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婷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需求的增長,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質量上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截至2012年底,經政府相關機構及教育行政部門批準而成立的民辦普通高校達707所(含獨立學院303所),招生160.28萬人,在校生533.18萬人,我國民辦高校已經形成了與公辦高校爭奪生源的激烈局面。但從另一個側面看,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相比還存在明顯的劣勢:民辦高校相對辦學歷史較短,沒能積淀出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進而導致品牌競爭力不高,綜合實力欠佳。發展特色校園文化應成為民辦高校辦學戰略發展的重要任務,應予以高度重視。
文化的概念非常寬泛,要給其下一個完整而嚴謹的定義非常困難。據統計,許多學者從各自不同的學科視角對文化下的定義就有200多種。因而,我們在本文中把文化理解為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是人們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人類文明,它包括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簡單地說,文化就是在一定區域內人們所形成的具有顯著特征的精神面貌與思維方式等。
每一所高校在辦學過程中,為了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校師生整體文化素質、道德素質,而在教學與科研過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高校文化不但在學校自身的辦學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也是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力軍,它起著引領社會風尚,推動社會先進文化發展的作用。因此,高校文化與社會文化存在著緊密聯系,相互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通過對校園特色文化的研究來對高校校園文化進行深入探討。
在國際競爭中,各國已越來越重視對本國本土文化的重視,是否擁有強大、先進的文化已成為各國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從表面看,各國綜合國力競爭取決于經濟實力的強弱,但從深層次分析,我們就會發現這其實與文化有著極其緊密的關系。文化包含了一國的教育、科技、國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等,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它推動著這個國家整體素質的提高,對綜合國力的提升起到了助推的作用。一個國家的國民教育體系承擔著建設國家文化的重要職責,高校作為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弘揚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主旋律的主陣地。因此,建設高校文化也是我國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高校的數量與規模位居世界前列,每年向社會輸送大批的專業人才,為祖國建設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高校作為學校教育的最高端,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校園文化建設在高校人才培養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國民辦高校辦學歷史較短,文化積淀不夠,缺少具有特色的地方校園文化。而大學之大,并不在于大樓有多少,大樓有多新,大樓有多高,而是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深厚的校園文化。缺少校園文化的高校,也只是徒有大學之名,并沒有形成極具競爭力的品牌優勢。因此,民辦高校要想取得更好的發展,就需要提升自身軟實力,校園文化就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創建富有特色的校本文化可以提升民辦高校的辦學層次,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許多民辦高校管理者也意識到了學校文化的重要性,但在實際建設過程中卻呈現出以下一些共性問題:第一,許多民辦高校在學校文化的建設過程中與企業聯系相對較少,這是我國民辦高校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一個普遍而突出的問題,許多高校甚至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第二,民辦高校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對于學生精神層面的培養比較欠缺,過于注重學校物質層面的建設而忽略了精神層面的建設。第三,一些民辦高校的管理者對于高校文化建設認識不足。如將校園文化建設局限于學生的思想層面,將校園文化建設任務附屬于某一職能部門之下。由于受到學校自身辦學理念和客觀實際條件的制約,許多民辦高校并沒有將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學校發展的整體規劃中。因此,我們不難發現,許多民辦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存在著非連續性、非整體性的設計與思路,有些民辦高校自身硬件設施都無法跟上學生數量增長的規模,更無從談起自身校園文化建設的工作。第四,毋庸置疑的是,也有許多民辦高校認識到了自身文化底蘊的不足,也希望通過文化建設來提高學校的人文底蘊,也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但效果不甚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盲目跟風地模仿一些自身文化建設比較好的高校模式,而忽略了校本特色。學校特色文化的建設需要有自身的特點,每個學校的實際情況不同,不能采用“拿來主義”,否則反而會阻滯學校自身文化特色的發展。
