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珊
(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 吉林長春 130024)
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探討
姜 珊
(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吉林長春130024)
在馬克思主義本質觀指導下,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是要觸及人的靈魂,激發人們的精神信仰,實現個體和共同體在意義世界的統一。思想政治教育所激發的人的精神信仰,它構成的是一種價值追求、理論自覺和人生體悟。在這種精神信仰的指導下還原給人的是兩個世界,一個是社會世界,一個是自我世界。思想政治教育所做的事情實際上是將這兩個世界統合起來,使思想政治教育對象不再有割裂的感覺。它的終極目標是引導人們正確理解人生的意義和目的,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進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精神信仰
盡管學界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但在總體上形成了如下共識: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歸根結底是一項實踐活動,實踐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發生、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和實現途徑;第二,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首先要解決認識的思路和方法問題;第三,從思想政治教育生存與發展的價值向度考察其本質,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研究的新向度。[1]
我們首先面臨的基本問題是,我們應該以什么樣的本質觀來探討思想政治教育本質。
在哲學中,人們對于“事物是否有其本質”的認識并不統一。本質主義認為,本質是一個事物區別于其他所有事物的根本屬性,任何事物都存在著一個深藏著的本質,本質是客觀的存在,是唯一且固定不變的。后現代的反本質主義抓住本質主義自身的邏輯缺陷對其進行了多方面的理論批判,顛覆了本質主義對于事物本質的信念或假設。它認為事物的諸多特征并不存在本質的、非本質的之分,所謂本質只是人們無法證明的一種信念或假設。馬克思主義對于本質的認識與本質主義機械的、反本質主義唯心的思維方式都有所不同。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承認事物本質的存在,它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多方面的性質和屬性,事物的性質有主從、本末之分,一事物既有其主要的、根本的性質(我們稱之為事物的本質),也有其次要的性質。把握事物的全部性質就能夠認識一事無成之所以是該事物而不是其他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質就能夠把握事物的內在聯系和根本特征,或叫質的規定性。這從根本上推翻了反本質主義的理論根據。另一方面,“本質”又是與“現象”相對的范疇。本質是事物的內部聯系,它由事物的內在矛盾所規定,是事物的比較深刻的一貫的和穩定的方面,并非像本質主義所說的那樣是唯一且固定不變的;而現象則是本質在各方面的外部表現,是事物的比較表面的、零散的和多變的方面。馬克思主義本質觀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科學視角。[2]
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就是要觸及人的靈魂,激發人們的精神信仰,實現個體和共同體在意義世界的統一。
這里所指的精神信仰既區別于精神,又區別于信仰。精神信仰包含了兩個維度,一個是精神的維度,一個是物質的維度。精神相對于物質,一個是指向內在的,一個是指向外在的;另一個是信仰的維度。信仰是相對于不信仰,是人們對生活所持的某些長期的和必須加以捍衛的根本信念。與精神信仰相對應的就是物質信仰,比如拜物教,是把某種物當作神來崇拜的一種原始宗教。物質信仰塑造的人就是物質主義、享樂主義的。而精神信仰是人的觀念體系的靈魂。教育也是培養人們的精神信仰,如語文培養人們的審美,藝術陶冶人們的情操,它們培育的精神信仰跟我們思想政治教育激發的精神信仰不是一回事。我們所激發的精神信仰是一種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一種觀念,它構成的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理論自覺、一種人生體悟。“掌握了這把鑰匙,再來看看社會萬象、人生歷程,一切是非、正誤、主次,一切真假、善惡、美丑,自然就洞若觀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確判斷、作出正確選擇。”[3]由此可見思想政治教育激發人的精神信仰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固然有顯性化、工具化傾向,但從根本上來說它的功能“是一種文化性的功能,是一種思想性的把握人的功能”[4]。其根本目的還在于對人的關懷,這一關懷“主要是著眼于處在當代諸種矛盾之中的人,反思社會發展對人的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意義與基本價值,尋求人在經濟、文化、社會發展中得到全面發展的道路和真正的精神歸宿”[5]。馬克思指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6]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識形態性很強的學科,它以意識形態為旗幟,引領和塑造人們的精神面貌,觸動人們的心靈深處,讓它成為人們的信仰,并通過精神信仰來凝聚社會、激發動力、指導行為。精神信仰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高級范疇,是人們尋獲自己和社會存在發展終極精神意義的精神追求。精神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理想和憧憬,創設這人們安身立命的終極關懷。[7]人們總是根據自己的精神信仰所遵循的價值觀準則,分析問題、評價事物,選擇態度和行為。對符合自己精神信仰的各種事物和思想行為給予肯定性評價和選擇,對有悖于自己精神信仰的各種事物和思想行為,則持否定的態度。因此,精神信仰對人們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具有明確的指向性或導向性。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具備這樣的功能,能夠對人們進行精神信仰的培育。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成效,關鍵在于對人的思想的影響。而要產生影響,則要求人們對相關教育內容掌握、理解與不斷內化。人的不斷內化過程,就是人的不斷自我塑造過程。“這不僅只是任意的理論的思索,它源于人必須塑造自己并需要理想模式為榜樣這一極深刻的必要性。人類的不完善靠自我領會而得到了補償,這種自我領會告訴人們如何完善自己。”[8]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人們實現的自我塑造不是全方位地實施,而是側重于精神的塑造。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所決定的。人對自身的塑造過程不是僅由簡單的知識教育能完成的。這是因為如果人只接受知識教育,而不進行靈魂教育,不可能真正實現質的超越。思想政治教育帶給人們的不是只是知識堆積,而是通過昭示價值、理想,引導人們思考自身、發展自身,導向人的本源,實現質的飛躍。借用雅斯貝爾斯的話來說就是:“通過現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導向人的靈魂覺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導向由原初派生出來的東西和平庸的知識。”[9]
