問題提供借鑒。
從調研情況看,我市互聯網使用率也在逐年攀高,網絡空間形成,促使了眾多網民民主、平等參與意識不斷增強,這是一種新時代公民精神的充分體現,這種公民精神是公民對于自身享有的法定權利和義務的自覺認識,其核心理念包括權利、義務、法制、平等意識等,它是現代民主、法治社會建設的內驅力,是公民社會的意識鋪墊和精神基石①,是借助于網絡空間,網民知情權得到了極大實現,為網民形成對立的思維和健全人格奠定了堅實的信息基礎,同時網絡空間排除了網民的社會、政治、經濟等背景和現實中因此帶來的不平等。有的網民在感覺到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后,一般開始會選擇上訪,在上訪未果后,往往訴諸媒體,希望通過網絡將事件聚集和放大,引來傳統媒體和大眾廣泛關注,間接向相關部門施壓。另外,現實中網民的公共參與事物存在諸多障礙,而網絡的虛擬性、公平性和平等性使得每個網民都可以為自身利益或者所關心的公共利益發表自己的看法,并積極投入到一個有著公共利益和取向的行動中去。當前公民主動利用新媒體進行意見表達,進行自身權利維護,已由個案發展成為公民普遍的觀念和意識。正如《人民日報》特約評論員文章所說:“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媒體已經從權威時代走向了草根時代。當互聯網邁著時代的腳步踏至我們這個草原城市的時候,使得這里的媒體也進入了草根時代——人人都可以是傳播者”。
胡錦濤總書記曾說:“當前我國既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于社會矛盾凸顯期,社會管理領域存在的問題還不少。在這個特殊的發展時期,我國面臨著雙重轉型,要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又要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型。這樣艱巨的任務被擠壓在一個相對有限的空間內,社會經濟領域缺乏正常的秩序和規則體系,社會民眾心態顛覆性的失衡,導致社會矛盾呈現多發性,多樣性。但在我們的傳統政府管理過程中,利益表達機制又是很不健全,特別是基層群眾的利益訴求很難傳達到權力的中心,而隨著現階段社會階層的分化,某些強勢集團的形成,基層群眾在制度制定過程中沒有充分話語權,這就使得社會矛盾更加統一激化。當群眾的不滿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在正常表達渠道又不能表達的情況下,幾乎沒有任何限制和門檻的網絡就成為她們憤怒的發泄場所,甚至通過網絡聚集再變成現實中的行為,從而引發網絡輿情事件的爆發,繼而發展為群體性事件。
調研中有的危機事件雖然從顯性誘因來看是由于意外事故或者是個別人的行為所致,但究其深層原因,均有人為疏忽或不當操作或者是監管缺失因素在內,甚至有的重大社會輿情引發都伴隨著地方政府及其監管部門的腐敗、違法亂紀的問題。
當前一些地方政府在履行其行政職能的時候,存在政府職能“越位”、“缺位”的情況。“越位”是一個政府主導型的經濟體制,未能隨著市場的發育向市場主導型的經濟體制轉型,政府仍然在做市場應該做而且可以做的事情,“越位”是一個以經濟建設為主導性的政府未能隨著市場的發育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及時的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政府未能真正承擔起政府應該做而且可以做,市場卻無法做的②。例如部分基層工作人員在工作中態度生硬,未能給工作對象做好心理疏導和精神安慰,語言的溝通上存在障礙等因素,導致部分對其本來就心存不滿的群眾在這樣的誘因的激化下產生更為極端的行為。
俗語說未雨綢繆,輿情事件發生之前如能及時警覺盡早干預,將會極大緩解乃至消除輿情事件對相關部門或個人的沖擊,有效化解矛盾。我市目前的輿情干預機制仍不完善,缺乏統一的協調聯動機制,存在專業人才匱乏,專項經費不足,專業網建設備不足的問題,在輿情出現后存在著宣傳、信息辦、公安、工商、運營商等單位多頭管理,各自為戰的現象,協同意識欠缺,各部門職責與分工還有待進一步規范,部分旗縣區的公安部門沒有成立網監大隊,沒有專業的網建設備,部分政府部門網站存在重建設,輕管理以及后續投入不足的問題,網站的信息員和大部分網站管理員都是非計算機網絡專業人員,同時政府或者基層相關部門網站與網民互動溝通遲緩,現實問題解決能力較弱,雖已初具新媒體的意識,但總體上信息發布能力欠缺。
我市大約有蒙古族群眾80多萬,大多數蒙古族同胞生活在赤峰市的旗縣、蘇木、嘎查,大部分蒙古族群眾以牧業為支撐的產業,與此同時我市的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大多分布在敖漢、寧城、巴林左旗,林西,元寶山區等地,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突出的現象就是牧民賴以生存的草場恰恰和那些藏有豐富礦產資源的地區產生交叉。一方面為了開發礦場資源,發展經濟,另一方面還要顧及當地牧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但是由于國家相關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政策法規的滯后性,所以不可避免的導致了當地群眾與礦主、群眾與當地的相關國家機關和政府工作人員產生或大或小的矛盾與糾紛,再加上對于政策的宣傳不到位、政策的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的工作人員態度不佳,部分群眾未能如期得到補償,從而導致群眾對此意見反響強烈,小矛盾不斷累積且到一定程度時極易因為一點偶然突發的事件引發大規模的社會輿情事件,這就成為了一次不可避免的“非社會的社會運動”,在這樣的輿情事件中,只要涉及到有少數民族同胞的利益,幾乎都會被人為的上升至所謂的“民族矛盾”,使得整個輿情事件變的更為復雜化。
近些年來,經濟發展快速向前邁進著,改革的力量和力度也是空前的,伴隨而來的便是激烈的社會競爭,各個領域的矛盾在這種轉型期和改革期層出不窮,形式多樣,復雜多變。這也無形中增加了人們的社會心理承受力,更多的人更為關注和維護自己利益,尤其是社會中出現的一些社會不公,官員腐敗案,道德缺失,貧富差距加大等社會現象,導致很多群眾形成一種仇富、仇官的社會不良情緒,這些負面現象的出現更易造成“官民對立”的情緒,這樣的情緒在沒有一個規范的和令群眾感到可信的,自由的宣泄渠道,勢必會將這種不良情緒發泄到各種不受限制的傳媒平臺上,引起特別是相關部門的關注,給相關部門施加壓力,促使加快對問題的干預和解決。
綜上所述,出現這些社會輿情熱點事件離不開這六個因素的存在,正是這些因素的影響誘發了事件的產生和升級,探索到根源之后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在摸索前進的道路上任重而道遠。
注釋:
①謝耘耕,等,《中國社會輿情與危機管理報告》(201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7.
②秦曉《政府經濟職能如何轉型》《中國投資》2006.2期.
The origin of the hot social public opinion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two)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hot social public opinion in Inner Mongolia Chifeng city as an example
Meng Wei, Wang Hai-ping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Inner Mongolia,024000, China)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Inner Mongolia Chifeng city public opinion, 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data, from different angles to analyze the social origin of opinion hot issues, only to find the source of the problem to find the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ethnic minority areas; social public opinion; hot issues
F127.8
A
1000-9795(2014)04-0478-02
[責任編輯:陳懷民]
2014-02-11
孟 崴(1979 -),女,內蒙古赤峰人,講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海萍(1973 -),女,內蒙古赤峰人,副教授,從事中國文學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研究。
本文系2012年赤峰市社科聯重點科研課題“赤峰市社會輿情問題研究”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