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偉 曹玉紅
(安徽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安徽合肥 230059;同濟大學 上海 200092)
平衡計分卡下的無形資產協同效應
胡 偉 曹玉紅
(安徽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安徽合肥 230059;同濟大學 上海 200092)
在明晰協同效應和無形資產類別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BSC的無形資產協同路徑: BSC提供的實用模型使在追求組織目標下的人員協同成為可能;基于BSC的因果關系鏈實現整體系統協同;BSC的成功企業文化協同是參與式的管理、人際溝通與關系的暢通、強有力的領導與支持。
無形資產;協同效應;BSC
1971年德國物理學家Haken首次提出了“協同”的概念,1976年在其《協同學導論》等著作中又系統地論述了協同理論。協同論認為組織系統由眾多的非線性子系統組合而成,子系統間的相互配合與協作會在宏觀尺度上產生空間、時間或功能有序的結構[1],從而形成協同效應,創造出一加一大于二的價值。
組織內外部一旦形成協同,會體現較強的凝聚力、吸引力,企業的運轉也會提高效率、降低摩擦,使得企業能夠穩定發展[2]。Igor Ansoff(1965)提出了協同戰略理念[3]。安德魯·坎貝爾等(2000)在《戰略協同》指出了協同效應與互補效應的區別[4]。蒂姆·欣德爾(2004)在概括坎貝爾等人研究的成果基礎之上,提出實現企業協同的新方式:通過戰略協調、垂直整合、技能共享、有形資源共享、與供應商的談判和聯合力量等方式實現協同[5]。
企業取得協同效應并不那么容易,并逐漸產生了質疑,對協同作用熱情也開始消逝。Mark L.Sirower (1997)告誡企業家們要注意“協同陷阱”[6]。波特(1988)指出協同作用是一種美好的設想, 但在實踐中是行不通的。但他又明確指出:“協同作用失敗的原因,并非由于概念中的某些基本缺陷,而是由于公司對它沒有理解和執行”[7]。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協同效應的普遍適用性和客觀存在性不容置疑,問題在于協同效應目前還缺乏一種系統性的理論指導,尚需建立一個清晰和準確的協同效應的理論分析框架。
企業協同效應的形成并非是量的簡單堆積,關鍵是差異性互補下的“質的積累”。無論多元化程度多高的組織,都可以通過積極協同無形資產創造源自組織的價值。無形資產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人力資本;二是系統資本(即結構資本);三是文化資本。三種資本緊密結合的“混合物”的特點是可以提高組織的核心競力和創新能力,為組織帶來價值增值,但是卻沒有實體,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簡稱“BSC”)自1992年由Robert Kaplan和David Norton提出。BSC的精髓主要來自于四個核心理念:以戰略為軸心著眼全局;平衡;因果關系;不斷完善。憑借這四個核心理念BSC一躍成為戰略考核和管理的最佳工具。在研究運用BSC進行戰略管理和考核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可以利用它研究和支持提升組織的無形資產協同效應。路徑的思考主要有三個方面:人員協同、系統協同和文化協同。
1.人員協同
對于組織來說人力資本的價值取決于兩個方面:知識與行為。員工的知識可以通過BSC的學習與成長增加,而員工行為的改變卻受到多方面影響,很多組織存在執行缺陷,究其原因,不是員工不執行,而是不知道怎么執行,久而久之導致員工的積極性降低,效率低下。平衡記分卡為加強員工的執行提供了一個實用模型。
利用PEST分析(或SWOT分析)確定組織戰略、繪制戰略地圖,然后用BSC確定戰略性成功因素、主要績效指標和目標值,最后制定部門和個人行動計劃。BSC將組織內部零散的行動串聯起來,并且通過績效考核和反饋完善員工的行為,讓部門和員工明白其工作和組織整個目標間的聯系,使在追求組織目標下的協同成為可能。
2.系統協同
BSC的因果關系鏈相互促進,本身就可以產生四向度之間的協同。對員工技能的培訓會改善顧客服務質量,而高質量的顧客服務會增加顧客滿意度和忠誠度,并最終提高收入與利潤。不僅如此,當BSC在組織內部擴充延伸的時候,還可以在各向度內相互協調實現協同:
通過內部資本管理和公司品牌管理,增加自身組合中戰略業務部門的股東價值,以實現財務協同;通過交叉銷售和共同的顧客價值主張,共享顧客接觸界面,增加總體顧客價值以實現顧客協同;通過共享服務和價值鏈整合協調戰略業務部門的流程,以實現內部流程協同;通過組織發展和知識共享,以實現學習與成長協同。這樣,組織系統形成了基于BSC四向度之間協同和各向度內部協同之上的整體協同。
3.文化協同
陳維政將企業文化分成十二個維度,其中組織管理風格、人際關系與溝通、領導與支持是具有決定性作用的三個維度。成功企業文化的特點是:參與式的管理、人際溝通與關系的暢通、強有力的領導與支持。這三點也正是BSC的關鍵所在。
