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崗 陳志新
我國1953年就開始開設英美文學及相關課程,英美文學是我國高校英語專業高年級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在英語專業課程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英語專業的教學越來越強調培養學生英語技能,忽視學生整體文學素養的提高,學生似乎被培養成了一個個語言表達與翻譯的機器。他們不愿靜下心來潛心閱讀與研究文學名著,使英美文學中所蘊含的巨大寶藏未能得到有效發掘。與此同時,英美文學課程有被邊緣化的跡象。這樣一來,“英語語言教學便走進了一條死胡同”。①2000年,教育部頒發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規定文學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通過對《大綱》的解讀可發現,英美文學課教學在提高學生的語言基本功,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筆者結合教學實踐,主要就英美文學教學與學生人文素質培養問題進行了認真研究。
英語專業學生在低年級時主要學習精讀、泛讀、語音、語法、聽力、口語等方面的基礎課。在基礎語言學習階段,英美文學原著作品的閱讀與欣賞是學生學習外語的一個必要階段和有效途徑,這是因為文學原著作品代表了英語語言的精華,文學欣賞會直接有助于學生英語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經過兩年的基礎學習,他們在高年級的學習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英語閱讀與分析能力。于是在三年級的時候,學生開始學習英美文學方面的專業課程,進而用英語來閱讀與分析經典文學作品。通過英美文學課上教師的系統講解與學生課下的批判性閱讀,學生可以走進一個英美文學作品所創設出來的文學語境,在這個文學語境中,學生可以提高語言運用技能,增強自身對西方文化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進一步提高文學鑒賞力及其審美的敏感性,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獲得一種感受、認知生活的能力,從整體上促進其人文素質的提高。所以,英美文學的教育價值就體現在夯實學生的英語語言水平,通過使學生掌握英語文學和文化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以及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健全的人格上。
英美文學就像一面鏡子,反映了英語民族的歷史與文化,詮釋著人們追求真、善、美的歷程。英美文學作為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對人的人文素質培養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人文素質體現的是以人為中心,推崇覺智,追求美好,重在達就良善,實現浪漫情懷,向往健全完美的人格等價值理想。它包含著對人的生存價值、人性的提升、人類的前途與命運等終極關懷的關注,這種關注都非常鮮明地體現在眾多英美文學的作品中。比如在英國詩人雪萊的詩劇《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中,普羅米修斯為了拯救人類,從天上偷來智慧之火,把科學與生產技能教給人類。象征人民壓迫者的朱比特竟將普羅米修斯抓來鎖在高加索山上處以酷刑;堅貞不屈的普羅米修斯象征了資產階級革命派和人民大眾,他們齊心協力,堅持斗爭,終于掙脫枷鎖,推翻皇權,并迎來了人人平等、相親相愛、自由自在的美好生活。再如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作品《哈克·貝利芬恩歷險記》就是從一個孩子的視角出發,在充滿童趣的書中表達了他的人文主義思想。小說通過哈克和吉姆追求自由的冒險經歷,譴責了種族歧視和蓄奴制。哈克在與黑人吉姆逃亡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了同情心和正義感,全力去幫助吉姆爭取自由,他從帶有偏見、無知和迷信到在生活中磨煉成了見多識廣,有健全人格和無私品質的完全意義上的人。通過學習這些經典的英美文學,學習者可以深化對人的生存價值的認識,提升對人性的思考,從而進一步關注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的人文素質會得到進一步升華。
正是因為英美文學的教育價值和其中所蘊含的人文因素,我們有必要在英美文學的課堂上充分挖掘它的內涵能量,通過積極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夯實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而在我國,英美文學課的傳統教學模式是教師在課堂上從頭講到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言堂”,而學生只需認真聽講、做好課堂筆記,被動接受,是完全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這種應試教育下所特有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教師沒有給學生留下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入的、富有創造性和想象力的思考空間,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感情、智慧、想象力、原創力以及審美意識,都會在這種刻板、僵化的教學模式中消失殆盡。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高校教學中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日益暴露出它的缺點和不足。如何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使英美文學課成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有效途徑,已經成為英美文學教師應該認真研究的課題。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運用下述教學環節和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英美文學課的教學效果,充分挖掘這門課的潛在能量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1.采取研討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思維。從宏觀方面來講,文學關系到四個要素:作家、作品、讀者和作品反映的世界。因此,文學不是一般狹義上的語言藝術形式,它是對復雜社會生活的超級濃縮,是不同人生際遇的文本呈現,而文學作品則是作者對人生的感受和思考的記錄,作者通過文學作品的人物、情節、場景、敘事角度、主題等來呈現出他的世界觀。授課教師需要要求學生進行“體驗式閱讀”,即“充分發揮閱讀者的主體能動性,使閱讀者用自己的情感態度對閱讀內容進行深切的感悟,獲得真切鮮明的感受,從而深刻理解閱讀內容、培養體驗能力”。②要讓學生在讀中得到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文學作品基于現實又高于現實。作為讀者的學生只有把個人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融入作品所呈現出的世界里,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題,才能領悟作品所反映的文化意象。因此,教師在授課時應采取啟發式、引導式的教學方法,喚起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感受體驗,而不是一味地給學生進行高度的概括與總結,讓學生死記硬背有關條文。采取引導式、啟發式教學,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語言大師鮮活語言的同時,學會從文學作品中體驗人生、認識社會,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與評判能力。
