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外語系 云南麗江 674100)
《生命的贊歌》英文原詩的理解和賞析
王 萍
(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外語系 云南麗江 674100)
朗費羅是美國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就是《生命的贊歌》,這首詩在結構、文體和修辭等方面都表現出一定的獨特性,短句和詞匯的使用讓這首詩迸發出活力。同時本文的宗教文化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從《圣經》中吸取了很多養分,而本文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帶給讀者許多鼓舞。筆者就結合本文的英文原詩,對其進行了理解與賞析。
生命贊歌;理解;賞析
亨利.W.朗費羅是美國著名詩人,是浪漫主義文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所創作的大量敘事詩和抒情詩等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朗費羅詩作的特點就是接近生活,同時具有十分真摯的感情。而《生命的禮贊》就是朗費羅的代表作,盡管這首詩的篇幅不長,但是卻包含人生哲理,數百年來膾炙人口。本文就對這首詩的英文原詩進行理解和賞析。
A Psalm Of Life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WHAT THE HEART OF THE YOUNG MAN SAID TO THE PSALMIST
Tell me not,in mournful numbers,Life is but an empty dream!- - - - -For the soul is dead that slumbers,And 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
Life is real! Life is earnest!
And the grave is not its goal;
Dust thou art,to dust returnest,
Was not spoken of the soul
Not enjoyment,and not sorrow,
Is our destined end or way;
But to act,that each to- morrow
Find us farther than to- day
Art is long,and Time is fleeting,
And our hearts,though stout and brave,
Still,like muffled drums,are beating
Funeral marches to the grave
In the world s broad field of battle,
In the bivouac of life,
Be not like dumb,driven cattle!
Be a hero in the strife!
Trust no Future,howeer pleasant!
Let the dead Past bury its dead!
Act,- - - - act in the living Present!
Heart within,and God o erhead!
Lives of great men all remind us
We can make our lives sublime,
And,departing,leave behind us
Footprints on the sands of time;
Footprints,that perhaps another,
Sailing oer life s solemn main,
A forlorn and shipwrecked brother,
Seeing,shall take heart again
Let us,then,be up and doing,
With a heart for any fate;
Still achieving,still pursuing,
Learn to labor and to wait.
這首詩是通過九個詩節來組成的,總共有36行。與大部分詩作一樣,這首詩也采用了比較傳統的抑揚格四音部以及四行詩節來組成。但是在音節方面這首詩是存在一定規則的:每一個奇數行中都是八個音節,而每個偶數行中都是七個音節;同時在這首詩的韻律方面也是十分整齊的,有著十分整齊的押韻順序。從詩歌的整體節奏來看,這首詩呈現出簡潔而干練的特點,在語言的使用上十分接近日常用語,給人通俗易懂的感覺,同時又做到了朗朗上口。
從詩作的不同小節內容來看:在詩作的第一小節中,通過對the young man的設想,其回絕了the psainist的布道,隨后他給出了自己的理由,按照原文來進翻譯,其意思大致為:沉睡的靈活如同死亡,事務有著與外表不同的真相。但是結合開篇可以對這兩句詩進行更為深入的理解,其含義是說沒有精神和斗志的人生雖生猶死。在詩作的第二小節中,繼續圍繞著第一小節展開敘述,結合后文可以看出,第二小節實際上是后文的鋪墊。從第三小節到第六小節,詩人依次給出了幾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其中第四小節是全文中色調最為黑暗的一節。第七和第八小節是與前文的第二小節呼應,這兩節中表現的是詩人豪邁的情懷,抒發了自己積極的人生態度,鼓勵人們更加注重自己的行動。詩作的最后一個小節是對全文進行的總結,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
從語音學的角度來看,這首詩的特點是音韻十分優美,有較強的節奏性,文章嚴格的按照韻律來進行安排。例如文章中的numbers與下文的slumbers;dream與seem;brave和grave;main和gain等。作者為了讓全文更加押韻,還故意的對一些細節進行了調整,例如說序言中的for the soul that slumbers is dead,為了可以和下文的number對應,詩人故意的將slumbers進行了置后。這樣,整首詩就形成了非常強的韻律感,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并且,詩人故意安排詩每一行的最后一個單詞是實義單詞,大多數都是重讀音節,例如sorrow、returnest等,形成了比較快的節奏,從而帶給讀者更多的力量。在詩的第二個小節中,詩人還特地的在tomorrow和today之間加了間隔符號,從而起到勸誡讀者的作用。這樣讀者就可以在朗讀本詩作的過程中形成短暫的停頓,從而加強對這一部分的理解。
