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競
(南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河南南陽 473061)
淺析夏目漱石《心》中人物形象的對立
徐 競
(南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河南南陽 473061)
夏目漱石的《心》這部作品揭示了明治時期文明開化與傳統倫理道德間矛盾沖突下知識分子內心的孤獨、糾結和痛苦。在日本盲目的近代化過程中,出現了國家利益高于一切,重視國家利益的國權論思想和排斥國家主義,重視個性和自由的民權論思想。這部作品中的“我”的叔父、“我”的父親和“先生”、“K”分別是這兩種對立思想的典型代表人物,本文將通過對作品的解讀分析來探究《心》中人物形象的對立,加深對其“明治精神”實質的理解。
《心》;“我”的叔父;“我”的父親;“先生”;“K”
明治維新是一場對日本近代國家形成產生深遠影響的大革命。在明治維新的時代背景下,國家利益優先的國家主義即國權論和重視個人自由和人權,重視個性解放的民權論這兩種思潮較為盛行。甲午中日戰爭之后,隨著日本國內全盤西化的資本主義道路的推進,主張國家利益至上,擴張國家權力的思想日益強烈。一方面,不擇手段想要出人頭地的思潮日漸橫行,傳統的倫理觀、價值觀、道德觀念體系急速瓦解。另一方面,想要從現實中逃離,重視個性解放和個人自由的個人主義思想也嶄露頭角。
夏目漱石是經歷了明治時期日本國內近代化過程中社會變革的眾多知識分子中的一人。他從個人主義的立場出發,發表了《現代日本的開化》、《我的個人主義》等演說。并且通過《從此之后》、《草枕》、《心》等作品,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其中,《心》是被朝日新聞連載的夏目漱石后期三部作品的其中一部。這部作品作為心理小說,教養小說等為人所知,作者憑借其敏銳的洞察力,生動地刻畫了鮮明的人物形象,深層次地剖析了細微的人物心理,揭示了明治時期文明開化與傳統倫理道德間矛盾沖突下知識分子內心的孤獨、煩惱、糾結和痛苦,也反映了其時代思想。本文將通過對文本的深入分析,解讀《心》中人物形象的對立,及對代表一般民眾的“我”的父親和代表一部分知識分子的“K”和“先生”的三人的死的分析來探究“明治精神”的真正含義。
《心》這部作品就是在日本不加選擇全盤西化的時代背景下完成的。夏目漱石對明治時代的近代化是外發的,而并非內發的本質進行了無情地批判。日本本應扎根傳統文化,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地推進日本近代化的進程,但日本卻偏偏無視傳統,一味地模仿西方的形式,忽略其實質,強行實施華而不實的近代化道路。在外發的日本近代化的過程中,傳統的倫理觀念體系瓦解,推進資本主義國家近代化的立身出世的觀念愈發強烈,這使得忠實個性并力求發展其個性的知識分子在新舊價值觀念激烈的沖突下陷入了思想混亂的境地。
《心》這部作品生動地刻畫了生活在明治時代中,機械模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生活模式的人們。這些人物可以劃分為兩類,一類是代表立身出世、國家主義思想的國權論者,另一類則是代表個性自由與解放、個人主義思想的民權論者。在《心》這部作品中,屬于前者的代表人物有“先生”的叔父和“我”的父親;屬于后者的代表人物則是“先生”和他的朋友“K”。
“先生”的叔父是個實業家,還當過縣議會的議員,在當時的日本,和政黨有裙帶關系的人都是想要出人頭地,屬于國家主義的典型代表人物。對于將“先生”的家產全部騙走的叔父,作品中是這樣描述的:“普通のものが金を見て急に悪人になる例として、世の中に信用するに足りるものが存在し得ない例として、憎悪と共に私は此叔父を考へてゐたのです。”叔父在“先生”的雙親死后,除了照顧“先生”的生活,同時管理“先生”的財產,甚至騙取侵吞其財產,并且“先生”的叔父為了達成目的,妄圖促成自己女兒和“先生”的婚事,最終被“先生”發現,叔父計謀未能得逞,婚事作罷。這時“先生”意識到叔父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了自己,這使“先生”感慨世態炎涼、世事險惡,感悟不能相信別人只有依靠自己才是真理,同時也感到無盡的悲寂和孤獨。像“先生“的叔父那樣,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的人是國家主義的典型代表人物,同時也是明治時代獨特的產物。
此外,“我“的父親是浸染在這樣社會氛圍中的一位普通民眾。“我”的父親對“先生”是這樣評價的:“父の考へでは、役に立つものは世の中へ出てみんな相當の地位を得て働いてゐる。畢竟やくざだから遊んでゐるのだと結論してゐるらしかった。”“我”的父親認為有用的人,就應該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但是因為“先生”沒有什么工作,在他看來,“先生”是個毫無價值的人,甚至將“先生”看做是和流氓相提并論的人。從這點來看,“我”的父親比較看重人是否出人頭地,從廣義上講,他也應該屬于國家主義的代表人物。
