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賀
(東北農業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女大學生擇業意向與就業問題
張 賀
(東北農業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隨著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的逐年攀升,女大學生就業難凸顯,影響女大學生就業的問題成為高校研究的焦點。以東北地區高校女大學生為例,針對90后女大學生的新特點,采用問卷調查、觀察法和訪談法,從個別到一般,對女大學生就業問題進行研究,歸納影響女大學生就業的相關問題及對策。
女大學生;就業問題;就業觀念
從高校畢業生就業實行市場化的“雙向選擇”,到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近年來不斷攀升,女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據有關數據顯示,2014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727萬人,比上一年增加28萬人。畢業生總量壓力進一步增大,用人需求結構性矛盾突出,畢業生就業觀念仍需進一步轉變。而占人數比例49%的女大生,就業的機會更是遠遠低于男生。相對而言,女大學生就業難、擇業周期長、就業環境差等問題尤為嚴峻,成為當前社會及學者普遍關注和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通過分析90后女大學生就業問題,幫助女大學生端正就業觀念、做好就業準備對策。
女大學生就業問題是一個綜合性課題,涉及經濟、社會、教育、家庭、倫理以及女性自身等多方面因素。女大學生就業難不僅指找不到工作,還指與同班或同屆男生相比,女生擇業時間較長、工作單位較差。結合90后大學生的新特點,從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角度出發,就新時期女大學生擇業觀念與就業準備、就業結果等與男大學生進行比較研究,從女大學生自身意愿來研究就業難問題,探析高校女大學生就業觀念存在的問題和成因。
研究以東北農業大學接近1/4的女大學生所在學院為研究對象,采用觀察法、問卷調查方式、訪談方式和統計分析方法進行。問卷調查發放調查問卷500份,回收484份,總回收率為96.8%。在回收的問卷中剔除明顯不合理及多處未答問卷19份,有效問卷465份,有效率96.07%。有效問卷中男大學生184份,女大學生281份。接受問卷調查學生中以大三、大四年級為主,其中三年級占40.86%,四年級占59.14%。問卷兼顧學生專業、年級分布,圍繞就業問題不斷修正就業的影響因素。
(一)高校女大學生就業準備上整體表現出不充分
女大學生大部分就業心理準備仍然不足,調查中,要做好自覺適應社會思想準備的占23%,帶有焦慮情緒的10%,信心不足的5%,過分自我肯定的6%,盲目從眾心理的41%,猶豫不決的15%。在找工作中個人素質的良好與否起關鍵作用,26%女大學生有一定社會活動能力,10%較強的適應能力,30%有端正態度和責任心,40%有一定團隊協作精神和集體觀念。
(二)女大學生傾向于謀求事業單位等穩定的職業崗位
在就業單位的傾向調查中,35%大學生選擇學校或科研院所,20%大學生選擇了銀行等國有企業,16%大學生選擇國家機關公務員,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選擇的比例高出15%。有了穩定性才有安全感。所以,部分大學畢業生放棄了一次次機遇,而到一些所謂保險性強的行政、事業單位或國有大中型企業,不愿冒險。
(三)女大學生求職動機看中社會地位高的崗位
社會地位高職業容易受人尊重,謀求社會地位高的工作崗位幾乎是畢業生普遍存在就業動機。在對心中最理想的職業調查中,希望從事會計工作的占18%,希望在銀行工作的占18%,做教師的占8%,當老板的占7%,做白領的占21%,當公務員的占29%,自主創業的占2%,做自由職業者的占2%。
(四)女大學生擇業意愿首選經濟發達城市、生源地、基層就業崗位
地域意愿調查顯示,在你希望就業城市中,北京9%,上海13%,南京3%,天津2%,深圳6%,大連11%,哈爾濱19%,長春3%,沈陽4%,大慶21%,黑龍江省內其他城市9%。按照被調查者家庭地域對比,選擇離家近的女大學生占67%。有16%的女大學生表達了如果就業質量不高,愿去小城市的基層崗位就業、積累基層經驗。
(五)女大學生的對就業待遇、專業對口的期望體現出平常心態
工資期望調查中,期待的第一份工作的工資為1000-2000元的占7%,2000-3000元的占54%,3000元以上的占30%,沒有具體要求9%。對于專業對口調查中,在意專業與所學專業不一致的是29%,不在意專業與所學專業不一致的占44%,認為隨便的是27%。
1.社會因素分析
我國強調男女平等就業,許多用人單位對已招收男女大學生也是平等支付工資,但在錄用和晉升時卻有性別歧視現象。調查表明,近80%女大學生表示自己曾在求職過程遭遇過性別歧視,有近40% 女大學生有過多次因性別被拒絕經歷。同條件下,女大學生就業機會只有男生80%,女大學生初次就業率僅59.3%,而男大學生卻達81.6%。在受調查未能落實單位的學生中,近7成是女大學生。調查還發現,女大學生就業質量低,女大學生工資水平要低于男生12.4%。