BSC實施的全過程,從組織導入到四向度的展開,到具體衡量指標的制定和權重的分配,到每個部門每個員工的日常工作的落實,到戰略學習及系統反饋和維護,所有的過程都需要團隊協作及良好的人際與暢通的溝通渠道;高級管理層的支持是實施BSC的關鍵,管理者除了要提供資金、創造員工學習機會以外,還要在組織中宣傳倡導BSC理念,讓所有員工對BSC充分了解,以便正式施行時能提供配合;最基本的一點BSC的“無法量化,就無法衡量”所倡導的就是一種“組織一切活動都需以戰略為核心”的企業文化。
探索應用平衡計分卡研究組織的無形資產協同效應,提出人員協同、系統協同和文化協同這一理論分析框架。對企業無形資產協同效應有四點重要啟示:其一, 發揮無形資產協同將無形資產轉化為有形成果,對大多數組織來說都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熟練掌握這個過程便可創造競爭優勢。其二, 借助BSC可以很好地優化這個過程,但僅僅在業務和支持部門建立BSC,然后將它們簡單地合并在一起,是無法獲得協同的。其三,獲取協同效應的一個有效工具是“聚焦戰略”,以戰略為導向的組織無形資產協同,使其能以正確的路徑和方向發展。其四,基于BSC建立的人員協同、系統協同和文化協,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應該是齊頭并進的,應以最優的組合發揮最大的效應。
[1]Helena Knyazeva.Synergetic and the images of future[J]. Futures,1999,31(3-4):281-290.
[2]秦書生.現代企業自組織運行機制[J].現代企業管理,2001,22(2):38-41.
[3]Igor Ansoff. Corporate Strategy, an Analytic Approach to Business Policy for Growth and Expansion [M]. NewYork: Mcgraw Hill,1965.
[4]安德魯·坎貝爾,等.戰略協同[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5]蒂姆·欣德爾.管理思想[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6]Mark L. Sirower. The Synergy Trap[M]. The Free Press, New York, 1997.
[7]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8.
Research of the ascension path of intangible assets’synergistic effect Based on the BSC and strategic center type organization
Hu Wei, Cao Yu-hong
(Anhui Economic Managemengt Cadre Institute, Hefei Anhui, 230059, China;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Based on clear synergies and intangible asset class, put forward the BSC intangible assets based on Cooperative Path: a practical model of BSC, in the pursuit of the goals of the organization of staff collaboration become possible; BSC causality chain to achieve the overall system based on BSC; successful corporate culture synergy is the leadership and support of participatory managem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communication, smooth, powerful.
Intangible assets;Synergistic effect;BSC
F273.4
A
1000-9795(2014)04-0446-01
[責任編輯:陳懷民]
2014-02-09
胡 偉(1976-),男,安徽宿州人,講師,從事企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曹玉紅(1977-),女,安徽懷寧人,從事管理理論與工業工程研究。
2013-2014安徽經濟管理干部學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yjjxyj20131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