高校與企業雖然屬于兩種不同類型的機構,在物質文化方面差異較大,但在精神文化層面卻有著可以彼此聯系的共通點。民辦高校的教學體制與公辦高校不同,他們的專業設置可以緊跟市場的需求,能培養出深受企業歡迎的中、高級人才。但由于許多民辦高校忽視了與企業的銜接工作,導致許多民辦高校畢業生踏入工作崗位之后,不能很好地適應工作,在實現學生身份向職員身份轉變的過程中遇到了障礙。因而,民辦高校應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將先進的企業文化融入高校相關專業的學風、校風建設中來,并且在實際教學中加強對學生職業道德的教育,讓學生能夠在高校學習的過程中盡可能多地理解不同的企業文化,進而形成學生自己的認同感,以便在未來的求職中,能夠更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企業的精神文化應該延伸到民辦高校文化中,兩者之間應緊密聯系,只有這樣,學校文化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
民辦高校物質文化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基礎,包括學校各種物質宣傳陣地、建筑物、教學設施等,對于這些物質文化的建設,許多民辦高校都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些具有校本特色的物質文化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通過有形文化的熏陶促使學生思想意識發生轉變,這也是民辦高校實現文化建設的最簡便有效的途徑。民辦高校通過建設這類物質文化標識,可以展現出其物質文化的發展程度。各民辦高校在建設物質文化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結合地方特色,采用因地制宜的審美原則,通過呈現學校的物質文化表達學校的辦學理念與校風、學風,形成富有特色的民辦高校文化。民辦高校應結合自己學校的優勢專業特點,選擇一些與該專業匹配的物質文化,如護理專業的可以選擇南丁格爾像、孫思邈像,師范專業可以選擇孔子像、陶行知像等。這些雕像設施都是高校文化的重要體現,當學生踏入校園時,就能夠體會到通過這些雕像傳遞出的學校特色文化,感受到一股強烈的文化氛圍,催發學生的榮譽感、自豪感。通過了解這些專業領域里著名人物的人格魅力,促使學生努力學習,奮發向上,修身律己,形成良好的道德風貌。
正如文化概念的紛繁復雜,難以窮盡,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也具有復雜化、多元化、系統化的特征,要想建設民辦高校文化這個長期而浩大的工程,既需要有全局意識、整體規劃,又需要能夠關注細節,注重各個環節緊密協調發展,做到整體與部分相協調,只有這樣,才能構建起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為了避免文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混亂局面,必須有一個文化建設理念進行統籌。在民辦高校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價值理念,要始終將物質文化建設與精神文化建設緊密結合,這樣才能構建一個多元化的民辦高校文化生態系統,才能夠真正突顯民辦高校的地方特色與時代特征,才能夠成為在校師生共同傳承和發展的文化傳統。對于每一所民辦高校而言,在建設高校文化時既要堅持高校文化所秉持的一些共性的東西,如育人、奉獻、進取等,也要針對各高校自身特點,結合優勢專業表現出更多的職業特征,如商科專業的誠信、護理專業的救死扶傷等,尋求高校與企業的銜接點,以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民辦高校可以組織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如舉辦各種知識競賽、愛國主義講座、法制思想宣傳等活動,從而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進行正確引導。此外,學校還可以通過組織社團或心理輔導活動,提升學生的抗挫折能力,有效緩解學生在學習和工作過程中所產生的壓力和面臨的窘困境地。學校還可以組織各種類型的專業技能比賽,給學生們提供一個平臺去施展自己所學專業的知識與技能,通過競爭性的比賽可以進一步提高他們對所學專業的認識,進而提高他們對專業學習的興趣。在校慶日、畢業季、教師節、元旦等具有紀念意義的節假日,學校也可以組織開展不同主題的文藝匯演、晚會等,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各種文體活動,并通過這些活動構筑學生積極的心理狀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在生源爭奪也愈發激烈的情況下,民辦高校要以特色文化建設為先導,切實提升學校的品牌競爭力,打造核心競爭力,促使校園文化逐漸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同時,民辦高校必須意識到,特色學校文化建設離不開高校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參與,離不開民辦高校學科體系建設的逐步完善。因此,民辦高校應更新觀念,通過多種途徑去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學校文化,從而實現民辦高校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