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榮
(佛山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佛山 528000)
創新視角下珠三角經濟的改革發展
——以佛山為例
陳秀榮
(佛山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佛山 528000)
黨的十八界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珠三角,在全國經濟生活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近年來在內部轉型升級和外部金融危機的雙重考驗下,其優勢地位正在日益消弱。本文以佛山為例,對珠三角地區如何抓住歷史機遇,通過全方位的創新來實現經濟的二次騰飛進行分析和探討。
珠三角;創新;經濟;改革
(一)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產業占很大比重
改革開放來,珠三角地區承接了大量的“三來一補”型勞動密集型產業,以佛山來說,2012年全市生產總值6709.0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191.01億元,其中,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合計達1141.87億元,占比僅為27.25%。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的產業結構很難支撐逐漸上升的勞動力成本;同時,受生產要素成本制約很嚴重,原材料市場的起伏波動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產甚至生存,致使珠三角產業的國際市場依存度高,國際競爭力日漸消弱。
(二)總體經濟活力趨于下降
改革開放初期,珠三角各城市之間的商品、資本、人員和信息合理流動,生產要素得以優化配置, 形成了以優勢互補為基礎的跨境生產貿易體系,加快了珠三角地區的工業化進程。但是,在經濟全球化和內地城市化、新型工業化、市場化等因素推進下, 這一傳統模式受到干擾,合作伙伴演變為競爭對手。城市分工與產業整合混亂,重復投入,生產要素成本上升,加工貿易產業萎縮,資本升級,產業轉移,對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三)土地資源儲備不足
珠三角區域面積41698平方公里,不及長三角的一半,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推進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工業用地十分緊缺,據統計,廣東省土地儲備將在40年后全部用光。而目前廣東的未使用土地也大分布在珠三角的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土地資源的日漸匱乏,致使部分優勢項目無法落地生根,長此以往必將影響珠三角乃至整個廣東省的經濟發展。佛山的土地儲備問題更是促襟見肘,好在當地政府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創新了發展思路, 果斷淘汰老舊工業,充分挖掘現有土地潛力,提高單位土地的產出值,探索土地開發利用的新途徑,騰籠換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四)產業關聯度、分工協作水平低下
珠三角經濟的分工大多以橫向為主,縱向的一體化發展還不明顯。所謂企業集群也僅僅是同類產品的生產企業集聚,企業間缺乏產業分工協作,產業同構率高,區域內和服務趨同化,企業之間依存度低,不能通過配套協作形成的基礎堅實產業鏈。如佛山順德區樂從鎮的家具產業、南海區西樵鎮的輕紡、大瀝鎮的鋁材等鎮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基本上,這些專業鎮只承接產業鏈條中的一段,縱向整合度不夠,容易受外部環境的牽制。
(五)企業的自主性、可持續性及生命力弱
珠三角民營企業遍地開花,在佛山,2012年民營經濟增加值4088.48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0.9%,超過其它形式所有制增加值的總和。在這些企業中,家族企業占有很高的比重,其對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集群的產生和壯大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但這些企業的地方色彩較濃厚, 家族企業天生的狹隘性會隨著企業的發展和擴大逐漸顯現。
(一)發展模式創新:穩步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三十多年前,珠三角地區把握住了國際上產業轉移和要素重組的發展機遇,引進、承接了來自歐日韓等國和港澳臺地區產業的轉移,促進了經濟的大繁榮大發展。由于時間的推移,這些有著輝煌貢獻的“三來一補”的發展模式,由于處于產業價值鏈低端,以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環境和土地資源的耗費過大,受外部影響較大,對珠三角制造業向高端發展產生了嚴重的阻礙。故此,對于珠三角的制造業來說,創新發展模式,推進產業升級勢在必行。產業轉移是區域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和必經之路。廣東省較早就注意到這個問題。
(二)技術創新:靠自主創新立不敗之地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提出,珠三角地區要提高產品的自主創新能力,引導企業加強自主創新,在整個珠三角區域內構建開放型域創新體系。實際上,像廣州、佛山、深圳、中山等城市,已經用實踐證明了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由于在強化自主創新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方面下手早,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機中能做到從容不迫。長期以來,佛山市十分高度重視自主創新能力的培育。同時,佛山市還大力研發環保節能產品和發展新興產業,開發新領域、創新新技術,提升城市和產業競爭力。
