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偉
隨著全球性生態環境危機問題的日益嚴峻,生態理念迅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其影響也逐漸超出生態學的領域,開始出現在教育領域。以生態學的理念探討高校課堂教學,為有效解決當前高校課堂教學中的突出問題,構建和諧的高校課堂教學生態,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生態”一詞在《辭?!分薪忉尀椋鹤匀画h境系統中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生存環境之間相互作用建立的動態平衡關系。課堂指的是學校里用來進行教學活動的場所。因此,生態課堂就是由學生、教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體、教學環境等諸多因素形成的一個教學生態系統,其要素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多元互動的關系。
1.自然和諧。生態學認為,任何一個生態系統中的每一種生態元素都有自身固有的生長、發展規律,每一個生態系統整體上都呈現出自然和諧的特征。生態課堂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系統,自然和諧是其最顯著的特征之一。這主要體現為:第一,課堂環境的自然和諧。生態課堂無論從物質環境如教室的空間結構布局、視覺色彩設計、教學資源的組織形式等,還是從人文環境如教師的教學理念、師生關系的構建與互動等,都呈現順乎自然、和諧、人性的特征。第二,教學過程的自然和諧。生態課堂符合課堂教學的生態規律和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學生在生態課堂中呈現自然、自由、和諧發展的特征。第三,生態主體發展狀態的自然和諧。生態課堂充分尊重學生的自然生態差異、個性特征和認知特點,生態主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充分凸顯自身個體的生命特點和自然成長狀態,整個課堂系統呈現出富有生機、多姿多彩的自然和諧景觀。
2.多元共生。依據生態學的理念,在由各生態主體共同形成的生態系統中,每一生態主體的存在和發展是以其他生態主體的同時并存和發展為條件的,各生態主體之間呈現出相互依存、互利共生、共同發展的顯著關系特點。生態課堂系統也是這樣,具體體現為:第一,教師和學生相互依存,互利共生。教師和學生在課堂生態體系中的教學相長、共同發展是通過科學的生態定位、和諧互動實現的。第二,學生與學生之間多元并存、互利共生。生態課堂系統中學生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個體差異,個體性格、興趣、能力特征差異的學生,通過課堂生態系統的多元并存、和諧互動,巧妙地實現了生態個體間的優化組合、互利共生和共同發展。
3.開放性。生態系統論認為,任何一個系統只有是開放的,與外界的環境有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流,才是有活力和可持續的??梢?,對于生態課堂而言,開放性是提供課堂這一生態系統生機和活力的能量之源,也是保證課堂生態系統呈現生態性的根本。課堂的開放性主要體現為:第一,教學主體的開放性。作為課堂主體的教師和學生在精神領域體現出明顯的開放性,即教師和學生之間意識、思維、情感的開放性。正是這種開放性,增強了課堂教學的互動與交流,促進了師生認知、情感、觀念的相生相長。第二,教學內容的開放性。生態課堂從教學空間上雖然是有限的,但其教學內容的來源是無限的。教師、教材、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現實、學生生活都是鮮活教學內容的來源,而且隨著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快速增長和教學信息獲取途徑的多樣化和快捷化,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將愈加明顯。第三,教學方式的開放性。生態課堂能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對象、教師自身特征、課堂狀態的變化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且隨著現代教學技術、手段和方法的創新將呈現出更加靈活和開放的趨勢。
首先,師生空間布局結構不合理。在傳統的僅突出教師主導和控制,而弱化學生主體地位的非生態教學理念指導下,當前高校課堂教學仍主要以固定的行列式空間布局結構為主。此種布局結構不僅拉大了師生之間的空間距離,拉遠了師生的心理距離;而且不利于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展開和師生之間的有機互動。其次,課堂環境色彩設計不和諧。當前高校課堂環境色彩的布置一般是:桌椅顏色為灰色、藍色、咖啡色等,墻壁為白色,窗簾為藍色、紅色或隨意色。這些色彩的搭配和組合并不完全符合色彩自身的和諧統一,也不符合色彩與學生身心發展的協調統一。最后,班級規模失衡。目前高校對于作為公共基礎課開設的課程,在教學中普遍采取大合班授課的方式,授課學生人數眾多,通常班級人數規模在百人以上。班級規模的失衡,嚴重影響了的教學效果。