與國家主義相對立,“先生”是藐視立身出世主義,重視個人主義的知識分子的代表。作品中“先生”曾經批判那些被國家主義操控,有出人頭地意向的同級生:“実際先生は時々昔しの同級生で今著名になつてゐる誰彼を捉えて、ひどく無遠慮な批評を加へる事があった。”所謂出名,就是成為國家需要的人,即成為屬于國家主義的人。但是“先生”和他們不一樣,為了避開國權論的明治國家,他切斷和社會的一切聯系。于是,想要成名的同級生自然就成為了“先生”批判的對象。“先生”抵制當時其他民眾想要大有作為、出人頭地的社會風潮,為了自我的個性和自由,脫離俗世,所以“先生”是典型的非政治的個人主義代表人物。
另外,知識分子“K”也和“先生”一樣反對立身出世主義,是極度否定世俗欲望的禁欲主義者。“K”在年幼的時候,被送給醫生家做養子,作為獲得學費的條件,養父要求他將來也要成為醫生,“K”違背了養父的意愿,毅然放棄醫學轉而學習哲學、宗教,以致被父親斷絕父子關系。《心》中是這樣描述的:“元來Kの養家では醫者にする積で東京へ出したのです。然るに頑固な彼は醫者にはならない決心をもって、東京へ出てきたのです。”“K”是一個與將來成為醫生相比更加重視自己選擇的人。如果“K”選擇成為醫生,可以從養父母那里得到學費,輕松地學習,但是“K”并沒有逆來順受,反而放棄安逸的生活選擇面對苦難的現實。從這點不難看出,“K”在走一條和社會倡導的國家主義背道而馳的道路。也就是說“K”斬斷當時社會上盛行的立身出世的欲念,選擇走自己向往的道路,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講“K”也應屬于非政治的個人主義的代表人物。
綜上所述,屬于前者即國權論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和在社會上出人頭地而不擇手段,并且對國家主義思想堅信不疑的人,與此相對,一少部分的知識分子,不為國家主義衍生的立身出世思潮所惑,注重個性的伸張和自我的發展,脫離世俗觀念的這些人則屬于后者即民權論者。至此,《心》中人物形象的對立圖已經鮮明地呈現出來,同時代表一般民眾的“我”的父親和代表一部分知識分子的“K”和“先生”的三人的死所代表的對立的“明治精神”也顯現出來。明治時代是日本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跨進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中,必然會出現新舊思想的對立。如前所述,本文所研究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的對立正是這種時代特點的體現,而正是有這樣的對立,才使真正先進的思想在時代浪潮的沖擊下保留并持續發展,從而推動時代的真正進步。通過對文學作品中人物的對立分析,不僅展現了鮮明的人物形象和性格,也更加生動地展示了明治時代文學思潮的對立,也使大家更了解以急速推動現代化和完成國家統一為目的的明治時代。
[1]心[M].夏目漱石,著.林少華,譯.青島出版社,2005.
[2]夏目漱石全集[M].夏目漱石.巖波書店,1979.
[3]漱石と天皇制[M].伊豆利彥.有精堂,1989.
[4]夏目漱石を読む[M].小森陽一.巖波書店,1993.
[5]試論夏目漱石《我的個人主義》[J].李先瑞.日本研究,1998.
Analysis of the opposite of the figures in Natsume Soseki's "heart"
Xu J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Nanyang Henan, 473061, China)
Natsume Soseki's "heart" reveals the conflicts between civilization and traditional ethics in Mingzhi era under the lonely heart, struggle and pain.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 Japan blindly, the emergence of national interests above everything else,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state sovereignty theory and the rejection of nationalism, pay attention to the individuality and the freedom of the civil rights theory. This works in the my uncle, my father and "Sir", "K" are two opposite thinking of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opposite of the figures in Natsume Soseki's "heart",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heart"; my uncle; my father; "Sir"; "K"
I106
A
1000-9795(2014)04-092-01
[責任編輯:董 維]
2014-02-19
徐 競(1984-),女,山東人,從事日語精讀、日語聽力、日語語音等課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