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張孝軍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徐州 221116)
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大學英語分組合作學習的實現機制
李 莉 張孝軍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徐州 221116)
多元智能視角下的大學英語分組合作學習的實現,應該具備明確的目標定位、應該在此基礎上有所擴展,學生在人際交往、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個體解決問題分析問的能力、自我認知與發展等方面有所涉及;組織過程嚴密,創設多種多樣適宜的、能夠促進每個學生全面充分發展的組織策略,選取適當策略和評價方式,實現分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習效果。
大學英語;分組合作;多遠智能;實現機制
1.激發學習動機,提高英語學習效果。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的大學英語分組合作學習,應該從學生的自身需要、智能結構、性格差異、志向水平、價值觀以及學生的焦慮程度等方面入手,“促使學生產生合作學習的需要和意向,采取集體獎賞的強化手段,將外部強化轉化為學生的自我獎賞,提高學生參與互助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1]并將激發學生的合作動機、提高英語學習的內動力作為教學目標之一。
2.肯定差異,使每位同學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要求,肯定學生個體在英語學習風格、能力、策略、方法等方面的差異的前提下,努力創設情境化、主體化地教學環境,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最佳發展。
3.為個性特長、多元智能展示搭建平臺。Rodgers(2000)認為,“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已經成為21世紀外語教學的一種趨勢”。[2]我們可以預見一個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和多元化的外語教學新理念正在逐步興起,以“學習者多元智能為中心的人本主義外語教學思潮方興未艾,為此多元智能理論的廣泛傳播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何高大,2002)[3]。
多元智能理論所秉持的新型智能觀對英語教學的啟示可概括為兩句話:“通過多元智能而教”和“為多元智能而教”。大學英語教學應該本著“通過多元智能而教”的指導思想,在不改變班級授課這一大環境的前提下,通過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方式,使不同智能類型的學生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機會。
實施多元智能視角下的分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內容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本研究認為多元智能視角下的分組合作學習應該包括:言語-語言智能、人際交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自我內省智能、身體動覺智能;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學習、展示目標智能和支持性智能。
步驟1:選題及分組。分組前征詢同學的意見,依據學生學習興趣、愛好、能力、特長、英語基礎交叉組合的方式構建小組,即所謂的“異質分組”,分組的實施策略是“學術辯論法、同伴合作法”。之所以如此分組,是基于兩個原則。一是優勢智能交叉原則,二是任務分配控制原則。每組設小組長1名,負責記錄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遇到的問題、討論學習的結果;組員3-4人不等,每位同學都有其任務。步驟2:計劃學習過程。分步驟依次合作討論學習上述提出的問題,順序為詞匯——語法——句法——翻譯——課文理解。內容涉及到學習材料中聽、說、讀、寫、譯、文化習俗、交際運用等各方面。步驟3:組內辯論與合作。確定提出的問題之后,開始在小組內搜集信息、分析資料、提出觀點,小組成員討論、交換、澄清各自觀點,小組長記錄討論結果和不同觀點,最后達成一致意見。步驟4:組間辯論。不同小組對討論后仍存在質疑的問題向其他組尋求幫助,開始組間討論,之后進行組內信息反饋、理解與概括總結。步驟5:指派學習成果展示代表。每個小組總結匯報通過討論存在異議的語言點,小組成員涉及他們將要報告的內容和展示方式并指派在聽說讀寫譯方面有特長的組員進行講解展示。步驟6:學習結果展示。展示階段主要通過小組指派代表,教師指派講解段落,在前臺向全班同學講解展示該段落內討論學習結果。教師控制講解時間,在其他小組成員提出不同理解和異議時,組織全班展開討論,最終達成一致意見。步驟7:學習結果評價。教師與全班學生共同討論有關他們學習問題、總結學習過程、所做工作和情感經驗的反饋,對整個分組合作學習進行客觀評價。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不同的智能領域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過程,并使用不同的符號系統。因此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而有所不同”。[4]
1.組內對話。對于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來說,班級人數眾多,在教師呈現對話內容后,若讓每個學生都獲得發言的機會;另外,就是大學生思維開闊,見解豐富,彼此間擁有共同的群體語言。通過傾聽別人的陳述,他們會主動思考、反省、總結、揚長避短,會使用更加精煉準確的語言表達自我觀點。2.同伴合作。在教學中開展拓展性的小組活動,將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分配一些學生只有通過合作才能完成的學習任務,給予學生一定的合作機會。每個成員承擔不同的學習任務,在規定時間內將學習成果展示給同伴,其他成員在聽取匯報結果時,結合自身理解進行總結。在總結的過程中,每位成員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見,供同伴討論。3.學術辯論。在辯論之前,小組成員要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小組贏得辯論這一目標,作為他們英語學習的外部驅動力,促使他們從資料的搜集、整理、歸納、選取到辯手的確定都要全身心的投入,進而不知不覺的轉化為學習英語的內動力。
