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遠喜 邢海東
當前,我國傳統碩士研究生教育已無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為了解決人才結構的瓶頸問題,自2009年起我國開始招收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類別達39個,其中全日制工程碩士招生專業領域達40個,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單位數、招生規模數均超過其他專業學位類別。在研究生教育改革過程中,關于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的相關研究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和積極的現實意義。
人才培養應遵循教育客觀規律并體現教育的本質屬性。首先,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作為研究生教育的一個類別,理應體現研究生教育的本質屬性。洪堡認為研究生教育應將科研、教學與學習相統一,教師的作用在于使科研活動成為一種教學模式,學生則是將科研活動轉變為一種學習方式。其次,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畢業去向主要是相關工程領域,因此也應屬于高等工程教育范疇。關于高等工程教育,美國工程師教育與使用委員會認為,工程就是將數學或自然科學應用于科研、開發、設計、制造、系統工程或技術操作,以創造或提供目的在于使用的系統、產品、工藝流程或技術性服務。工程教育的任務就是培養工程技術人才,使之具備正確判斷和綜合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具備良好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以及組織管理能力;懂得如何處理工程技術與社會發展間的復雜互動關系;學會終生學習的能力與習慣,能勝任跨學科的合作和多變的職業領域。最后,畢業生將來主要是從事某一行業領域的技術或管理工作,職業目標是各類各級工程師,因而也具備職業教育的屬性。職業教育則是指對受教育者施以從事某種職業、專業或行業領域以及某種職位工作所必需的知識、技術、能力、素質的培養與訓練,體現較強的職業性和專門性特征,通過職業教育獲得的能力與素質具有較強的遷移特性。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應充分體現上述三類教育屬性。
人才培養目標與教育功能是相關聯的,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教育過程是將社會的知識、生活方式、行為規范、意識形態內化于教育對象,通過培養人來為社會服務,促進社會發展,使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與社會發展相統一。我國高等教育法規定,碩士研究生教育應當使學生掌握本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系統的專業知識,掌握相應的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科研工作的能力。因此,基于社會對人才的客觀需求,全日制工程碩士的培養目標應是掌握某一專業(或職業)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性復合型工程技術與管理人才。而基于學生個體全面自由發展的需要,其培養過程應注重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塑造學生的科學和人文精神,滿足學生個體多樣化需求,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力和創新力,使其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
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體系應結合其教育屬性和培養目標進行重新建構,但是在實際培養過程中存在課程方案制訂不合理和師資建設缺位的問題。培養方案僅是將傳統的學術碩士培養方案與在職人員攻讀工程碩士培養方案進行整合、刪減或重新組合,沒有系統地構建符合全日制工程碩士自身特點的課程體系。在師資隊伍方面,師資短缺是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質量與規模提升的瓶頸因素,校內現有師資未能很好地適應全日制工程碩士的培養需要,教師觀念有待轉變,教學能力有待提升,教學方式有待轉換,校外教師資源也沒能很好地吸收與利用。
科研訓練是研究生教育所必需的環節,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也不例外。由于科研工作對學校聲譽、辦學經費、教師切身利益的影響越來越大,高校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進一步凸顯,教師越來越重視項目的獲取和科研經費的提升,而對科研育人功能則認識不足,存在弱化趨勢。由于院系、學科的保護主義,校內科研資源的共享度不高,跨學院、跨學科、跨領域的聯合科研訓練機制有待建立,復合型和工程型人才的培養只能是“紙上談兵”;部分導師對學術型和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區別缺乏客觀認識,工程碩士研究生的科研訓練相對薄弱。
實踐教育方式一直為高校所關注與提倡,提出了很多觀點、思路、模式,但缺乏落實。由于制度、經費、資源等方面的限制,實施過程只注重概念的創新、形式的搭建而缺乏實際的行動和成效。譬如“雙導師制”,由于制度、知識產權保護以及有效激勵措施的缺失,校外導師的參與積極性不高,“雙導師制”只限于填寫表格材料,流于形式;而建立的多種形式的聯合培養與實踐基地,如“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實踐實習基地”等,往往也只滿足于“簽個協議、掛個牌子、湊個數字”,如何推動還缺乏具體方案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薛天祥教授明確提出檢驗邏輯起點是否科學的三個基本條件:邏輯起點必須是研究對象最基本、最普遍的現象;必須與歷史起點相一致;必須蘊含整個體系發展過程中一切矛盾的“胚芽”。目前關于高等教育邏輯起點的代表性觀點有“知識”“高深學問”“高深專門知識教與學的活動”等。知識和高深學問的出現要遠早于高等教育的誕生,因此與研究對象歷史起點不一致。高等教育屬于一種社會活動,而將知識或高深學問作為邏輯起點無法體現高等教育的本質現象。縱觀高等教育發展史,我們發現高深專門知識的教與學是高等教育誕生之初最基本的活動,有教師、有學生、有教與學,并存在教的供給與學的需求之間的矛盾,由于人類對知識需求的無限性導致教與學的矛盾永遠存在且貫穿于整個高等教育發展歷程。因此,將高深專門知識的教與學作為高等教育的邏輯起點還是比較貼切的。