(三)區域合作機制創新:打通區域經濟發展“經脈”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領域“單打獨斗”現象普遍。然而,這種發展方式不斷受到新情況的挑戰,帶來產業結構趨同化、管理成本高企、環境污染嚴重化等諸多問題。世界經濟發展經驗也證明,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化解這一難題的有效途徑。珠三角經濟一體化,就是這樣應運而生的。但礙于諸多因素的影響,一體化的進程較為緩慢。交通作為區域經濟的血管并不通暢,阻礙了珠三角的一體化進程。《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的出臺,為推進這一進程提供了政策上的有力支撐。以佛山來說,為融入“廣佛肇”經濟圈,佛山與廣州簽署了《廣佛同城化建設合作框架協議》,包括城市規劃、環境保護、交通、旅游等領域在內的一系列合作協議相繼簽署并付諸實施。
(四)產業形態創新:大力發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產業
目前珠三角各市,除廣州、深圳外,都存在產業結構單一、產業分布不夠合理的情況。結合節約土地資源和緩解環境壓力等因素,在佛山乃至整個珠三角大力發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產業和第三產業是必然選擇。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應重點發展知識型服務業和文化創意產業。
1.積極發展知識型服務業。發展知識型服務業符合珠三角資源特點和城市功能新要求,有助于促進珠三角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知識型服務業包括金融服務、信息服務、科技服務、商務服務、流通服務五大類,同高新技術產業的戰略位置同等重要。放眼世界,新加坡將發展知識型服務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引擎;香港提出要建立“知識型城市”。就佛山來說,2010年,佛山就出臺了《佛山市促進服務業跨越發展的工作意見》,重點發展金融服務、現代物流、信息服務、創意設計、科技服務等11類服務業。并先后制定了《關于全面推動金融創新發展促進經濟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關于鼓勵制造業企業主輔分離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指導意見》、《鼓勵制造業企業主輔分離發展現代服務業扶持辦法》等一系列意見和辦法,推動佛山從制造之城轉向服務之都、智慧城市的轉變。
2.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地區群眾的消費能力和文化消費水平。隨著經濟的發展,珠三角人們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和文化需求時期已經到來,人們對社會文化產品的需求日趨旺盛,不久的將來,珠三角文化消費水平將大大超過物質消費水平,文化消費朝著多元化、多樣性和自主選擇性方向高速發展。據統計,2015年,中國的文化消費總額將達到4 萬億元每年,而目前這一數字剛過萬億,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前景輝煌。
[1]劉卓平,等.珠三角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面臨的困境及解決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06,5.
[2]陳廣漢.粵港澳經濟關系走向研究[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
[3]李紅衛,王建軍,等.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綜述[J].南規劃師,2005,5.
[4]劉玉,孫亮.珠三角經濟區勞動力結構與產業升級[J].城市經濟研究,2008,4.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economy --Take Foshan as example
Chen Xiu-rong
(Foshan Polytechnic College, Foshan Guangdong,528000, China)
The eighteen session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put forward deepening the reformation, as the forefron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Pearl River Delta, has play a decisive role status in the national economic life. A double challenge but in recent years the intern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external financial crisis, its advantage is weakening. In this paper, Foshan as an example, o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how to seize the historical opportunity to realize the economic take-off, two times through the full range of innovation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Pearl River Delta; innovation; economic reform
F127
A
1000-9795(2014)04-0438-02
[責任編輯:陳懷民]
2014-02-15
陳秀榮(1982-),女,安徽鳳陽縣人,講師,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