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雨
(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陜西西安 710062)
現代大學治理中的產權問題
雷 雨
(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陜西西安 710062)
大學產權是現代大學制度的重要內容,其有效界定對大學教育資源的配置、人力資本的激勵和大學運行的效率有著重要影響。我國大學產權存在產權不明晰、忽視人力資本產權等問題,需要每一個大學利益相關者對現有大學產權制度進行思考。
大學治理;現代大學制度;大學產權;交易費用
“制度是一個社會的博弈規則……是一些人為設計的、型塑人們互動關系的約束……構造了人們在政治、社會或經濟領域里交換的激勵。”[1]制度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著規則說明,控制著人們的機會主義行為,決定著組織的激勵結構,從而達到減少不確定性和交易費用的目的。現代大學制度是影響大學發展的關鍵因素,它期望通過建設一種學術自治等傳統大學理念和現代大學發展現實需要相結合的“好”制度,來妥善處理大學與外部環境的發展關系、大學內部各部分之間的發展關系,實現大學的有效自治和國家高等教育整體素質的提升。
大學治理作為現代大學制度的重要內容和核心部分,其目的是通過合理配置大學內部各要素資源、合理分配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權責關系,使各利益相關者在權、責、利上相互制衡,從而實現提高大學組織運行效率的目的。現代大學的利益相關者,除了傳統的師生、政府外,還包括投資者、校友、捐贈者、公民、企業等潛在群體。這些群體因不同程度地參與到大學治理,承擔了相應的參與成本并獲得一定的收益。大學治理要解決的就是如何在這些群體中進行合理的權責配置。大學是教育資源的聚集體,大學制度則可以看作是教育資源產權主體之間的契約集合。[2]產權制度作為現代大學制度的重要內容,在大學治理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影響著大學組織權利配置和激勵結構的有效施行。
德姆塞茨認為:“產權包括一個人或其他人收益或受損的權益。”[3]阿爾欽將產權解釋為:“是一個社會所強制實施的選擇一種經濟品的使用的權利。”[4]巴澤爾則認為:“個人對資產的產權由消費這些資產、從這些資產中取得收入和讓渡這些資產的權利或權力構成。”[5]產權是一組權利束,不限于對財產的所有權、使用權等權利,還包括因占有、使用該財產引起和派生的一切權利。可以認為:產權是由物的存在及對其使用所引起的人與人之間相互認可的社會經濟關系。
廣義的大學產權即大學教育產權,指大學各利益相關者圍繞稀缺的教育資源展開的各種活動中,形成的成員之間、成員與組織之間及組織之間的權責關系的集合。既包括對教育資源、資產的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等物權,也包括如專著權、著作權及大學聲譽、校園文化等非物權。有研究還將教師的勞動視為一種人力資本產權。[6]狹義的大學產權即學校產權,僅指具體的財產所有權、使用權及衍生的權利。[7]
作為一種制度,產權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引導人們將交往過程中外部性(包括交往的成本和收益)最大可能地內在化。[8]也有學者將大學產權的功能歸納為激勵功能、約束功能和配置功能三種。[9]總體來看,大學產權制度的合理安排,一方面有利于處理大學同政府、社會和市場的關系,即利于大學外部治理結構的構建;一方面有利于對學校內部資源的有效配置,即有助于完善大學內部治理結構,提高辦學效率。
科斯指出,如果交易費用為零,企業就不可能存在。但真實世界中的交易費用總是大于零的。正是由于正的交易費用存在,才有了作為市場替代物的“企業”的出現,以它能將市場交易內在化的方式節約了交易費用。而大學這種組織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且不斷發展,實際上也是滿足了人們對降低交易費用的經濟理性需求。師生數量都非常少的高等教育發展初期,一對一教學模式的低交易費用保證了精英教育這種資源配置方式的存在。當師生數量持續增加,如果仍然采取上述模式,將會產生極大的交易費用。大學這一組織正是以一種集體式談判代替對單個教育產品的考核,有效解決了知識度量和人才評價的困難,取代了一對一的教學模式,節約了交易成本。大學有效合理的產權安排,也正是對節約大學交易費用、處理大學利益相關者之間沖突和多元利益的制度回應。
大學對利益相關者關于教育資源、資本的權責配置,涉及組織的產權安排對人力資本的激勵和組織對人力資本的使用效率。大學可以通過對教育資源、資本的產權界定,對各利益相關者的投資、勞動等要素進行肯定,并對其行為進行約束,從而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國大學長期存在的組織運行低效、教育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等現實問題,跟目前大學教育產權的不明晰有很大的關系。比如嚴格的委托代理制度的缺失,大學法人治理徒有其名等,使很多工作都顯得權責不清、賞罰不明,嚴重抑制了大學各利益相關者的工作積極性。
