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春
1.理論與實踐的失衡。當前高等職業教育的知識建構沒有完全依據崗位需求進行設計,對學生能力培養不完善,影響了理論教學與實際運用的結合度,導致課程教學的實際效果下降。
2.課程體系設置與職業崗位需求的偏差。高職酒店管理中的教學質量問題,主要集中于課程體系不合理、理論課時安排過多,體現在教育結果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系統性偏差。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顯示:學生需要學習公共必修課14門,專業基礎課12門,專業必修課14門,專業選修課8門;采用2+1的培養模式,在校4個學期,平均每學期學習10門課程。
3.課程內容與職業能力要求的差距。目前高職酒店管理課程教學內容設置比較注重知識縱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未能充分體現職業崗位及學生個體差異的層次需求,與酒店現實發展需求的差距太大。
4.課程內部缺少協調綜合。各門課程從各自的學術邏輯出發,強調完整性和系統性,缺少滿足某個專業崗位需要的綜合性。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之間內容重疊,教師缺少酒店實踐經驗及與其他學科的交流合作,在教學上很難適應職業教育課程綜合化的趨向。
1.課程內容建構。酒店管理專業的課程內容應指向學生的發展,應涵蓋知識和技能,學習知識、技能的過程和方法,以及在過程和方法中蘊含的積極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酒店管理專業課程內容的改革,應指向學生的發展,從而促進其德智體美勞的整體提升。課程內容要讓學生通過學習、交流、實踐和體驗,能提高智能素質、綜合素質。課程的設置應注重學生潛力的培養,以素質培養為核心,優化課程設置。一是除了酒店專業課程,要抓好基礎課程如英語、計算機、管理學等課程的設置。二是為了加強學生潛能的開發,安排旅游心理學、服務心理學等相關課程,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打好服務客人的根基;另外,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反復的心理訓練和理念灌輸,不斷提高認識和控制情緒的能力、認知他人和人際協調的能力、忍耐力及自我安慰的能力、自我激勵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從而使他們在服務過程中碰到困難時有積極解決問題的信心。三是要積極推進和發揮高職教育的特色,建立以學生專業技能為框架的課程模式,進行與之相應的課程體系和教材方面的改革。
課程改革要與現代教學手段和教學設備相結合,與教學方法的改革相結合,與考試改革相結合,重在突出考核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突出實踐技能實訓在整個教學中的中心地位,滿足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
2.課程框架建構。《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四條規定:“實施職業教育必須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傳授職業知識,培養職業技能,進行職業指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酒店管理專業開設的課程分為三個大模塊,即普通文化課(人文素質)模塊(包括入學教育、英語口語、計算機應用基礎等),著眼于通用職業能力的培養;職業基礎課模塊(包括禮儀與公關、英語口語、形象設計等),著眼于酒店行業乃至服務類行業崗位群的職業基礎能力的培養;專業技術課模塊(包括雞尾酒調制、茶藝花藝、專業實習、餐飲客房、人力資源、財務、市場、英語口語、畢業設計等),著眼于酒店管理專業崗位能力的培養。這三個大模塊又分別有自身的理論課程體系和實踐課程體系。理論課程體系的構建和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可以實行“串行式”的實踐教學模式。
整個酒店專業實踐教學分為四個串行,具體分為“觀摩實踐”“同步單元模擬實踐”“綜合模擬實踐”和“社會頂崗實踐”。“觀摩實踐”主要是在大學一年級新生入校時,帶領學生到校內模擬實訓室及校外高星級酒店等實訓基地進行實地觀摩,使學生初步了解其工作崗位的設置情況及其主要內容,初步熟悉酒店工作的基本職責。“同步單元模擬實踐”是在各個學期針對每個知識點開展單元模擬實踐訓練,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融通。“綜合模擬實踐”是一項綜合性實訓教學,將課程的理論知識連貫起來,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為今后進行具體工作提供扎實的理論基礎,同時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的能力。“社會頂崗實踐”安排在最后一學年,學生到酒店中進行頂崗實習,參與酒店具體崗位的操作,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培養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模塊實施中,注意以下事項:
第一,課程性質的安排及順序要合理。針對高職教育“2+1”的特點,在學生大一及大二的上學期,主要安排普通文化課和職業基礎課、必修課模塊;大二下學期開設專業技術課、選修課模塊。這樣經過三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對酒店行業有了全面的認識,第四學期選修課的選擇,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條件選擇自己喜歡的崗位,既提高了教學效果,又避免了學生在選擇崗位時尷尬的情景。
