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東 盧兵
由于管理體制的缺陷,我國中高職教育長期處于割裂脫節狀態。在專業和課程層面,這種割裂和脫節通常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文化基礎課脫節明顯。跟蹤調研發現,多數中職畢業生升入高職后,能夠適應一般專業課的學習,但文化基礎課學習卻明顯比較困難,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一些內容深難度大的高職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和掌握。而高職院校的文化基礎課多仍以普通高中為參照系,這樣就進一步擴大了中職學生與普高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后在基礎文化課方面的差距,例如,多數中職學生進入高職后幾乎跟不上高等數學、大學(高職)英語、大學物理等基礎課程的學習。
2.專業課程多有重復或留白。相關調研結果顯示:(1)不同中職學校同一專業開設的課程和教學要求缺少統一規范標準,造成不同中職升高職學生學過的專業課程相差很大;(2)比較中職和高職相同專業的課程安排還發現,相當一部分課程有重復,有些課程雖名稱不同,但內容基本一樣;(3)中職階段必須先修的專業基礎課程存在留白空缺的情況,而一些應該在高職階段才需要學的課程,有的中職已經上過了。
3.實踐教學內容和要求基本沒有區別。在中高職院校,實踐教學基本都是作為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方向)課程的后續訓練來進行設計和安排的。不同中職學校對學生專業技能訓練的重視各不相同,甚至很不均衡。如,有的中職學生畢業后多數能夠取得3~4種與本專業相關的職業技術證書;有的中職學生畢業后僅有少數人取得1~2種職業技能證書。由于高職實踐教學內容和要求的提高與現行職業技能證書等級不匹配,對一些已經取得2個以上職業技能證書的中職學生而言,其高職階段的學習就會失去新的職業能力目標激勵,同時,對大多數中職學生而言,也會產生“高職不高”的錯覺。
從根本上看,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中、高職院校在專業課程安排及教學內容把握等方面,未能充分重視和遵循現代職業教育的基本規律與特點。
1.重學歷層次升級,輕職業能力水平升級。中職和高職的人才培養較多偏重于學歷層次的差異而不是職業能力等級的高低。但是,普通教育范疇內的學歷水平差異,實際上很難匹配社會用人單位對于崗位人才不同的水平要求。而普遍存在于老師和學生內心的“學歷層次情結”,無形中弱化了他們對職業教育固有特性的自覺意識和實踐,中高職銜接的目的逐步偏移成為中職學生打開所謂“升學天花板”的追求,這與國家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核心戰略是不相吻合的。
2.盲目設置對接專業,培養目標含混不清。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應該由區域或地方經濟發展,特別是社會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來決定,但在謀劃中高職銜接的具體專業時,相關院校還是較多按照學校自身發展的內在意愿,關起門來自行決定的。中高職銜接專業的職業對應性不明確,專業課程教學無法適應相關職業技術技能人才的具體崗位工作要求。也有專家認為,這樣的專業設置有利于學生綜合素養和能力的整體提升,但這種觀點,依然很難在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編寫中得到令人信服的體現。
3.課程模式保守滋生了低水平重復。調查還發現,盡管經過了多輪轟轟烈烈的課程改革,時至今日,多數中高職院校課程仍然沿襲著“普通文化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的“老三段”傳統模式。在現行職業教育體制機制種種困擾暫時無法得到有效突破的情形下,“產教”難以深度“融合”,“校企合作”也難以實質性展開,而是繼續延續采用以專業知識傳授為主,輔以一定課時數的實踐能力訓練的傳統學校職業教育教學的套路。事實上,這可能正是中高職課程銜接問題的癥結所在。
中高職銜接的目的最主要是清晰界定不同等級職業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路徑,以促進中高職教育的統籌協調發展,實現職業教育辦學社會效益最大化。因此,在中高職課程銜接的整體設計中,應優先考慮課程的職業教育特性和內涵,堅持“分段就業”基調中,適當融入“銜接貫通”機制。
首先,必須要深入研究市場,研究產業調整、行業更替、新技術的應用、新崗位的涌現、商品交易方式的變化以及企業管理水平等關系到學生就業的方方面面;同時要了解、研究這些變化對中高職人才培養分別提出了什么樣的課程要求,以此確定中高職不同階段分別需要開設哪些課程,需要完成哪些知識傳授和教學訓練。
適應“分段就業”的需要,中高職課程銜接要根據學生情況,為學生提供多種選擇。對于準備接受職業教育的中高職學生而言,應在起點階段就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意愿、個人發展志向以及就業的實際需要,合理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和學習等級,做好個人職業發展的整體規劃。中職階段的學生把中職該學習的東西都學了,想就業則可基本勝任,想升高職則基礎已經具備,進入高職就能順勢而為,繼續學習更高層次的知識和技能。