當代大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對很多問題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在英美文學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并不喜歡被動地接受教師為他們梳理好的條文。他們也想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并對自己感興趣的作品發表見解。為了滿足學生的表達需求,教師應該組織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課堂討論,首先要求學生課下認真閱讀指定的原版作品,然后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就所讀作品發表見解并進行小組討論,使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文學課堂中來。比如:在學習美國文學史后現代主義小說《麥田的守望者》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采取以下四步組織教學:第一步,要求學生將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尤其是青春叛逆期的經歷做一下梳理,并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分享。第二步,教師在課堂上將《麥田的守望者》課文內容簡要介紹給學生,并與他們一起閱讀重點段落。第三步,請同學們自己來歸納這部作品的主題。第四步,要求同學們將自己青春叛逆期的經歷與小說的主人公霍爾頓的經歷進行對比,并闡述作為年輕人怎樣才能更好應對自己在成長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苦悶彷徨、孤獨厭世的精神世界,如何正視一個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征。通過采取上述教學方法,小說主人公的經歷和思想在學生中會引起強烈的共鳴,通過這樣的分析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小說主題的理解,他們對書中所描寫的世界和對他們所面對的真實社會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全面。這樣的教學方法有效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他們的參與意識。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將自己在鑒賞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獲得的感悟用文字表達出來,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
2.融合文、史、哲和心理學理論,利用跨學科知識提高學生的文學分析能力。學習英美文學作品并不只是一個簡單的閱讀與文本分析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更重要的是將文學作品中所包含的與文化相關的深層次東西挖掘出來,這些深層次東西主要包括:價值觀念、禮儀習俗、社會制度以及西方的心靈史和思想史的發展歷程。”③要深入理解英美文學作品,就必須了解有關的西方哲學、史學和心理學理論,在英美文學教學過程中,通過具體文本分析,把現代西方文藝理論有機滲透進去,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精髓和要旨。比如要深入理解英國作家勞倫斯的《兒子與情人》,就必須知道弗洛伊德的“戀母情結”說,依托這個學說來分析兒子保羅與母親莫雷爾太太的關系;要理解美國現實主義作家德萊賽的《嘉莉妹妹》,就必須要理解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觀點以及社會達爾文主義者赫伯特·斯賓塞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觀點;要理解英國意識流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到燈塔去》,就必須了解有關女權主義的一些基本理論和女權主義關于女性的解放史的不同階段劃分。不同的文學分析理論為學生理解文學作品提供了不同的認知方式,有利于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新的思維模式,他們會在不同的思維和審美體驗中有新的收獲。
3.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加強培養學生的文學分析能力。課堂上的啟發式教學雖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但只憑課堂上有限的時間還不足以發揮出英美文學的育人功能,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文學分析能力,將文學課學習拓展到課堂之外。“教師應該積極地向學生講授欣賞作品的方法,在閱讀作品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作品的主題、情節、人物、語言、敘述角度等等。”④教師應鼓勵學生讀完整的作品,而不是只閱讀作品的節選部分,只有認真讀過一部完整的小說或劇本之后,學生才能對該作者的創作思想有真正的了解。如果教師能夠進一步引導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寫出讀書心得,毫無疑問,學生在撰寫心得的過程中就可以進一步深化對文學作品的理解。
[注釋]
①孟東紅.論英美文學教學的多重效應[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6(9):101.
②王麗敏.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意義和途徑[J].河北邯鄲學院學報,2005(10):89.
③唐祖敏.古代文學教學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6(1):38.
④程愛民.關于我國高校英美文學教學現狀的調查報告[J].外語研究,20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