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兵
傳統的“三主”大學歷史課堂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是對傳統大學歷史課堂教學模式初步革新的基礎上提出的教學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忽視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新“三主”大學歷史課堂教學模式提出“以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為中心,以研究性學習為主軸,以思想教育為主線”,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
培養創新人才已成為現代社會的共識?!皬膶W校教育的角度說,創新更在于創新意識、創新個性的培養?,F實社會的變化越來越快,我們的學生走向社會以后,能不能成為社會的主人,能不能在千變萬化的社會生活中有自己的獨立位置,關鍵在于能不能適應社會生活和工作的不斷變化。”①“以學生為主體”是一種教育理念,同時也是一種教育品格,是我們在教學中要抓住的一根紅線。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把他們培養成為創新人才。
理論上,近代國內外著名教育理論家比較深刻地論述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及其影響。贊可夫的發展性教學理論、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面發展教學理論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等教學思想的共同特點在于:重視學生學習主動性,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發揮,關注學生學習個性發展。這些教育思想和理論使我們認識到,在學習過程中要重視并建構大學生的主體地位。
怎樣才能實現大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呢?筆者以為,必須貫徹大學歷史課程教學改革的要求,將其落實到課堂教學實踐之中。課程教學改革的目標是要改變學科知識結構單一和偏重教材知識的現狀,因此要突出課程教學內容與大學生學習生活及社會生活的聯系,關注大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培養與提升大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大學歷史課程教學要加強大學生人文教育和通識教育,突出學術性與實踐性,以培養其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敖處煈κ关S富多彩的教育教學活動成為一種受教育者自身的創造性活動,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②大學歷史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我們要努力營造學生自我發展氛圍,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將研究性學習的思維方式及獲得的學習經驗應用到實踐當中,培養他們開拓未知領域的探索精神與獲取新知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轉變角色,由傳道授業解惑者變為與學生合作探究的伙伴與激勵者,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重智輕能”的教育弊端導致許多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其相應知識水平不太相稱。如何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必須訓練大學生的科學思維,激發其創造潛能,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未來社會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是社會生產力的競爭,是高科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但歸根到底是人的理論思維能力的競爭,用現代科學思維理論去教育人、武裝人,以提高人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這是我們的一項戰略任務,自然也是思維科學產生的內在動力?!雹垩芯啃詫W習是目前訓練大學生科學思維,培養和發展大學生學科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其學習過程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與指導下,自主發現問題、自主探究問題,以獲得較為科學的結論。全國許多高級中學、初級中學,甚至小學已經早就開設了“研究性學習”有關課程,大學歷史課堂教學活動中當然也要施行研究性學習。歷史學科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特征是在師生互動、開放式學習、合作學習的思想指導下,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主導作用,以歷史相關課題研究為依托,以歷史問題討論為核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研究性學習要注重學生的好奇心、探究心,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啟發與討論是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特點。啟發是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探究心,對學生提出的課題或問題給予宏觀指導,如課題的選擇、研究資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方法的指導等。討論主要指“集體討論”,以學生為主角,教師參與其中。關于“集體討論”,一是對學生所提出的課題或者問題之可行性進行論證;二是對學生在研究性課題研究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問題進行釋疑。這樣的“集體討論”,可以班級整體或分組的方式進行,師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合作,學生在熱烈的討論中增長知識,從而達到培養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集體討論”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民主。“教師要將每個學生看成是獨立的個體,為他們提供展示個性和才能的機會,在每個學生身上都花費時間,讓每個學生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隨時讓他們有被接納、被關注、被重視的感覺?!雹芙處煵灰唵蔚匾龑W生向“標準答案”靠攏,要鼓勵學生大膽開展求異思維活動,肯定其積極的思考和大膽的探索,以把大學生歷史學科能力逐步培養導入良性、科學、持續發展的軌道。
研究性學習實施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是大學生學習經驗積累的過程。學習經驗很重要,大學生主要是要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大學生獲得了學習經驗,就有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然后“才能探知識之本源,求知識之歸宿,對于世界一切真理,不難取之不盡,用之無窮了”。⑤這樣,一方面增強了大學生的競爭意識,活躍了課堂氣氛;另一方面,通過相互討論、合作學習,集聚集體智慧,既求得了問題的解決,又增強了大學生的團隊精神,密切了師生之間教與學的合作?!凹w討論”時間約占研究性課堂教學課時的二分之一?!凹w討論”這一環節的重大意義在于培養大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從而使大學生達到自信、自立、自強的良好學習狀態。在自學和集體討論的基礎上,由大學生自己去建構各歷史事件之間的知識結構和相關歷史事件之間的知識體系。這樣,一方面有助于大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另一方面也增強了大學生對歷史事物的整體認知意識,同時也提高了其實踐能力。
