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
(安徽外國語學院外事辦公室 安徽合肥 231201)
國內艾麗絲·門羅研究述評
劉 靜
(安徽外國語學院外事辦公室 安徽合肥 231201)
艾麗絲·門羅,加拿大女作家,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也是首位加拿大籍獲此殊榮的作家。近年來,國內掀起了門羅研究熱潮。論文對國內門羅研究進行了整理和分析,力求呈現關于門羅研究的范圍和趨勢,為拓寬和加深門羅研究找到更大的空間。
艾麗絲·門羅;國內研究;述評
艾麗絲·門羅,1931年7月10日生于安大略省溫格姆鎮。她一生創作了13部短篇小說集和1部類似故事集的長篇小說,英國女作家A.S.拜厄特贊譽她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短篇小說作家”,美國猶太作家辛西婭·奧齊克甚至將門羅稱為“當代契科夫”。1968年,她出版首部短篇小說集《快樂影子之舞》,一舉贏下加拿大最高文學獎—總督獎。在四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她獲獎無數,如三次加拿大總督獎、兩次吉勒文學獎、英聯邦作家獎、歐·亨利短篇小說獎、全美書評人協會獎、筆會馬拉穆德獎、首屆瑪麗安·恩格爾文學獎、萊南文學獎和布克國際文學獎等。
《當代外國文學》刊發過奚雅賢和陸乃圣合作翻譯的《辦公室》(1990)(出自門羅的首部短篇小說集《快樂影子之舞》),黃志鋼翻譯的《乞食女》(1992),陳小慰的譯作《愛的進步》(2000),范文美的譯作《丐女》(2002),劉玉紅的譯作《家當》(2004)。《外國文學》上有張德中翻譯的《克羅斯太太和基德太太》(1991)、馮春波和臧紅寶合譯的《弗萊茨路》(2011)。肖鐵譯在《上海文學》發表過譯作(兒戲)(2009)。袁霞翻譯了門羅的新作《太多快樂》,刊登在《外國文學動態》(2010)。2007年第1期《世界文學》對《逃離》一書作了介紹,并發表了對門羅的一篇訪談錄。此文對了解作家和《逃離》這本書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李文俊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發行的《逃離》(2009),是在中國第一部翻譯出版的門羅作品。李文俊曾選譯《熊從山那邊來》,發表在《世界文學》雜志上(2010)。譯林上刊載了譚敏的譯作《乞女》(2011)和高鳳萍的譯作《到達日本》(2013)。2013年11月,譯林出版社同時推出艾麗絲·門羅的七部代表作品的中文譯本:《快樂影子之舞》和《幸福過了頭》( 譯者:張小意)、《女孩和女人們的生活》和《恨,友誼,追求,愛情,婚姻》(譯者:馬永波 楊于軍)、《愛的進程》和《好女人的愛情》(譯者:殷杲)、《公開的秘密》(譯者:邢楠、陳笑黎等)。1981年6月-7月,門羅隨首批加拿大作家代表團共七人,應中國作家協會邀請來華訪問,她將此次中國之行寫成一組題為《透過玉簾》的散文收錄在回國后他們合寫的《加華大:七人幫中國游記》(Chinada: Memoirs of the Gang of Seven,1982),這篇文章的譯作刊登在《國家人文歷史》(趙慶慶,2013)。查爾斯·E.梅(美)文、金敏娜(中國)譯的發表在《敘事(中國版)》的《短篇小說的意義產生方式:以愛麗絲·芒羅的《激情》為例》(2013),是國外有關門羅研究成果的第一次翻譯引進。
根據中國知網查詢記錄,截止2013年12月,研究門羅的文章有60余篇,發表在外語類核心期刊上的文章13篇,論文多是研究門羅的《逃離》(約占論文總數33%)、《女孩和女人們的生活》(約占論文總數13%)、《蕁麻》(約占論文總數12%)和《快樂影子之舞》(約占論文總數7%)。還有一些是對門羅作品主題和寫作風格的整體性對比和研究,約占論文總數的30%。剩余的5%是針對門羅的其他作品如《善良女人的愛》、《愛的進步》、《石城遠望》、《我是怎樣遇上我丈夫的》的研究。碩士論文5篇:《身份問題對艾麗絲·門羅文學創作的影響《(宮萍,2009)、《艾麗絲·蒙羅〈一個好女子的愛〉中的陰性書寫》(周曉玲,2009)、《艾麗絲·蒙羅短篇小說集〈出走〉中的不在場話語》(王艷芳,2009)、《〈逃離〉的結構主義敘事學研究》(羅素容,2013)和《艾麗絲·門羅的〈逃離〉中的逃離主題分析》(朱佳,2013)。博士論文僅1篇:《艾麗絲·門羅短篇小說的加拿大性研究》(周怡,2013)。