從詞匯使用的角度來看,本詩作大都選擇了一些比較抽象的詞匯,例如life、soul、art、time和world、brave等,這些詞匯是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可以更好的環形讀者的情感。對全文的詞匯進行分析可以得出,本文的186個單詞中,名詞的比重為24%,多次出現的詞匯有life和heart、grave等,這些名詞的反復使用強化了本文的主旨。動詞所占的比重是14%,be動詞多大11次。這首詩與其他詩作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大量的使用be動詞來讓詞匯的使用更為簡單,從而更加通俗易懂,這與其他詩作更多的選擇較為晦澀的詞語有所不同。實意動詞出現了15個,其作用就是給人力量,放佛是對讀者形成了一種督促的效果,讓其抓緊利用自己的時間,千萬不要浪費時間。詩作中的形容詞比重為11%,大多數與人的喜怒哀樂有關的詞語,例如dead和sorrow、pleasant等。詩文中通過對dead和living之間的強烈對比來升華了主題,告誡讀者應該抓住自己活著的時間。同時,在詩文的最后還出現了大量的現在分詞,例如seeing和doing、sailing等,這些詞匯的使用表明動作正在進行中,表現的是人生處于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人不斷的去進行觀察和體會。
從本詩的語法結構來看,本文大都選擇了較為簡短的語句,整體結構比較簡單,同時在意思的表達上十分清晰,十分直接的表達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文章中大量短句的使用加快了節奏。例如lif is real!Life is earnest等短小而精悍的句子,讀起來給讀者很多力量。在詩作中我們看不到那種很復雜的句子,所以詩作是一氣呵成的,沒有設置懸念。
第四就是這首詩中修辭手法的運用,也頗具特色,帶給我們諸多寫作中的啟示。首先就是典故的使用,例如詩作第七行中的Dust thou art to dust returnes就是出自《圣經創世紀》的典故。此外,詩文第十三行中還引言了一句諺語art is long,life is short,但是為了配合全文的表達效果,對此進行了稍微的改動。其次就是詩文中出現的比喻句,第三小節中,詩文為And our hearts,though stout andbrave,still,like muffled drums,are beating Funeralmarches to the grave。是詩人是通過戰鼓被蒙住,來暗喻跳動的心臟,盡管勇士無所畏懼但是依然要面對死亡。第二處比喻則是在第四小節的后兩句中出現,說人應該要像戰場上的英雄一樣無所畏懼。第三處就是第六小節中的最后一句話,用沙漏在比喻時間。
對本詩的文化底蘊進行賞析,首先要理解該詩出現的時代背景,本詩創作于十八世紀末期,這時的美國是一個新興的國家,開始尋求經濟和政治上的獨立,并且隨著美國的工業化,出現了對西部地區的擴張,這個國家呈現出發展的樂觀主義精神。而此時浪漫主義已經席卷了歐洲各國,但是浪漫主義在美國的蔓延,結合了美國的本土特色,呈現出與歐洲浪漫主義的不同。美國的浪漫主義,更多的受到了宗教影響,我們也可以從朗費羅的詩作中看到基督教的情懷,所以朗費羅的許多詩作可以得到那個時代人的認同。
對這首詩的文化底蘊進行分析,實際上就是對這首詩的宗教底蘊進行理解。西方詩有濃厚的哲學基礎,同時又受到了宗教文化的深刻影響。這首詩也很明確的表現出了作者對宗教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從詩作的第一小節中,就提到了soul一詞,認為沉睡的靈魂等同于死亡,靈魂是圣經中從始至終貫穿的概念,從詩文的開篇,作者就在宗教上與讀者形成了互動。在第二節中的Dust thou art,to dust returnest也是在圣經中多次出現的概念,這樣頻繁的使用西方宗教中典故,可以更好的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在下面的第三小節中,又提到了Not engjoyment, and not sorrow,這正是美國清教主義的思想。而第六小節中的Act, act in the living Present !Heart within, and God o'er head,也可以看出受到了圣經思想的強烈影響。在圣經中人的一生都在期待得到救贖。在第九小節中,出現了Still achieving, still pursuing, /Learn to labor and to wait這樣一句,其中的labor和wait在圣經中都是具有十分深刻的含義的。從上述四點可以看出,這首詩和美國的圣經有著深厚的關系,與美國的文化和思想也存在一定聯系,正是因為和美國文化之間存在的關系,所以這首詩發表之后就得到了人民的歡迎。
除了本詩的文化底蘊之外,我們還可以對本詩的精神美學進行賞析,這首詩蘊含了強大的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并非是僅僅來自于詩人文字功底的,同時還來自于作者自己內心深處的精神力量。詩文中所體現出的生活激情鼓舞著人們不斷開拓前進。
結語:朗費羅的這首詩,闡釋了詩人對人生和死亡的認識,展示了出了詩人對生命的珍惜態度。他在詩文中提醒人們,不要過度的陷入過去和未來,要更加的珍惜現在。他在詩文中不斷的提醒大家要現在就行動,要用不折不屈的精神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1]陳曉春.淺析聽力理解過程的自動化[J].河南職技師院學報,2000(03).
[2]李愛琴.翻譯中的理解與表達[J].河南職技師院學報,2000(01).
[3]施佳勝,江光輝.試談翻譯中理解的誤區[J].安徽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2(01).
[4]杜文賢.談英漢翻譯中的誤譯現象[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04).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English poetry "Hymn of life"
Wang Ping
(The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Tourism and Culture College of Yunnan University, Lijiang Yunnan,674100, China)
Longfellow is a representative of USA romantic poets, which representative work is "hymn of life", this poem has shown a certain uniqueness in the aspects of structure, style and rhetoric, use short sentences and words to make the poem burst of vita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notation of religious culture is very rich, drew a lot of nutrients from the "Bible", and this spirit is the great power, give the reader much encouragement. The author combines the English original poem, has carried on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it.
Hymn of life; understanding; appreciation
I106.2
A
1000-9795(2014)04-0126-02
[責任編輯:董 維]
2014-02-09
王 萍(1983-),女,山東曹縣人,助教,從事跨文化交際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