既然高深專門知識的教與學是高等教育的邏輯起點,人才培養主要是通過教與學的活動來實現,而高深專門知識具有歷史局限性,為了保持教學過程中知識的高深特征,高校還需要不斷進行知識的探究與創造,從而衍生出高等教育的科研職能。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實用主義哲學的興起,人們開始思考高等教育的存在價值和功能,于是高等教育的社會服務職能也被明確提出,高等教育的三項職能基本確立。通過對高等教育邏輯起點的內涵分析,我們發現傳授高深專門知識是高校進行人才培養最基本的手段,探究創造高深專門知識是人才培養的內在需要,而傳播應用高深專門知識既是知識價值實現的客觀要求,也是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完善理應充分體現高等教育邏輯起點的內涵,并在其指引下積極探究符合高層次人才培養客觀規律的培養方式和路徑。
基于全日制工程碩士教育屬性和培養目標的分析,全日制工程碩士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理念、培養模式、質量標準和師資隊伍等方面與傳統學術型碩士不同,應突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自身特色。針對培養過程存在的實際問題,基于高等教育邏輯起點的啟示,高校應對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進行合理定位,深入研究和準確把握全日制工程碩士的教育規律,創新教育理念,改革培養模式,充分發揮高校三項職能的人才培養功能。
課程是從事人才培養和教育活動的基本單元,涉及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安排,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就是教學。課程設置的合理與否,質量的高低以及實施是否有效,都直接關系到高級專門人才的質量。全日制工程碩士作為新的碩士培養類別,其課程體系需要重新設置與構建。首先,作為研究生教育,全日制工程碩士課程無法與傳統學術型碩士課程完全割裂,其專業領域與學科門類具有較強的對應關系,可設置學科性、探究性的基礎理論課程;其次,作為高等工程教育,應選擇相關學科衍生的工程技術類課程;再次,結合行業實際,選擇體現行業特色和發展趨勢的應用性課程;又次,結合學校實際,設置集中體現高校在相關學科、領域、行業自身特色的校本課程;最后,結合學生個人職業發展的需要,設置一些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執業能力、實踐創新力的職業課程。此外,根據學科、專業以及行業領域的進展情況,對課程實施動態管理,堅持“經典課程”與“流行課程”有機結合。結合全日制工程碩士的教育特性,配備能夠勝任其教學要求的師資,積極籌集教學資源,合理安排教學計劃,科學選擇教學方式,注重運用團隊學習、案例教學、現場教學、模擬訓練等方法,重視對教學過程的管理、服務和質量評價,確保教學質量與效果。
通過追溯科學研究職能誕生之初的原始意義,我們發現科研最早是用來解決學的需求無限性與知識的歷史局限性之間的矛盾,科學研究是人才培養的內在需求。科研成為大學的現象誕生于19世紀早期的德國,大學教師成為研究工作者,他們在教學中利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而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科研活動中來,和教師一同探究真理。科研既是一種教學模式也是一種學習方式。將科學研究引入教學過程是高等學校教學的一大特點,也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的一項重要措施。在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過程中要重視科研工作的人才培養功能,科研不是學術型碩士的“專利”,工程碩士也需要探究型的教育方式,但其應側重于實際工程問題的解決和工程技術的革新。對于大量來自實際工程領域的課題,學生應積極參與,在科研訓練中培養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打破院系學科壁壘,鼓勵學生參與多學科的工程課題研究,在訓練中形成“大工程”理念,有效利用高校內部的研究所和實驗室平臺,加強與校外企業、科研機構的合作,積極利用校外工程研究中心的資源,通過校企合作的形式共建研發中心,通過相關平臺的建設與利用來實現科研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
社會服務作為高校的第三項職能,體現了高等教育的“政治論”哲學觀。雖然高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也間接服務于社會,但明確提出服務社會是高校基本職能中的“威斯康辛思想”,它打破了大學的傳統封閉狀態,努力發揮大學為社會服務的職能。高校與社會生產生活的聯系更為廣泛和深入,高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也逐步與社會生產生活實踐緊密聯系,人才培養不僅是學生掌握高深專門知識的過程,還是學生將掌握的知識應用于具體實踐活動,是充實知識、發展能力和培養實際應用技能的過程。在培養過程中,充分的、高質量的專業實踐是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質量的重要保證。高校應加強與其他社會力量合作辦學,與用人單位建立聯合培養機制,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積極運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服務社會,同時在社會服務過程中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縮短未來的就業適應期。目前我國高校廣泛實施的“產學研”或“政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將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等社會組織與高校有機整合在一起,進一步促進高等教育價值的實現。
通過對高等教育邏輯起點的探究得知,人才培養是高校最基本的職能,高校的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也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徑。在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過程中,要緊扣全日制工程碩士的教育屬性,圍繞全日制工程碩士的培養目標,堅持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并重,在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環節進行漸進改革與大膽創新,主動轉變觀念,積極建立和完善相關機制,充分利用一切資源,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做到既要有想法,更要有行動,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培養合格的高層次應用性復合型專門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