我們的教育目標是要培養既掌握先進科學文化知識又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創新人才。各大學的歷史專業教學大綱雖然不盡一致,但通過歷史課程教學,使大學生運用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進行思考,開展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國際主義教育及社會主義教育,以促使其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歷史觀念。這個教學目標在根本上是統一的。
歷史學科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從古今中外歷史中找到許多先進科學技術掌握在道德品質敗壞的人手中而危害人類社會的例子,要吸取深刻教訓。為實現大學歷史教學要求,教師必須理論聯系實際,把知曉歷史、磨礪志氣作為新“三主”大學歷史課堂教學模式實現思想教育價值的重要目標。當前,尤其要加強愛國主義、誠信教育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堅持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原則,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和道德水平。歷史聯系現實的原則要成為教師在新“三主”大學歷史課堂教學模式中貫徹的一個普遍而基本的原則,為大學歷史課堂教學在針對性、實效性、生動性上找到有效的實現途徑。
教師在“新三主”大學歷史課堂教學模式中以裁判者身份出現,評價學生主動探究狀況,又以教練員身份出現,激勵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新“三主”研究性教學模式的基本結構由以下三個環節構成:學生自學—課題討論—評價激勵。
可分為課前自學、課堂內自學以及課外自學。上課前,教師可以安排大學生就個人或小組的研究性課題查找有關資料,做好課堂討論準備,包括問題的提出、課題的構思以及習題的設計等。由于一些大學生自學能力較差,“先學”無法實現的情況下,教師直接監控下的“自學”同樣能使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討論交流來解決疑難問題。事先沒有預習的學生,主要是結合書本掌握基礎知識。教師可在較少的時間內,有針對性地對不同層次的大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對一些模糊不清的基礎知識進一步加以說明,對能力發展要求進行簡要的提示。
我們認為,學生自學完全能適應大學的教學實踐。大學生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自覺性,對問題有初步的分析判斷能力。自學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一定的學習壓力下帶著問題自主學習,既可以培養其自學思維習慣,還可以培養其思維能力,增強大學生學習自信心,激發其創造意識,培養其創新精神。
研究性課題要緊密結合教材,力求小而精,既要有知識性的課題,又要有思想性的課題。課題的確定要在課前由教師把關,要有包括學生代表三五人組成的“學術委員會”對之進行論證并通過之后才能實施。在課題討論中,要充分表現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關于討論,先在小組內部討論,再由小組推選代表參加集體討論。各課題研究小組陳述時,其他同學可以對他們提問,做到窮究其理。學生在占有一定資料信息的基礎上,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或者課題開展討論、探究,以小組為單位,自由組合,一起思考,相互啟發,共同探究,尋求盡量合理的答案。
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我們要始終堅持開放性原則,即課堂教學的開放性、探究過程的開放性和答案設計的開放性。它重在展現學生思維的過程、合作學習的過程,而在研究性學習初期不太注重問題的合理性。例如“隋唐時期的文化”這一節課,教師借助網絡現代化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大學生在查閱大量網絡資料的基礎上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和新的觀點,實現了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形成了“東學西漸所產生的影響”“隋唐文明興盛的歷史背景”“唐詩在古代文化中的歷史作用”“孫思邈與古代中國醫學”等課題。大學生從不同視角提出了東學西漸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不同的觀點,實現了答案設計的開放性。對歷史人物在古代文化中的作用進行評價,使學生加深了對歷史人物的全面了解,同時對歷史人物的人格特點加深了認識。通過這樣的研究性課堂教學,大學生享受了學習過程、思維過程,從而可以激發其個性發展的學習潛能,培養其自主探究的學習精神,同時有力地促進了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教學相長,自然落實了思想教育目標。
教學是一個情感體驗與個性表現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努力創造積極向上的良好學習氛圍。教師要相信,通過對歷史專業知識的研究性學習,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應有的、充分的發展。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較為順利地完成教學過程,從而挖掘學生精神世界的潛能,找到“一般發展”這個教學的出發點與歸宿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教學思想中提出了教師對學生肯定和表揚的積極作用,值得我們在教學活動中去努力踐行。學生的想法,哪怕在教師看來,是多么的無知或者可笑,但絕對不要去挖苦他們,而是要鼓勵、表揚他們。國內外無數成功的事例說明,教師多對學生進行正面的、積極的評價激勵,就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與創造意識,他們就能勇往直前地去發展自己,從而為將來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反之,教師如果很少對學生表揚,不去發現并肯定其閃光點,而總是揪其“小辮子”不放,即使是天才,也會被埋沒??梢哉f,教師對學生的良好行為缺乏恰當的、中肯的評價激勵,幾乎就是誤人子弟。
我們必須深刻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行為。在新“三主”大學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指導下,要始終以一種激勵的態度面對學生,無論其研究性課題、問題有多么不合事理,但教師還是要說“你的想法很好,但還必須多下功夫”諸如此類的話,然后再與他們一起探討那些問題。在每次課題討論活動結束之前,要表揚那些有見地的課題,也要激勵那些有“思想火花”的研究小組。這樣,表揚激勵與鼓舞鞭策有機結合在一起,大學生的創造欲望就被無形中激發出來。
新“三主”大學歷史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對大學生能力培養的同時,不忽視其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注重發揮大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不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注重教大學生怎么學的同時,不忽視教其學什么。新“三主”大學歷史課堂教學模式關注的是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關注的是其創造性思維水平的培養和提高,注重的是其創新能力的磨煉與提升。
[注釋]
①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2.
②彭建兵.歷史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培養[J].瀏陽教研通訊,2001(4):35.
③楊名聲.創新與思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18.
④劉軍.歷史教學的新視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84.
⑤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