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鵬
(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四川南充 637000)
佛教中鹽的詞匯和譬喻
肖 鵬
(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四川南充 637000)
鹽,百味之祖,重要的調味品,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被稱為“國之大寶”。在中國,鹽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千百年來,不斷演變,形成了五彩斑斕的鹽文化。而在佛教經卷中,鹽也時常被提及,產生了一些關于鹽的佛教特有的詞匯和譬喻,鹽已是佛教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將對佛教經典中的鹽的作簡單整理分析。
佛教;鹽;詞匯
在大藏經中查閱鹽字一共出現了1188處,其中大多數經卷中是以鹽的名詞含義的形式出現的,還有一些是含有鹽的佛教特有的詞匯,在這里一一羅列解釋。
五鹽在大正藏中有兩種釋義,一是食用之鹽?!傲鶐煵宦犑澄宸N鹽。未審彼土五鹽如何。若此土五鹽。謂顆鹽綠鹽赤鹽白鹽印鹽。鹽有多類大略五耳”①。六師主張不食用五種鹽類,顆鹽綠鹽赤鹽白鹽和印鹽,這里的五鹽便是作為日常食用的鹽,這里的五鹽主要體現于戒律修行。
另有五鹽是作為藥材功能而用?!敖浽莆宸N鹽者。案四分律。藥犍度中有而五種鹽。初五者。謂黑鹽。丸鹽。樓鹽。摩鹽。支頭鹽。(府移反)后五謂鹵鹽。灰鹽。新陀婆鹽。施遽鹽。海鹽。此等名或約色辨。或約處明。若此上五鹽。謂顆鹽。綠鹽。赤鹽。白鹽。印鹽。鹽有多類。大略五耳?!雹谒姆致蔀榉鸾探渎山浀?, 佛視一切食物皆為藥。因此,在佛教典籍中,往往食藥不分。表現在佛教戒律中,有關出家人飲食和藥物的規定,是放在一起的,被稱為“藥犍度”。剛開始五鹽是黑鹽,丸鹽,樓鹽,摩鹽和支頭鹽。后來五鹽就演變為鹵鹽,灰鹽,新陀婆鹽,施遽鹽和海鹽。這些鹽都是以顏色和產地而命名,這些鹽類統稱為藥鹽. 《十誦律》卷二十還提到只要應時而食,就會治療身體痿黃、贏瘦憔悴、困乏無力等病。而我國古代中醫也證實了這一點,《北史·李孝伯傳》:“白鹽食鹽,主上自所食;黑鹽療腹脹氣滿,末之六銖,以酒而服。”可見鹽確實可以作為藥物用于解除患者病痛。
(一)斷鹽。斷鹽即戒掉食鹽。“提婆達多妄說五事為出離道。一者不應受用乳等。二者斷肉。三者斷鹽四者應被不截衣服。五者應居聚落邊寺眾。” 提婆達多為釋迦牟尼佛堂兄弟,佛侍者阿難羅漢的親兄長, “四月七日食時生,身長一丈五尺四寸 ”、“大姓出家,聰明,有大神力,顏貌端正 ”。他先追隨釋迦摩尼出家,后來開始叛佛,毀佛,斷鹽一說便是提婆達多反對佛祖而提出的修行戒律,而佛祖并無斷鹽之說。
(二)鹽香。鹽味堿,并無香,那何為鹽香?《成實論一切有無品》:“及世間事中,兔角、龜毛、蛇足、鹽香、風色等,是名無。又經中佛說,虛空無轍跡,外道無沙門?!薄度f善同歸集》卷下:“何起龜毛兔角之心,作蛇足鹽香之見?!边@里的鹽香便是喻指無中生有之事或荒誕不經之說。
(三)鹽水佛。鹽水佛,以達賴或高僧棺內滲出的鹽水和黃土做成的小佛像。清朝許光世《西藏新志》記載“如達賴及尊貴之高僧圓寂,殮尸棺內,塞之以鹽,鹽水漏于棺底,則以黃土和之,作小佛像,名鹽水佛,得之甚艱,若得之者,異常寶重,永傳于家。”可見鹽水佛是極為珍貴的佛教圣物,“得之者,寶藏于家,境中所在之寺院、浮屠及山林、湖水中俱有之。”
(四)鹽天。鹽天,梵語yawa,六欲天之一,又作焰天,炎天,夜摩,須夜摩,焰摩。譯曰妙善,善時分?!暗谝凰奶焱酰诙崂?,鹽天,兜術天,不樂天,化應聲天。”④故為欲界第三重天?!叭碎g二百歲為鹽天上一日一夜,鹽天壽二千歲,當人間一億五千二百萬歲”。⑤可見欲界天人的壽命是遠遠長于凡人。除此之外欲界天人的壽命還比凡人要相貌好和快樂多“如是名為諸天長壽。諸天端嚴。諸天快樂。人間所有。不可為喻?!雹薜缣烊说膲勖m長,但也是無常,并非永恒,終究是要滅亡。“如是名為諸天長壽。諸天端嚴。諸天快樂。如是諸天。三種勝事。一切皆是。無常無恒。不可保信。變壞之法。死力所吞。系屬于死。彼諸天眾?!雹?/p>
(五)鹽心。何為鹽心,即使思念之人更加思念之意,如同把食物置入鹽水一般,鹽,堿味濃重,所置之物無一不增鹽味,人心亦如是,有此心者,想一事,再一物,再一人,如此碼下去便是咸上加咸。
(六)鹽事凈。鹽事凈,十凈事之一。十凈事是佛教上座部諸律藏記載佛滅百年后毗舍離僧團所行的違背戒律規定的十件事情,又稱十事非法、十非事、十事不合律制。而相關經文記載互有出入,《巴利律藏》為角鹽凈,《十誦律》為鹽凈,《四分律》為得與鹽共宿,《五分律》為鹽姜合共宿凈。皆表達生存的時間,都可用鹽,不禁非時。
(一)愚人食鹽喻?!栋儆鹘洝分杏嘘P于“鹽”的一則故事,題為愚人食鹽喻?!拔粲杏奕酥劣谒?,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返其患。譬彼外道聞節飲食可以得道,即便斷食或經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餓無益於道。如彼愚人,以鹽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復爾?!?/p>