在這種精神信仰的指導下還原給人的是兩個世界,一個是社會世界,一個是人的自我世界。在這個社會中有我們所弘揚的東西,在個人的世界中有它自己所追求的東西。 “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遠,又要立足平實。要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這是大德,養大德者方可成大業。同時,還得從做好小事、管好小節開始起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踏踏實實修好公德、私德。” [10]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實現個人的私德和國家的大德的統一,實現個體和共同體在意義世界上的統一。生活于社會之中的人,總有一個精神建構的過程。人的社會化與政治化本身就是人實現精神成長的過程。接受已有的精神文化,理解現有的社會文化,是人的精神建構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服務于精神生活的傳遞,其功能之一就是將人類的價值觀念、政治思想等精神方面的內容傳遞下去。人不但接受著傳統精神文化的教化,而且由于人生存于現實的社會之中,當世主流的精神文化以及各類思想觀念,都對人的精神建構產生著這樣或那樣的影響。特別是主流的精神文化,由于其獨特的地位,憑借主導階級強大的政權優勢與物質技術支持,實現了話語的霸權,使人們不得不接受其引導或受其熏陶。思想政治教育對傳統精神文化的傳播為人的精神建構提供了歷史支持與養料,而它對主流精神觀念的傳播與宣示,更為人的精神建構提供了導向與支撐。“教育的意義的本身就在改變人性以形成那些異于樸質的人性的思維、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導向教育,是一種關注人的靈魂的教育,它所想實現的正是柏拉圖主張的心靈的導向。它不僅滿足了人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而且使人們在接受教育的過程匯總,整體精神素質不斷地提升。歸根結底,思想政治教育“要發展的并不是生理與心理的東西,而是人的精神,通過它對精神的建構,而把心理和生理的東西“帶”出來……最重要的是“引出”受教育者的精神來,因為精神是人的價值和力量的表現”。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對人的塑造,關涉人的精神結構,并不是脫離社會現實的幻想式或空想式的引導,也不是完全按照人的自然本性由人自由地去構建,而是從歷史的繼承與社會的生活出發,引導人們充分地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認識生活的意義,它的根本課題在于“說明和回答人類應當怎樣存在,人生應該怎樣度過這些人類最重要的問題”,即引導人們正確理解人生的意義和目的,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進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但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有條件的,是在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大提高的前提下才能實現的。同時這個條件的產生需要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服務于一切人的自由發展,才能創造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從人的精神需要來看,精神信仰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高級范疇,是人們尋獲自己和社會存在發展終極精神意義的精神追求。精神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理想和憧憬,創設這人們安身立命的終極關懷。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人類社會與人的發展的根本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具有較強的引導與促進作用,這是由其本性與實踐效能決定的。這主要表現為思想政治教育推動著人的全面發展,保障著人全面發展的方向,即它引導著人類科學地認識自身,正確地理解自身與社會的關系,從物對人的異化與人的異化中解放出來,做社會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從而朝著自由的方向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提供著方向指引。它對人所產生的導向作用,深入到了人的靈魂深處,既幫助人們進行理性的思維,又引導人們去追逐理想的社會與理想的人生,實現自我的自由而全面發展。
[1]李忠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內在邏輯與體系建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4-105.
[2]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生活[M].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3.
[3]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126460590.html,2014-05-04.
[4]約翰·杜威.人的問題[M].上海人民出版,1966:155.
[5]金生鈸.理解與教育:走向哲學解釋學的教育哲學導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113.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7]李忠軍.關于高校輔導員本質的幾點探討[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
[8]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126460590.html,2014-05-04.
[9][10]朱小蔓.教育的問題與挑戰:思想的回應[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447.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To discuss the na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Jiang Shan
(Marxism Department,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 China)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view of natu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ssence is to touch the soul, inspire the spirit of faith, realize the unity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ommunity in the worl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inspire people's spiritual beliefs, it is a kind of value pursuit, consisting of theoretical consciousness and lif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kind of spiritual beliefs of reduction to the person is two world, one is the social world, a worl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ll do , in fact, the two world integration, mak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bject no longer feel fragmented. It's ultimate goal is to guide people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meaning and purpose in life, find the right way of life, thus to realize person's full scale developmen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ature; spiritual beliefs
D64
A
1000-9795(2014)08-000087-02
[責任編輯:周 天]
姜 珊(1990-),女,遼寧丹東人,東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