第二,理論課與實踐課有效結合。實踐課要緊隨理論課之后,一來可以用實踐檢驗理論的正確性,二來可以提高學生活學活用的能力,三來有助于學生快速準確地記憶所學知識。實踐課模擬要真實,技能講解、服務標準、設施設備都要與行業接軌。
第三,講解內容的內部整合。教師授課時不能以某門課程的系統性為目標,要以學生知識的系統性為目標;在進行內容講述時不能只為了講解知識點而講解,除了要求學生對基本知識點的掌握外,要重視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樹立一個全局的觀念。
第四,拓寬基礎,增強學生發展后勁。高職課程改革必須從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出發,圍繞拓寬學生基礎、擴大就業范圍而開展。隨著科技的進步,以機械技能為主的勞動形式被淘汰,逐步由心智技能為主的勞動所取代,職業工種由單一化向復合化方向發展。高職教育應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綜合素養的提高、就業理念的提升、從業心態的調整。
1.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方案。一些高職學校酒店管理專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人才培養方案沒能體現酒店市場當前和發展的需求。一部分課程設置太過寬泛,針對性不強,缺少與之相匹配的實踐環節,結果培養出來的學生是眼高手低;另一部分課程設置偏重操作技能的訓練,忽視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的養成,導致培養的人才存在知識結構不合理、偏離行業要求的現狀。
從整個酒店人才市場上看,不僅在人才質量方面存在結構性的矛盾,而且存在數量供求方面的矛盾。酒店行業在管理水平、服務質量、從業人員素質上都迫切需要提高,將來酒店人才市場的競爭也將最終成為高素質人才的競爭,作為高職教育的教育者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和實施上應該具有前瞻性,及時調整辦學思路,更新相應的培養模式。
2.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評價指標體系就是建立以就業率為核心的評價指標體系。核心指標就是就業率,其他評價指標要緊緊圍繞這個核心指標,從不同的側面、角度進一步輔助說明就業的質量。以就業為導向的評價指標體系有3個指標:一是學生的就業率。這是衡量一所學校特別是高職學校辦學水平的主要標準。只有畢業生的出路暢通,學校才能有較高的美譽度,吸引更好更多的生源,走上良性循環。二是就業收入。指本學校與同類學校所培養的學生相比工資收入所存在的狀況,以及自己現在的工資與過去相比的增長情況。就業收入指標可分解為初始工資、工資率以及工資增長率。三是學生教育投資效益。這個指標主要是從投入產出比的角度來說明學生教育總投資的效益情況。通過比較不同學校的投資收益率,能反映學校的辦學質量。
3.構建高職酒店管理專業教育教材體系。針對不同層次的教育,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教材。2000年教育部對高職教育定位之后,各出版社紛紛以高職的名義出版了一系列教材,普遍與高職教育的實際情況不相符。原因在于:一是編者、出版社為追求利潤,控制出版時間,教材質量不能與高職教育的特點相吻合,適用性差;二是許多編者并非有教學經驗的高職任課教師,而是從事本科、研究生階段的教學工作,缺乏對高職基本情況的了解,教材理論厚重高深,高職學生不適應;三是有些編者對高職教育認識片面,認為高職教育是低層次的本科教育,教材相對簡單容易理解即可,最終編寫成了本科教材壓縮版。高職教育要培養技能應用型人才,首要問題就是要構建高職酒店管理專業教材體系。
4.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措施。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必須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內部應鼓勵教師參加各種職業培訓,提高任課教師的職業素養、能力;二是外部引進行業內的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應具備生產或科研一線工作經驗;三是把握大環境,制定政策和措施為“雙師型”轉變創造有利條件。工作重點要放在對專業教師的職業培訓上,并出臺配套政策和相應措施:首先,建立實訓室。可以根據主要課程設置實訓室,也可以鼓勵教師在校內建立個人實訓室,讓學生通過真實的項目訓練得到提高。其次,制定激勵措施。提高“雙師型”教師的待遇和地位,不斷改善其工作和生活環境及條件。最后,建立兼職教師隊伍。積極引進相關企事業單位中實踐經驗豐富、教學能力強的工程技術人員到校兼職任教,一方面可以給學校帶來新工藝、新技術,對從業人員素質的新要求;另一方面與現任教師共同探討教育教學改革,也可以促進學校教師的“雙師型”轉化。
高職教育應根據自己的層次定位和專業特征建構適合學生發展、社會需求的課程內容和課程框架,并從人才培養方案、評價指標、教育教材、師資隊伍等方面進行保障配合。文章在對課程體系從理論到應用進行了嘗試性開發研究的基礎上,由點到面,對當前我國高職教育界課程的改革產生了三點想法和建議:第一,高職教育應該強調職業崗位工作的針對性、應用性及適應性。第二,高職教育必須實現三個轉變——心理素質由“被動服從型”向“敢于創新型”轉變、學生技能上由“單一適應型”向“綜合技能型”轉變、學生的職業能力上由“規范標準型”向“個性特色型”轉變,這個三個轉變需要用一種新的教育模式來實現。第三,能夠面向未來并體現發展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