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放
(渤海大學 遼寧錦州 121013)
宋代周瑜形象分裂的原因
韓 放
(渤海大學 遼寧錦州 121013)
宋代的周瑜形象處于一種分裂的狀態,這不僅是上層文人與下層市民審美情趣相互作用的結果,也是宋氏南遷產生的歷史效果,也體現了長久以來正統論的推動作用。
周瑜;宋代;三國志平話;人物形象
宋代的周瑜形象明顯處于一個分裂的狀態,無論是上層文人還是下層市民中,周瑜的形象都在飛速發展,但卻向著幾個截然不同的方面演變著。
在上層文人中,周瑜被作為完美人生的典范吟詠著。但隨著逐漸的演變,周瑜開始抽象成為一種完美人生的符號,文人以傾慕的心情歌頌著周瑜的功績與幸運,事實上是在憧憬自己理想中的人生。與上層文人不同,下層市民對同樣的周瑜卻有著不同的評價,在下層市民看來,那種建功立業的情懷與市民的生活差距實在太大。唯一讓人們津津樂道的反而是周瑜的妻子小喬,但與詩詞中描繪的英雄佳人迥異的是,人們心中的周瑜卻變成倚在嬌妻身邊的不思進取紈绔子弟。
這兩種評價體系相對平行的發展演變著,有時還會交叉影響,上層文人會為下層市民提供原始史料,市民階級通過這些史料進行延伸發揮,創造出符合自己審美標準的傳說;但當民間的傳說自行發展成為獨立的故事時,它又會反過來作用于上層文人。
正統論一般被認為是人物評價體系最大的外力條件。正統論的確有它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官方的宣傳不會在短時間內顯示出它的效果,尤其是在民間,必須形成長時間、不間斷地連續性宣傳。從周瑜自發性的演變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民間有著屬于自己的一套評價體系,這套體系相對封閉而且根深蒂固。
但是我們不能說正統論對下層社會一點影響都沒有,相反,它卻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產生了效果。
文人蘇軾的筆記《志林》中說:“王彭嘗云:‘涂巷中小兒……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整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這段文字清晰的描繪出市民階層“擁劉貶操”的審美傾向,也是民間三國故事流傳的基本情感基調。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篇筆記中沒有提到孫吳的人物,市民階級中沒有明確的貶孫吳的情感傾向。但是到了宋元之際的三國志平話中,孫吳人物的形象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丑化。相比之下,反而是真正處于劉備對立面的曹操,作者倒多了一定的敬重之情。
因為,下層人民評價體系需要持續性的滲透才會達到某種效果,而三國評價體系中唯一真正長時間持續作用的只有“輕吳”的傾向,這使得東吳集團被動的發展起來。
在整個東吳集團集體遭到貶損的氛圍下,周瑜也被丑化但又有其特殊性,帶有明顯拼湊的痕跡。周瑜形象的演變與諸葛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宋元之前,諸葛亮就已經開始從周瑜剝落功績附著于自己身上。但當歷史上真實的功績附著于諸葛亮身上的同時,周瑜身上卻也增加了一些本不屬于他自身的功績,歷史上的草船借箭是孫權的事跡,苦肉計、火攻計是黃蓋的計謀。
首先,在對周瑜形象的認識上,南北似乎存在某些分歧,南方人民對周瑜帶有強烈的推崇熱愛之情。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水經注》云:“江水對雷水之北側,有周瑜廟,亦呼大雷神。”同唐代的記錄不同,宋代年間的雷水之濱的周瑜廟已經和大雷神和而一體。在北方人心中輕浮的周瑜在南方還保留著某種神圣的意味,依然是一種莊嚴的象征。
其次,宋代南渡之事對周瑜的形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宋周麟之曾記錄《中原民謠·造海船》就有“自有周郎當赤壁”之語。《造海船》應當是周麟之在金國預謀攻打南宋時所作的符讖之謠,詩中以周瑜赤壁退曹操的典故類比金國必敗于南宋,這其實是一種鼓舞氣勢、制造聲勢的手段。無獨有偶,李舜臣的《江東十鑒》也處于同樣的目的選取了周瑜赤壁之戰來鼓舞士氣,選擇周瑜的原因李舜臣說的很清楚“蓋宋自高宗南渡,偏據一隅,地處下游,外臨勍敵,岌岌乎不能自保,故舜臣特作此編,以勵戰氣。”
特殊的歷史境遇加之崇拜周瑜的地域,周瑜的形象開始逐漸高大起來,但周瑜歷史上的功績已經被諸葛亮汲取的差不多了,重新將諸葛亮的功績還回周瑜身上顯然不太可能,于是周瑜的英雄重塑過程就需要從其他人身上汲取營養,比如東吳的其他人士,孫權、黃蓋、魯肅之流。
于是,宋氏南遷之后,周瑜迎來了他形象又一次大的變革,人們熱切地希望他迅速成長為一個機智果敢的優秀將領以抵擋北方大軍(在作品中以曹操為代表)。但是,由于時間過于的短促,這種融合極度不協調,于是周瑜的形象就出現了一種類似于人格分裂的狀態,一面在諸葛亮面前愚蠢透頂,一面在曹操等人面前運籌帷幕。這也使得在全面丑化的東吳人物當中,周瑜也成為了一個另類。
[1]朱一玄,劉毓忱.三國演義資料匯編[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6.
[2]佚名.三國志平話[M].古典文學出版社,1955,4:80.
Causes of Zhou Yu image division in the Song Dynasty
Han Fang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121013, China)
The image of Zhou Yu in the Song Dynasty is in a state of division, this is not only the literati aesthetic taste of the public and the lower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f the south, but also the historical effect, reflects the long orthodoxy role.
Zhou Yu; Song Dynasty; popular stories of the Three Kingdoms; characters
K06
A
1000-9795(2014)04-0073-01
[責任編輯:董 維]
2014-02-12
韓 放(1987-),女,遼寧大連人,從事元明清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