2.自身心理因素分析
由于女性自身局限性,個人前途與就業成為女大學生心理壓力中最大因素,而且壓力隨著年級增高有增加趨勢。許多人希望謀求理想職業,又擔心被單位拒之門外,還擔心擇業失誤造成終身遺憾。在求職中有的對自身評價偏低,有的卻夸大優勢。高目標不能滿足時產生失望。求職不愿擔責任,缺乏獨立意識,依賴父母、老師、學校。同學間比職業待遇好、收入高,導致就業期望值也越高。看到認為條件不如自己的人也能找到好工作,易嫉妒而不考慮自身、社會、職業發展及就業機遇的因素。
3.高校及家庭因素分析
高校培養方式與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脫節;高校職業生涯規劃及就業指導不到位。家庭成員的價值觀對大學生存在根本影響。某些女大學生的就業觀或者說是讀書價值觀未能與時俱進。傳統就業觀念的主要特點是單位本位、身份本位,即只有找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工作單位,才認為是就業。不穩定的、臨時性的、沒有單位依托的工作,很難被看作是就業。
(一)發揮心理輔導作用
女大學生學習自我心理調適,打破求穩想法,增強競爭意識。克服自己擇業心切、急于求成的思想。最大程度挖掘自己優勢。學會恰如其分地表現自己才能,學會平靜地與人交談,接近陌生人如何握手寒暄,如何進行開場白,如何使談話繼續和終止等技巧。不要計較別人議論,應聘中暗示自己這次不行還有下次,使自己放松。采用合理情緒宣泄和放松方法減輕焦慮。
(二)發揮校園文化的作用
高品位的校園文化對于生活在其中的青年女大學生的政治思想、文化修養、人格靈魂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影響。因此,高校必須重視文化建設,加強對校園物質環境建設,完善校園文化制度,開展實踐活動,充分利用網絡為畢業生服務,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女大學生應多參加社會實踐,實習觀摩活動的組織,從豐富經驗中獲得成功的愉悅,激勵自我不斷發現自己能力,提高自信。
(三)發揮就業指導的作用,提高女大學生自身素質
發揮職業規劃、就業指導作用,畢業生要意識到自己即將走向社會,明確究竟可以干那行可以干什么。在決定求職目標之前,認真分析與所求職業是否適合,訂立職業目標。主動考慮職業目標及現有的機會,通過參加過的課外活動和工作得到的經驗,擬定求職渠道和策略。初步擬定可能的求職目標,考慮每個發展方向可能帶來的結果,再對比自我評估得到的結論,看哪項工作最適合自己。要充分假期或實習期,走入社會了解職業,根據就業目標,詳細掌握相關行業基本情況。努力鍛煉自己的多種能力,不斷提高人文素質和修養。
[1]張潔.女大學生擇業意向與擇業教育[J].高校輔導員,2013.12.
[2]柳晴,朱蓉蓉.當代女大學生擇業觀的現狀分析[J].考試周刊,2012.20.
[3]金窗愛,金喜在.女性職業發展的阻礙因素分析及對策建議[J].甘肅社會科學,2012.01.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ntention and the employment problem
Zhang He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30, China)
As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China rising year by year,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ffect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roblems become the focus of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northeast China, for example, in view of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after 90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using a questionnaire,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method, from individual to general, the study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roblem, inductive effects of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he employment problem; employment concept
G64
A
1000-9795(2014)08-000216-02
[責任編輯:周 天]
張 賀(1981-),女,黑龍江大慶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學。
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資助,項目編號:1253xs318。東北農業大學就業創業專項研究基金項目。