故事梗概為:一愚笨之人,去親戚家吃飯,主人在菜中加鹽,菜都很美味可口。傻人便以為鹽既然那么好吃,回去每餐都買鹽來吃,省得煮那么多菜。于是到了街上買來一大包的鹽,一回到家中便急急打開,抓了一把放入口中。故事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限度,恰到好處時美妙無比,一旦過頭就會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會給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變成了謬誤。
(二)刺血抄經。佛教歷史上不乏有大德高僧和虔誠信眾刺血抄經,千百年來不絕于耳。所謂刺血抄經便是取自己的血來抄寫經文,以示對佛祖恭敬。這里的血一般是指血和舌血,而取法和如何抄寫經文也有一定的講究,印光大師開示:竊謂指血舌血,刺則不至太多。若臂則一刺或可接半碗血。與其久則臭而仍用,及曬干研而方用。似不若最初即用血合fff0bd作錠,曬干聽用。為不虛耗血,又不以臭血污經,為兩適其宜矣。然此錠既無膠,恐久則fff0bc落。研時宜用白芨再研,庶不至落。又將欲刺血,先幾日即須減食鹽,及大料調和等。若不先戒食此等,則其血腥臊。若先戒食此等,則血便無濁氣。又寫經不同寫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寫經,宜如進士寫策,一筆不容茍簡。其體必須依正式體。若座下書札體格,斷不可用。
由此可知取血之前幾日便要斷鹽,否則血液中會有腥味,抄出的經文也會變色,這樣便是褻瀆了佛祖。
(三)葫蘆化鹽。從前,有一個學僧到法堂請示禪師道:“禪師!我常常打坐,時時念經,早起早睡,心無雜念。我想在您座下沒有一個人比我更用功了,可為什麼還是無法開悟?” 禪師拿出葫蘆和一塊鹽,給他說:“將葫蘆裝滿水,再把鹽倒進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會開悟了。”學僧遵照指示去做,沒多久,跑回來說道:“我把鹽塊裝進葫蘆,可它老不化;葫蘆口太小了,伸進筷子也攪不動。我還是無法開悟?!倍U師拿過葫蘆倒掉了一些水,然后只搖晃幾下,鹽塊就溶化了。禪師慈祥地說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平常心,就如同裝滿水的葫蘆,搖不動,攪不得,如何化鹽,又如何開悟?” 學僧恍然間領悟了其中的道理。
大師的禪語故事是為了告訴世人世間事僅憑勤奮用功往往收效不大,不是一味執著就能進步,不能死讀書,要活學活用,否則收益不大。需要留點時間給自己轉身,留點時間給自己思考。這樣便不會忘卻了平常心。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應該以平常心去待人接物,只有這樣,我們才會處理好各種事情。
鹽在佛海中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與飲食密不可分,所以關系到醫學、戒律和修行。鹽本身的鹽性也使得其在佛教當中常用于比喻進而產生更為生動的含義來豐富佛教智慧。它構成了佛教,豐富了佛教,也一定程度成就了佛教。而了解佛教中鹽的詞匯和譬喻有助于我們更好的理解佛教,更好的感受到佛教的博大和魅力。
注釋:
①〖宋 希迪述〗五教章集成記(卷1卷)0999經號58冊。
④〖吳 支謙譯〗齊經(卷1卷)0087經號 01冊。
⑤〖吳 支謙譯〗齊經(卷1卷)0087經號 01冊。
⑥〖唐 玄奘譯〗本事經(卷7卷)。
⑦〖唐 玄奘譯〗本事經(卷7卷)。
The vocabulary and metaphors of salt in Buddhism
Xiao Pe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China)
Salt, taste progenitor, important spic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daily life, known as "a national treasure". In Chinese, salt history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earliest period of Three Emperors and Five Sovereign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evolving, form the colorful salt culture. And in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salt is also often referred to, produce the words and metaphor about salt in Buddhist, salt has been a indispensable part of Buddhism,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alt in Buddhist classics.
Buddhism; salt; vocabulary
B94
A
1000-9795(2014)04-0483-01
[責任編輯:陳懷民]
2014-02-16
肖 鵬(1986-),男,湖北襄陽人,從事歷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