首先,從大學外部治理結構來看,我國大學和政府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行政隸屬關系,政府既有舉辦權、又有管理權,大學處于被管理、被控制的位置。大學的產權制度則表現為產權結構的不合理和模糊。國家和政府是大學(主要是公立大學)的所有者,大學管理者受教育主管部門的委托進行具體的經營。這種看似“社會共有”的產權,實際上將大學管理者的個人利益同大學的集體利益進行了剝離,這種產權制度難以驅動管理者自發地進行有效經營。另一方面,其他社會力量也會因無法衡量進入大學的成本和收益而降低投資的意愿。大學本質上是一個從事高深學問的學術系統,在大學治理的所有任務中,首要的任務是保證大學的有效自治。不平衡的權責配置及合理產權激勵機制的缺失,嚴重影響了大學的辦學自主權和積極性。
其次,大學內部治理結構表現出內部權利的失衡和權責的不明晰,特別是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之間的矛盾。大學管理機構科層制的安排、教學機構行政化扭曲了教育資源的有效配置,教師和科研人員喪失了主導地位,學生和大學基層人員的權益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大學內部的產權安排則表現出對人力資本的忽視,傳統的產權物權化傾向,使大學管理者忽視了教職工、學生、校長等自然人才是大學內部的產權主體。特別是對作為重要人力資本的教師的勞動成果的看法,依然局限在工資和課時費上;另外,學生作為大學教育的消費者,缺少對教育資源的充分自主選擇權。
在確定我國大學(主要是公立大學)財產所有權屬于國家的前提下,依然需要確定各個產權主體的權、責、利關系,以及他們之間的行為規則。針對我國大學的產權問題,國內學者有從大學與政府的關系出發,提出轉變政府職能是實現高等教育產權體制變革的關鍵;也有以委托代理理論為基礎,提出逐步減少大學代理層次,避免多頭代理和政府放權等建議。絕大多數研究強調政府應將角色定位從管理者轉變為監督者,并強調市場機制引入資源配置,重組大學同外部環境、大學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
如諾斯所說:“盡管明確的規則能給我們提供一個檢驗在不同條件下經濟體績效的實證數據的基本來源,然而這些規則與績效之間事實上并不存在嚴格的一一對應關系。”[10]大學是一個典型的利益相關者組織,同一套制度對部分人來說不夠理想或有效,但對另一部分人也許仍然是有效率的。制度變遷中真正起作用還是個人與組織的談判力量,只有當正式制度的改變對擁有充分談判能力的人有利的時候,制度框架的重大變化才可能發生。[11]因此,我國大學產權制度的改革要走的是一條連續漸進式的制度變遷之路,這對所有參與其中的利益相關者來說,都是一個不斷進行制度學習的過程。
[1][10][11]道格拉斯·C.諾思.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11,95-97.
[2]胡赤弟,鄔大光.教育產權與大學制度構建的相關性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2):86.
[3][4][8]R.科斯,A.阿爾欽,D.諾斯.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C].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97,166,96-100.
[5]Y.巴澤爾,產權的經濟分析[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1.
[6]李祖超.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經濟學分析[J].教育與經濟,2005,(4):26-28.
[7]任增元,鄭文全.教育產權研究:價值與方向——對《教育產權:研究的誤會》的辯證理解[J].中國高教研究,2010(10):42-45,46.
[9]羅向陽.教育產權:一種基礎性的教育制度[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3):7,48-50.
On property rights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governance
Lei Yu
(College of Education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710062, China)
The university propert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to the definition of efficiency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allocation of human capital, incentive and university running. Our university has no clear property rights, property rights of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s, need every university stakeholders on the existing university property right system.
university governance;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university of property rights; transaction cost
G640
A
1000-9795(2014)04-0451-01
[責任編輯:陳懷民]
2014-02-22
雷 雨(1989-),女,甘肅天水人,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