首先是“交際教學法”[5]。語言本身是交際工具,而語言教學的過程也應該是一個交際的過程,交際的主體應該是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他們之間的相互性和積極性交際互動是課堂教學的重點所在。其次是“社團語言學習法”[6]。語言教學是一個社會過程,語言體現的是人的交往;人的交往是雙向互動的,教學不應該被看成是信息的簡單傳遞,學習者之間的交往是平等的,主要是感情交流。
(一)組內互評。評價的內容不再局限于英語語言知識的識記,也包括合作學習過程中個體表現出來的參與程度、互動情況、多元智能的展示情況等。為了避免同學自測過程中礙于種種原因,未能真正對他人進行測試,組內個體評價設置獎勵分,即:如果有同學的得分高于教師預定的標準分后,將會獲得一個獎勵分。這樣個體總體評價得分將由個體得分和獎勵分數組成。為了避免出現整個小組成員的分數都高于標準分后無法區分高低的現象,特別設立小組獎勵分,即在每個小組成員加分以后,再給這個小組團體一個獎勵分。同時還要避免所有小組成員為了獲得小組獎勵分,而故意給同伴打高分的現象。這個時候教師要根據小組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的切實表現給出標準分。既要給積極互動、熱情發言、廣泛參與的同學以肯定,也要防止有個別同學渾水摸魚,這樣既能保證學生之間的積極互動,又能保證每個人都能獲得相應的得分。
(二)小組團體評價。每個小組成員必需積極投入學習討論,并展開互助;進行討論時,彭勵大家暢所欲言,杜絕出現“小權威”現象,即:討論后,某個成員的見解阻礙其他人的發散式思維,確立所謂“最佳答案”。按照得分高低依次給每個小組設置不同等級的獎勵分,作為學期考核的評價依據。在每周或者每個學習階段后進行一次小組內個體評價和小組團體評價,最后作為發展性、形成性評價的依據。
(三)建立學習檔案袋?!皩W生檔案袋是教師或學生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有計劃地、系統地搜集反映學生的努力、進步和成就的材料匯集”,包括學生的作業、課堂表現,合作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同學的評價、自我評價、獎懲情況等,“它們是評價學生努力程度、進步程度、學習過程的依據”。[8]“評價過程中,運用質性描述與分數等級相結合多種評價方式進行評價,這樣能夠做到針對每個合作學習小組和小組中的每個學生的合作行為進行評估”。[9]
[1]王紅宇. 合作學習理論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J].比較教育研究,1992(02):23-25.
[2]Rodgers,T. Methodology in the New Millennium[J]. Forum,2000:2-12.
[3]何高大.現代教育技術與現代外語教學[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89.
[4霍力巖.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及其主要依據探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0(03):38-43.
[5]夏紀梅.現代外語課程設計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31.
[6][英]理查德(Richards, J. C.), 羅杰斯 (Rodgers, T. S.).王才仁 導讀. 語言教學的流派[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F20.
[7][英]理查德(Richards, J. C.), 羅杰斯 (Rodgers, T. S.).王才仁 導讀. 語言教學的流派[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128-141.
[8]薛榮.多元智力理論視野下的外語教學評價[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6):90.
[9]陳蕓.論合作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實踐[D].福建師范大學,2003:50-56.
The realization mechanism of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of university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Li Li, Zhang Xiao-jun
(Jiangsu Building of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 Xuzhou Jiangsu, 221116, China)
The realization of university English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s in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should clear the target orientation, should be extended on the basis of this, students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individual student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elf cognition and development ability, etc.; close organizational process, create a variety appropriate, can promote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for each student fully development, 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strategie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implement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s,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ect.
university English; group cooperation; far intelligent; realization mechanism
H31
A
1000-9795(2014)04-0352-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2-10
李 莉(1978-),女,江蘇徐州人,講師,從事英語語言文學方向的研究。張孝軍(1977-),男,江蘇徐州人,講師,從事教育管理、學生事務管理、課程與教學論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