其次,中職教育的基本特點和任務,就是有明確的職業定向,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和輸送合格的初級和中級專業勞動人才。根據國家以“提高就業質量”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既定方針,在今后相當一個時期內,大多數中職畢業生仍然要通過勞動就業,走向生產、經營和服務第一線,只有少部分畢業生才能進入高等職業院校繼續深造。
我國中等職教和高等職教是同一類型教育中的兩個不同層次,這種層次之別,應更多向職業能力的分級方向引導,即在課程設置、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學業水平考核等方面,全面對應并準確體現中高職的人才培養目標及培養規格要求的等級差異,力求堅持職業能力發展為主線,兼顧學生學歷提升。
特別是在學業水平考核這個帶有“指揮棒”性質的環節,要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強化中職階段專業課程技術技能水平要求,明確其與高職階段對口專業課程之間的對接關系,逐步形成“堅持職業能力發展為主線,兼顧學生學歷提升”的中高職課程銜接正確導向,避免誤入傳統“升學教育”的怪圈。
職業教育的課程內容要與時代接軌,與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產業技術發展水平相適應,這是職業教育的基本特性所在。當下,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層出不窮,中高職院校必須及時更新課程內容,但又不能加重學生負擔,還要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統一的框架內認識和組織中高職教育的課程內容,以實現二者的連貫和統一。
借鑒外國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可嘗試建立中高職有序貫通的職業技術技能等級證書制度,相應建立全國性或地域性的分類職業技術技能等級標準。在此基礎上,再逐步建立中高職專業人才一體化培養框架體系,以及與之匹配的分級課程體系和分級課程標準。
中高職銜接貫通的課程體系構建,要充分尊重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自身固有的基本規律和內在邏輯,認清不同專業各自的特點。具體來講,有些只適宜在中職階段開設的層次較低、口徑較窄的專業,就不應該僅為了讓學生“提升學歷”就硬性延伸到高職階段;同理,有些更適合在高職階段開設的專業,也就不必為了“銜接貫通”而提前在中職就開設。學生在中職階段所學專業,如果屬于不能直接銜接高職階段的專業,則可在大類專業的框架內,按中職所修專業的課程學分,實行相應的跨專業銜接貫通。由此構成的中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其專業數量分布呈從中職到高職、由多到少逐步遞減的金字塔形分布,其中能由中職一直貫穿到高職的專業,應是少數長線專業;而專業類型分布則由中職的偏窄到高職的專寬,呈倒梯型結構,其中由窄到寬貫穿銜接的專業,應是那些從傳統產業為起點伴隨產業自身不斷升級直接通向現代高端產業的新生或前沿性的專業。目前,教育部新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對這一構想已有所體現,但中高職專業目錄整體的系統對接還只是剛剛起步。
按不同專業和不同課程的特性,做好多種銜接模式的分級課程開發。部分專業和課程較適宜采用分段銜接的課程模式,部分專業和課程更適用螺旋式提升的課程模塊,已經被推行多年且頗有成效的能力模塊組合課程,也是一種得到廣泛認同的課程模式。
分級銜接課程的開發應有一定的主導性原則。中職教育階段,應側重于知識普及和一般原理、基本技能的了解和掌握,并將學生的基本素質養成融入其中;高職教育階段,應更加關注學生能力,特別是技術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及綜合職業素質的提升。中職教育更多側重于學生單一專業技能的習得與熟練操作;而高職教育不僅要強調課程內容的整合性、融通性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綜合職業能力,也仍然要注重學生基礎知識、能力的加深與加固,同時注重培養學生探索新知識、新技術的意識和能力。無論中職還是高職,都還要在適應市場、講求實用和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上下功夫,特別是要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業能力和職業拓展及創新能力,為學生步入產業一線,成為知識型、智慧型的勞動者和專門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中高職課程銜接要和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個性特點及學習能力相吻合,課程內容的深度與難度應與學生職業發展意愿和學習能力相匹配。這就要求中高職課程銜接時,必須適應學生在中職和高職兩個不同階段的身心發展順序要求,科學合理地確定每個階段所要完成的培養目標和教學目標要求,構建既與整體目標相一致,又能體現中高等職業教育兩個階段的相對獨立性和特殊性的課程體系。
中高職課程銜接還要重視學生綜合職業素質和個人思想品格的養成。由于普遍存在的對基礎文化課程在職業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的模糊認識,中高職不同層次階段的基礎文化課程銜接,某種程度上講,可能存在著更多偏差和更大困難,這是分級課程體系構建中必須給予足夠關注和重視的問題。中高職院校應堅持因材施教和適應不同專業學習要求的原則,給予靈活機動的處理,不能簡單化、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