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珊 李 佳
(武漢科技大學 湖北武漢 430065)
學分制下高校團建新模式研究
王 珊 李 佳
(武漢科技大學 湖北武漢 430065)
高校完全學分制的實施,對高校基層團組織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本文從學分制的特點入手,在學分制的大背景下,分析新形勢下團建工作受到的沖擊,以及改革的前途。通過闡述學分制與高校團建概念,比較了與學年制的不同,嘗試列出了一些新模式,當然由于每個學校的校情不同。所以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開展適應自己學校的團建模式。
學分制;團建;新模式
高校團建工作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現育人目標的重要的陣地。而青年人是社會主義的未來建設者與接班人,只有青年人具有堅定的政治方向,社會主義的未來才有希望。高校團建必須主動適應新教學管理制度,在新形式下,新情況下改革創新,才能夠更好的開展工作。學分制呈現出班級弱化,年級模糊,同班不同學,同住不同班的特點,逐漸打破傳統的班團設置,班團活動也因為學生時空的不同而難以集中開展。在這種情況下,集體榮譽感必然會削弱,個人意識,小團體意識增強。
1.基層組織體系難以健全:在學年制和學年學分制條件下,高校的團支部設置一般是依托行政班級而建立,這能夠較好地滿足團支部建設的工作需要。但實行了全面學分制,班級與年級概念淡化了,甚至消失,這使得難以確定基層團支部的基礎,而組織體系的不健全最終影響的是組織職能的不能有效而正常的發揮。
2.組織活動難以開展:原來屬于同一班的同學由于可以,自主選擇專業方向,自主選擇學習課程,自主選擇學習進程,自主選擇上課時間,所以原來依托班級而建立的團支部就很難再一個固定的時間與空間將團員組織起來。這無疑會對團員進行思想教育和管理,健全團組織生活,做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客觀上的障礙,也使得原來嚴密有序的共青團組織系統網絡在基層團支部建設上出現了薄弱環節。
3.團員評價、考核難以實施:原有的評價和考核是以班級的基層團支部為基礎的,由于上述兩種情況的出現,使得對團員的評議和考核很難以進行。團員分散較廣,出現的各類情況難以掌握,對團員的評價就缺乏客觀依據等。
學分制下不僅是對團建工作的沖擊更是一種機遇,只要與時俱進地做出適應學分制特點的改革,就可以在抓住這次新的機遇,將團建工作引入新的高度。下面提出幾個創新模式,當然每種模式有其特點,也有其局限性。
1.公寓建團。在空間上,公寓是學生聚集的場所,在時間上,學生課余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公寓,所以在組織活動上很方便。公寓作為學習,交流,娛樂的場所,可以在樓層或者宿舍里建立基層團組織,然后再在樓棟上設立團總支,進行團員的管理與活動開展。公寓團組織不僅對團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將組織衛生,就寢,安全等檢查與自查,并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提高自我管理與自我服務的能力。但是局限性在于活動宣傳難度比較大,因為得每個宿舍的去宣傳。性別過于單一,這樣就不利于男女學生完整性格的形成。
2.社團建團。高校中,學生社團一片繁榮,涵蓋面十分廣泛,基本上可以囊括學生的興趣愛好,也基本覆蓋了所有的學生。所以依托社團來開展團建工作,是一個團結廣大團員青年的合適平臺。社團建團的宗旨是加強社團的思想建設,在學生社團內部成立團支部,進行組織生活和團日活動,增強共青團在廣大團員中的影響和指導作用。他的優點是,團組織成員由于具有相同的興趣愛好或者特長,那么他們就有一定的共識,有了一定的凝聚力,那么團日活動會更好開展。
3.導師制。導師不僅要指導他們的學習,還要指導他們的生活。這種制度要求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導學”關系,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指導學生的思想、學習與生活。在指導期間,空間與時間上能夠將團員學生統一起來,而且由于頻繁接觸,集體榮譽感的形成,更加容易開展團學活動。但是由于師資的缺乏等客觀條件,一般在本科教育階段,少有高校能夠實現這種模式建團。
4.網絡建團。大學期間基本所有大學生都有上網的條件,所以網絡建團是適應當前形勢下的團建創新模式。即以專業、社團、宿舍或現有行政班級等為單位制作網站,通過學生注冊加入,參加網上活動從而實現網絡建團。它的特點是方便,快捷,虛擬化等。但由于教育形式局限于網絡,沒有現實的團學活動,不利于達到思想入腦,道理存心的效果,缺乏實踐性,不利于社會實踐能力以及活動能力的培養。
上述幾種形式要根據不同時期、不同情況具體對待,或者采用幾種結合起來起到互補作用。 總之,學分制條件下,團組織的建設是一項復雜又重要的工作,需要多方的支持,也需要從事高校共青團工作者努力。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教育加快改革的今天, 與之相適應的學生管理工作必須更好地發展完善起來。在這一過程中就要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注意到不同前提下的工作的差異,最大可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1]鄢玲,范冀.論高校學分制下的團學活動形式[A]//四川:四川師范大學,2007.
[2]王玉忠,謝志芳.適應學分制改革創新 高校團建模式[J].江蘇大學《教育與職業》,2006(18).
Study on the new mode of university group under the credit system
Wang Shan, Li Jia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430065, China)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lete credit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t forward the new challeng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In this paper,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edit system,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credit system, analyzes the imp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building work, and the future of reform. Through the elaboration of the credit system and college League construction concept, compared with the academic year system, try to list out some new pattern, of course because each school's situation is different. So it should be a concrete analysis of concrete problems, development model to adapt to their own school league construction.
credit system; group construction; new mode
G640
A
1000-9795(2014)04-0173-01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2-13
王 珊(1993-),女,湖北武漢人,武漢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