縱觀國內文學評論界對門羅作品的研究,批評視角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1.以女性主義文學為基礎,關注門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命運分析。趙慧珍的《論加拿大女作家艾麗絲·蒙羅及其筆下的女性形象》(2002)簡單介紹了艾麗絲·蒙羅和她的作品,選其代表作中的典型女性形象進行剖析,呈現出特定時代背景下“強者不強, 弱者不弱”的女性形象。陳鳳在《無法逃離的人生境遇—艾麗絲·門羅〈逃離〉中女性命運探析》(2010)中敘述了《逃離》中女性人物的經歷,分析了作品中平凡女性的命運,反映了女性在日常生活的過程中不斷掙扎,想要逃脫的心理。
2.研究視角集中在門羅作品的敘事手法。郝明星在《艾麗絲·門羅短篇小說〈蕁麻〉敘事策略分析》(2009)中探討敘事結構創新給讀者留下的深刻印象。倒敘、插敘和補敘等手法的綜合運用使故事結構復雜化,人物形象在內聚焦的敘事手法中更加飽滿。傅瓊的《敘事文體學視閾下〈逃離〉 中的敘述視角與人物話語分析》(2011)利用敘事文體學批評理論分析《逃離》中由空間視角、心理視角及意識形態視角建構的多元敘述視角,從敘事學角度表達了作品中受家庭生活壓抑的女性的復雜心理活動。
門羅的作品國內目前僅八部作品有中文譯本出版,還有更多作品包括國外研究門羅的評論集和專著亟待翻譯,以豐富研究資料。國內門羅研究成果趨向于整體印象式批評,目前研究的門羅作品較集中,不足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門羅創作后期的巔峰之作《恨,友誼,追求,愛情,婚姻》中有八個短篇,但國內只研究了其中一篇《蕁麻》。對于門羅的敘事手法研究有很多篇,但都是針對一部作品進行研究,還未有文章分析門羅創作過程中敘事技巧的改變和創新。女性主義分析也僅僅停留在表面女性形象和女性命運的探討,并未深入挖掘女性視角對小說創作的影響。門羅的生活與作品的關系領域,也尚未有人涉及。2009年后,國內研究門羅的論文數量增多,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為了推進門羅研究在國內的系統化,領略門羅作品更深層次的文學意義,我們還應該拓寬視野,嘗試多種批評方法。
[1] Thacker, Robert. Alice Munro: writing her lives: a biography [M]. Toronto: McClelland & Stewart,2005.
[2]陳鳳.無法逃離的人生境遇—艾麗絲·門羅《逃離》中女性命運探析[J].文學界(理論版),2010(7).
[3]傅瓊.敘事文體學視閾下〈逃離〉中的敘述視角與人物話語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1(3).
[4]郝明星.艾麗絲·門羅短篇小說《蕁麻》敘事策略分析[J].才智,2009(26).
[5]趙慧珍.論加拿大女作家艾麗絲·門羅及其筆下的女性形象[J].蘭州大學學報,2002(6):115-120.
A review of domestic research on Alice Monroe
Liu Jing
(Foreign Affairs Office of Anhui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Hefei Anhui, 231201, China)
Alice Monroe, Canadian writer, 2013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s the first Canadian award of the writer.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has raised a research upsurge of Monro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Monroe, to show the scope of Monroe research and trend, find more space for the widening and deepening of Monroe.
Alice Monroe; research; review
I106
A
1000-9795(2014)04-0082-01
[責任編輯:董 維]
2014-02-11
劉 靜(1986-),女,安徽滁州人,助教,從事英語語言文學、英語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