高校課堂當前存在著嚴重的師生關系非生態問題,主要表現為師生生態定位不科學。生態位指生態主體在其生物系統中的地位及功能作用,反映生態主體之間的關系。依據此理論,處于同一生態環境中的各生態主體“各司其職”,共同形成了有利于各生態主體共同發展的同一生態環境。在課堂教學生態環境中,通過處于不同生態位的教師和學生的生態互動,以實現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的課堂生態功能。為此,教師和學生生態位的正確定位,才能共同構筑師生和諧互動、可持續發展的課堂生態環境。而當前高校師生的生態定位現狀依然是過分突出教師主導作用,忽視學生主體作用的外在單向性非生態功能定位。在課堂教學中處于絕對支配地位的教師定位,大大限制了民主、平等、互動的師生生態關系形成,嚴重壓抑了學習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造成和諧互動、可持續發展的課堂生態功能失常,師生關系面臨危機。
依據生態理論,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應遵循課程本身的教學規律,同時還應根據教學對象的學習特點及學習規律采用適切性的課程教學方式。然而,當前高校課堂教學過程中卻仍突出存在非生態的課堂教學方式。這主要表現為:第一,強制灌輸的教學方式。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一種思想品德教育的特殊學科,其學科特點要求教學方式應以潛移默化的學生自主體驗和師生情感共鳴式教學方式為主。而當前教學中普遍采用的強制灌輸方式,嚴重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吸引力,甚至引起了學生的逆反心理。第二,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無視大學生自主學習的中心地位,教師轉輔為主的教學方式仍普遍存在,嚴重抑制了大學生的學習動機。第三,機械的標準式教學方式。因材施教是任何教學活動都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而實際教學中,高校為了便于教學管理普遍采用合班制排課,教師為便于授課則采取統一標準和模式進行教學活動,忽視因材施教和個性化教學,壓制了大學生個性化和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是造成機械式、無生機的非生態課堂的基本誘因。
教師是構建生態課堂的實施者,教師的教學理念直接影響著課堂生態環境的構建。只有教師具備了先進的教學理念,才能產生先進的教學方式。因此,要構建高校生態課堂,培養具有先進教育理念與教育行為的教師,轉變教師的傳統教學理念、樹立生態教學的先進理念是關鍵。
生態的教學理念是一種尊重學生的生態個性、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遵循學習過程的生態規律的自然和諧、自主自由、開放可持續的教學過程,是一種順乎自然、敬畏生命、遵循學生生長節律的課堂。要構建高校生態課堂,要求教師要了解高校課堂的生態規律,按照課堂生態主體的生態特征,準確定位其生態位,按照學生學習的原生態規律來展開教學,營造一種使課堂各生態主體各司其職、多元并存、和諧共生、共同發展的課堂生態環境。將教學過程從單純的教師對課堂的調控轉向培養學生學會自我調控,把關注學生知識的獲得轉向關注學生生命的健康發展,把課堂由“知識的加工傳輸場”轉變為有利學生自主學習的“和諧的生態場”。
第一,教室座位排列的調整。打破傳統“秧田型”教學組織形式,將固定的桌椅排列方式改為靈活的可任意移動組合的移動式、折疊式排列,將突出教師、不利互動的排列方式改為平等的、利于溝通的、開放的“月牙型”“馬蹄型”“圓型”“環型”等組織形式。還可根據不同教學活動的目的采取不同的座位排列方式。第二,教室色彩的調整。選擇積極輕松、富有生機和活力的教室色彩,如綠色、天藍色等。同時,加強教室的綠化建設。第三,組建適宜的班級規模。當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大班授課規模,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迫切需要減少規模,倡導適度的小班教學。相關調查普遍認為,把班級人數控制在30人以內是較理想的班級規模。通過教學環境的變化,促進課堂多元生態交往機制的形成,最終使課堂形成一個相互依存平等共生具有生態性的“學習共同體”。
要構建生態課堂,必須使課堂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生態構成因素——教師和學生,形成合理的生態位,以使學生處于有利于學習的最佳“生態位”。高校師生生態位的重新確定首先要打破傳統的僅突出教師教的“以教師為中心”,而輕視學生的學的師生生態定位,還原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地位,即“原生態位”和知識建構者的角色定位。
實現任何教學目標的一個根本前提,就是必須了解并遵循學科的教學規律和學生的學習特點。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課程,其教學規律主要是強調課程影響的潛移默化和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體驗。教學對象是大學生,其學習特點是自主學習需求和自主學習能力較強。因此,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規律和大學生學習的特殊規律,在教學中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一般而言,高校課堂教學中應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體驗學習、實踐學習等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